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地区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 理论与观点
地区现代化的理论与战略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4-09-06 【字号: 小  中  大   

新世纪伊始,我国沿海地区纷纷提出地区现代化目标,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同步推进国家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的新阶段。然而,迄今为止,地区现代化并没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无论是经典现代化理论,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都是以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以国家为基本研究单元的。那么,什么是地区现代化?地区能否率先实现现代化?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目前尚没有理论答案。关于地区现代化的规律和特征的理论研究,尚没有系统的工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最近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以地区现代化为主题,重点探讨了地区现代化的事实、规律和道路。本文介绍其主要结果和观点。

一、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事实和启示

如果把地区理解为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或不同地理部分,那么,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没有地区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世界现代化进程很不平衡,不同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国家内部地区现代化有一些不同特点。我们选择美国、欧盟国家、墨西哥和印度等18个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案例分析的样本。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简要分析美国、英国、墨西哥和印度20世纪一百年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现代化的主要事实。其次,采用定量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简要分析美国、欧盟国家、墨西哥和印度等18个国家171个地区现代化的主要事实;同时定量分析美国8大地区、50个州和195个县的现代化。其三,系统归纳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16个基本事实和9个重要启示。

1、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16个事实

(1)地区现代化是客观存在的。在18个国家171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和扩大,地区发展水平的趋同和趋异,地区相对水平的追赶和退步等现象,普遍存在。地区相对水平的变化包括:先进保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变后进、后进仍然为后进等现象。这些与国家现代化现象是基本一致的。

(2)地区现代化遵循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18个国家的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经典现代化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第二次现代化的知识化和信息化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都被地区历史统计数据和学者们的分析所验证。地区现代化包括政治现代化,地区的政治现代化是由国家政治决定的。没有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地区现代化。

(3)地区现代化不是国家现代化的简单“缩小”。地区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国家内部地区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具有多样性,例如,美国50个州和195个县的现代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与美国国家现代化有很多不同。

(4)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地区互动。地区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市场作用力将拉大地区差距。地区之间经济和人口流动,国家干预,例如通过财政和政策杠杆(如转移支付和优惠政策等)调节,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协同发展。

(5)地区现代化与地区基础能力的关系紧密。西班牙学者研究发现成功地区的主要特点有:①地区城市系统在经济增长和生产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②容易获得人力资本,合格劳动力的供应稳定。③具有开放性和参与能力。④容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服务,如战略规划、技术咨询、商业化和出口、研究与开发、专业的金融服务等。⑤地区政府和组织系统非常高效。⑥具有吸引外部投资的“吸引力”。

(6)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从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看,地区差异都普遍存在。发达国家的地区差距小于发展中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时期的国家的地区差距小于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时期的国家。

地区现代化在经济领域有4个基本事实:

(7)地区经济现代化本质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8)地区经济中农业比重减少现象普遍存在,但不是绝对的,具有一定弹性。

(9)地区经济工业化和非工业化都具有一定弹性,不是绝对的。

(10)地区经济服务化(服务业比重增加)是必然趋势。

地区现代化在社会领域有3个基本事实:

(11)地区社会现代化本质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地区的城市化和郊区化,都具有一定弹性,不是绝对的。

(13)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地区现代化在知识领域有3个基本事实:

(14)地区知识领域现代化本质是科学知识和信息生产能力和普及程度的提高。

(15)地区知识领域现代化包括“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和“知识化信息化”两个阶段。

(1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知识领域现代化模式不同。

2、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9个启示

(1)在一级地区(省级地区),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具有较强一致性。(2)在二级地区(县级地区),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具有多样性。(3)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和不平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4)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和缩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5)城乡差距的波动和缩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6)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缩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需要政府调控。(7)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个阶段。(8)发达国家的地区现代化过程具有两个大阶段和多种发展模式。(9)地区相对水平位置的转移概率具有一定的共性。

如果把工业化看成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那么,地区工业化是必须的。如果把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那么,地区工业化有很大弹性。非工业化是经济和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在地区之间有比较大的弹性。

如果把城市化理解为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形式,那么,地区城市化是必须的。如果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那么,地区城市化有很大弹性。生活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城市文明。郊区化既是城市文明的扩散,又是城市文明的新发展,而且有较大弹性。

二、地区现代化理论

地区现代化过程包括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知识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所以,各个领域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各种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都可以为地区现代化理论做出贡献。例如,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文化变迁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经济地理理论等。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经典现代化研究、后现代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等三次浪潮,它们的理论成果非常丰硕,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中,何传启研究员首次阐述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四个基本原理,即广义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原理、空间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和地位可变迁原理。具体而言,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现代化水平和要素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世界现代化水平分布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对地位和相对差距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就相对水平而言,在20年内,世界大约90%的发达国家仍将是发达国家,大约90%的欠发达国家仍将是欠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和初等发达国家地位升级的概率约为10%,降级的概率约为20%~30%。如果把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称为实现现代化,那么,20年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概率约为10%左右。

以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借鉴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成分,何传启研究员提出了地区(区域)现代化理论。他认为,地区(区域)现代化理论是对18世纪以来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系统的理论阐述,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地区现代化的理论含义、地区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地区现代化的结果和目标、地区现代化的动力和模式等。这里,我们把地区和区域理解为同义词。

(1)理论含义。地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达到、保持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它既是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又是发展中地区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既是发达地区保持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发展中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变化的目标函数。

(2)过程规律。在18~21世纪期间,地区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简称为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阶段简称为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地区第二次现代化不是地区发展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是有弹性的,不是绝对的。发达地区现代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是先后进行的;发展中地区现代化过程可以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也可以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走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

