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经济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 理论探讨
于维栋:高技术产业与经济现代化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5-03-17 【字号: 小  中  大   

     (一)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的基础,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其实,不仅对于现代,而对任何社会形态,经济都是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以伟大的影响。这是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的经典解释。既然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因此,我们研究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经济现代化,而甚至也可以说,经济现代化的研究,乃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学者们现在公认的现代化,是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社会运动的过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从那个时候以来,这个运动在世界上风起云涌,横跨了三个世纪,席卷世界上五大洲一切国家和民族,几乎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个运动之外,没有人不感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但是,这个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它的内涵是不同的,这不仅就经济上是如此,在政治上,文化上也是如此。

  本文研究的是经济现代化,我们回顾一下18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看出,它的不同阶段,其内涵具有实质上的不同。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人们大规模使用煤作为能源,使用钢铁作为机器的材料,人们称为机械化时代。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化工革命和电力革命的推动,人们大规模开采石油,开发电力,使用化工材料和更高质量的合金钢材料,称为电气时代。20世纪后半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耗和能耗大量减少,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称之为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但是,这一新的经济形态显然还是初露端倪,过程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的认识还不统一。无论如何,18世纪以来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把握各个阶段的特征,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经济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一般特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是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一个是经济结构。以美国为例,182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占70%,生产的粮食仅够自己吃,150年之后即1970年,农业劳动力仅占4%,生产的粮食还吃不了,有大量的出口。这说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二个重要特征,这里讲的经济结构,是工业、农业、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农业社会的特征是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了大头,工业化的结果是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了大头,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带头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农业达到持平,然后工业超过农业产值,最后达到绝对的优势。而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的生产过程越来越社会化,导致了服务业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之后,服务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工业,甚至超过了物质产业(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总和)。服务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两方面即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相互作用和演化的情景,这就是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看到的经济现代化过程的一般图象。

  (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这种新的经济正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是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们知道,农业是农业社会的主导产业,在农业社会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居于优势和支配的地位,农业在经济中占了大头,农村在社会中占了大头,农民在居民中占了大头。但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制造业的崛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部份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三农”的优势地位日益动摇乃至丧失,农业、农村、农民不再占大头。而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在经济中占了大头,城市在社会中占了大头,工人在居民中占了大头。这个过程,就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是18世纪以来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的崛起,发展和演变,起着核心的作用。

  经济在现代化运动中,制造业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的结果是性能更好,成本更低,能耗和物耗更少,从而更具竞争力。20世纪下半叶以后,这一过程在更快进行了,典型的代表是微电子技术中的所谓摩尔定律,即微电子集成块每18个月性能翻番(提高一倍)成本降低一半。因此,对电子产品而言,成本,从而市场售价总是不断降低,而性能却在不断提高。手机,彩色电视机,电脑等产品的价格变化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生存和发展。

  怎样才能反映产品的技术含量呢?60年代以来,学者们把制造业按照其技术含量的多少,分为高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以全行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销售额之比来表示。例如OECD把物化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称为R&D密集度,而根据产业的R&D密集度的测算,把制造业按技术含量的分类列于下表。应该指出,这种分类现在只限于制造业,而和这些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例如通信服务业,电脑服务业)并没有包括在内,而这些指标也只是限于直接的R&D投入,许可证中的投入,因而更完善的技术密集度,测度指标还要进一步研究。

  按照OECD的数据,这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度测试大于5.4%,而低技术产业则小于1.4%。事实上即使在OECD各国,这一数值的差别也很大,例如英国,美国,法国高技术产业R&D密集度均大于10%,而意大利仅为4.2%,低技术产业中,日本的R&D密集度为1.4%而意大利仅为0.3%,这是因为,在同一产业中,其产品的技术结构并不相同,根据其产品结构又可以分为高、中、低端产品。在高技术产业中,美、英、法在三国掌握了高端产品,尤其是美国,其R&D密集度达到13.9%,远高于OECD其它国家,这表明,高技术产业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而低技术产业的高端产品,则掌握在日本人手中。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以来,美国和日本仍然牢固地占据着世界经济的前列的位置。

  2001年,OECD又根据其13个成员国1991~1997年平均技术密集度的测算数据,将高技术产业的界定调整为5类,即航空及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办公、会计及计算设备制造业;无线电、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及光学科学仪器制造业。

  这是OECD现行的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

  (三)从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来看问题,我们今天要搞现代化,已经不能满足于机械化,电气化,而必须发展高技术产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和标志。我们要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必须研究如何在中国的条件下,加快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产业。

  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三农”占了大头。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发展高技术产业?答案是肯定的。能不能发展高技术产业?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高技术产业,显然和OECD那些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不同。因此,在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和OECD不同的情况,要处理一些特殊问题。这一方面,也是需要顾及的。

  首先,我们会碰到一个高技术产业的界定问题。我们能不能照搬OECD的界定呢?这里我们碰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必须与国际接轨,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我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发布的文件,把我国高技术产业分为8类,即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及生化制品);

  航空及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雷达及配套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其它电子设备);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整机,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办公设备);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公共软件服务;

  其它(如核燃料制造等)。

  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经,均按照这些文件执行。另一方面,我国1986年推出了“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及发展计划。这项计划虽然不是产业计划,但是计划里所提到的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却是以产业化为目标,因此,这些计划所涉及的高技术研究向下游延伸,就会形成高技术产业。但是,863计划研究的不是产品,而是技术。863计划最早选择了七个技术领域,作为高技术领域,90年代又增加了两个领域,共九个技术领域,即

  航天技术;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新能源技术;

  新材料技术;

  航空技术;

  海洋高技术。

  1988年我国还推出了一项旨在推动高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计划,即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支持的重点支持项目,是在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技术领域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使之产业化,产生市场价值。火炬计划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的实施又是以分布在全国的上百个(包括国家,省两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载体,因此发展很快,目前仅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两万亿元。

  综上所述,在我国涉及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已经有三个,一个是发改委的文件,涉及8个产业;一个是“863”计划,涉及9个技术领域的成果产业化;一个是“火炬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不同文件和不同统计材料都在使用。

  (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高技术产业,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已经建立了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子通信的工业基础,由于当时的特殊的国际条件,50年代我们得到前苏联的技术,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来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条件广泛利用国外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来发展高技术产业,从而加快了步伐。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品产值升到2.75万亿,提前两年实现“十五”计划指标。我国高技术产业就其经济规模而言,按汇率计算,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480亿美元,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有一定规模,成为一支令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当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可估计过高, 这一点在后面我们还要谈到。

  1995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20%,是同期机械制造业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同时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见下表: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总体情况是80年代中期酝酿,80年代末期试点,90年代迅速发展。到2003年,国务院批准的53个国家级高新区入驻企业达3.2万个,年末从业人员395万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万亿,工业总产值1.7万亿,工业增加值4300亿,上缴税收990亿,出口创汇510亿美元。而1991年,高新区的总收入仅为90亿元。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自己和过去比,其发展是迅速的,成绩是可观的,但放在国际上去比较特别和发达国家比较,就可以看出许多问题。主要是:

  1.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还小,1998年,所占份额约为3%,大体上相当于我国GDP在全球总额中的比例。而美国高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为36%,日本为20%,两国均大于它们所占GDP的比例,这说明美、日两国在经济上不仅是大国,而且是强国。中国要赶上去,还要大大提高这个比例。

  2.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高技术产业在1982年首先达到制造业比重的10%,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高技术产业具有比制造业更高的附加值,中国,英国,法国,韩国,这一数值反而略低,日本大体上持平。,从产业来分析,我国2001年增加值率以医药制造业最高(35.4%),其次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9.6%),航空及航天器制造业与制造业持平(26.4%),电子及通信设备略低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23.5%),附加值最低的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9.6%)。这是因为在这领域中我们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另部件大都依靠进口的缘故。

  4.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较低。部分国家的投入强度比较如下表:

  达到这一比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1984年;英国,1986年;韩国,1986年;我国1995年这比重仅为5.6%,2003年,已经达到10%。就是说比他们大约晚了20年。

  一些国家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如下表:

  3.附加值低。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单位产值的增加值,即所谓增加值率是衡量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指标。所以,一般来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应该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下面是一些国家高技术产业和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率的比较表。

  可见我国不仅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低于OECD国家,而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从产业来说,则是航空航天产业研发投入较高(13.3%),这是因为我国航空及航天产业走的是一条自主开发为主的路子,要引进别人也不给,只好自己搞。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则略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值(6.5%),其余的产业(医药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药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则仅和全部制造业持平(2.7%,2.5%,2.7%)而低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这是主要依靠引进的缘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兼的国家,采取委托加工配套生产外部设备或进行整机组装的方式进行生产,不需要进行高强度的研究开发,这里关键和最重要的另部件,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5.贸易逆差。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大大改善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例如199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仅占4%,2001年增长到17.5%。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国又大量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而且总体来看,进口的比出口的增长更快,因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逆差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下表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近10年逆差增长的情况:

  (五)从现代化的角度,特别是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观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看法

  1.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比西方国家起动晚了大约200年,这一点从经济现代化的分析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要赶上,按照常规的办法,按照西方国家的老路子,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的办法,或者叫做“运河战略”。要实施“运河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抓住这一环,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来一个飞跃。

  2.过去50年我国已经打下了基础,在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这个席位还很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地,千方百计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要看到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压力大,科学、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等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接受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垂直分工,在这个时间尺度之内,主要生产的仍然是中、低端产品,是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当然我们不会放弃生产高端产品的机会和努力,。我们仍然要有重点地寻找原创性技术创新的突破,不断提高高技术产品的竞争能力。

  3.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问题上,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本文建议按照如下的原则来研究我们的战略。

  ·战略定位。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正确解决并不容易。这是因为高技术产业是竞争性十分剧烈的产业,“赢者通吃”是通行的法则,这不仅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在OECD内部,都是如此。这里原则虽然简单,但困难之处在难于做到知彼知己。理论上,这里成功的几率只有四分之一,更何况往往收到的是不完全的,扭曲的,不真实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的竞争中,经常决策失误的是多数,而成功者却廖若晨星。

  ·从中低端产品入手,同时不放弃生产高端产品的机会。

  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对企业来说,只能抓住一头,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企业没有两头都做或者说结合起来做的条件。可能,再过20年,中国会产生一批两者结合起来做的企业。

  ·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自然资源等等。处理好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是这里一个经常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在当前乃至20年之内,重视发展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

  ·发展军民两用的高技术产业。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高产学研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2004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2

  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2003

  中国大大运计划统计资料200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01-2002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作者于维栋为中办调研室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