地区现代化过程一般遵循四个基本原理:进程不同步原理、空间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和地位可变迁原理。不同水平国家地区现代化相对地位变迁的概率不完全相同。根据欧美国家经验,在20年里,高水平地区大约80%左右仍然是高水平的,中等水平地区大约70%左右仍然是中等水平,初等水平地区大约60%仍然是初等水平,低水平地区大约80%仍然是低水平地区;高水平地区降级的概率约为20%左右;中等水平地区升级的概率约为20%左右,降级的概率约为10%左右;初等水平地区升级的概率约为30%左右,降级的概率约为10%左右;低水平地区升级的概率约为20%。

(3)结果和目标。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结果是第一现代性的实现和普及,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结果是第二现代性的发展和普及,地区新型综合现代化的结果是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的互动和转换。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阐述了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地区现代化第一个目标是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地区现代化第二个目标是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地区现代化第三个目标是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综合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地区现代化的实质。

(4)动力。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投资、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等,地区新型综合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则是教育和投资、工业化和信息化、城市化和郊区化、技术和制度创新等。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可以用古典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来解释;地区第二次现代化和新型综合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更多地要用新增长理论和区域新发展理论等来解释。

(5)模式。地区两次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都是多样的,受地区地理条件、基础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的多种组合,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郊区化和地区创新体系等的多种组合,地区新型综合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郊区化等的多种组合。

地区现代化理论,除上述基础理论外,还包括多个分支和不同流派的观点,例如,地区经济现代化理论、地区社会现代化理论、地区政治现代化理论、地区文化现代化理论、地区人的现代化理论、地区生态现代化理论、地区经典现代化理论、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地区新型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地区现代化的规律和特点。

三、中国地区现代化之路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地区现代化是一种“自然演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现代化就可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精心组织与实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地区现代化也可以是一项系统工程。

1、中国地区现代化的现状

中国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是:地区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是明显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分布结构是基本稳定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地位是可以变化的。这表明中国地区现代化进程,符合地区现代化理论的四个基本原理,即进程不同步原理、空间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和地位可变迁原理。

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平衡。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现代化水平比较高。就分区而言,也是不平衡的。首先,中国北方片、南方片和西部片的现代化水平不平衡。如果把港澳台计算在南方片内,那么,中国南方片现代化平均水平高于北方片,南方片和北方片现代化水平都高于西部片。如果把港澳台单列,不计算在南方片内,那么,大陆内地北方片现代化平均水平高于南方片。其次,中国八大区域的现代化水平不平衡。在中国大陆内地八大区域中,华北沿海和华东沿海是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东北地区、华南沿海、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是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是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其三,中国三大地带的现代化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现代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现代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这与中国三大地带的平均海拔高度形成一个“剪刀差”。

2、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1)目标选择。21世纪前50年中国国家层面的地区现代化目标包括两个目标。

地区现代化第一个目标是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国平均大约在202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就地区而言,中国34个地区将在2040年前后全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如果不包括地区政治和文化现代化,只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现代化,那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地区个数,2010年约有8个,2020年约有18个,2030年约有28个,2040年约有34个。2040年全国全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地区现代化第二个目标是追赶和达到当年世界先进水平。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全国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地区而言,中国34个地区中,达到当年世界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个数,2010年约为8个,2020年约为10个,2030年约为12个,2040年约为14个,2050年约为17个左右。

(2)道路选择。中国地区现代化,从路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主要理由有三个:其一,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要求选择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21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有三条:第二次现代化道路、一般追赶现代化道路和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第二次现代化道路适合于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一般追赶现代化道路适合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适合于比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先进的国家,通过走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实施“运河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信息化和知识化,中国有可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二,中国具备选择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的条件。目前中国地区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并存,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因素日益集聚。其三,一般追赶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于我国比较发达地区,第二次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于我国欠发达地区。2000年我国有6个比较发达地区,它们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必须参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国际竞争,而17个欠发达地区需要继续推进第一次现代化。

中国地区现代化,从布局和结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适度均衡发展道路。主要理由有三个:其一,中国不具备选择均衡发展的条件。当国家现代化水平很高或国家规模不太大时,选择均衡发展是比较合适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总数排世界第一,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均衡是自然的,也是国力所不能改变的。其二,中国不适合选择不均衡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区差距过大,一方面会产生政治风险,另一方面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地区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国家选择不均衡发展道路,将不断扩大地区不均衡。其三,中国具备选择适度均衡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求各个地区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平。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国经济已经有一定实力,可以支持适度均衡发展。

(3)战略布局。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可以按“三大片、八大区”来考虑。三大片是北方片、南方片和西部片,八大区是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地区、华东沿海地区、华南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如果西部片现代化获得成功,终将形成国家层面地区现代化的“南北比翼、东西互动、八区竞赛、适度均衡”的“品”字型战略布局。城市和农村的地区现代化布局,可以和三大片、八大区、地区现代化水平分类结合起来考虑;以人为本,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34个省级地区的现代化布局需要专门研究。地区布局要考虑四个原则:不同水平的地区需要不同的布局,地区布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区布局要服从于国家现代化的整体布局,要充分考虑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影响。

3、促进地区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地区现代化需要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来同时推进。在国家层面推进地区现代化,可以采取三个措施:(1)成立国家地区开发署;(2)积极探索和促进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和运河战略;(3)积极探索和推进以人为本、适度均衡发展战略。国家地区开发署将主要负责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地区现代化的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和实施国家层面地区现代化战略和政策,总结和推广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向国内欠发达地区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帮助等。

在省级地区推进地区现代化,也可以采取三个措施:(1)研究制定省级地区的地区现代化战略;(2)有条件和工作基础的省级地区,可以成立地区现代化研究中心;(3)有条件的省级地区,研究出版地区现代化报告,动态监察和评价地区现代化进程。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