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地区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 理论与观点
地区现代化的十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4-09-06 【字号: 小  中  大   

地区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研究的新课题,又是现代化实践的老现象。任何国家都是由一些地区组成的(本文“地区”特指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没有地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仅有国家的现代化,并不能保证国家内部的所有地区都实现现代化。事实上,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不仅反映在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国家内部,特别是在大国内部。然而,经典现代化研究并没有对地区现代化给予重视,也缺少系统的研究工作和理论阐述。所以,研究和揭示地区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以地区现代化为主题,通过分析18个国家73个地区的现代化事实,借鉴现代化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初步建立了地区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构架,为进一步的地区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分析其中的十个观点,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地区现代化理论的六个观点

我们先来讨论关于地区现代化的规律和特征的六个观点,它们涉及地区现代化的概念、阶段、目标、路径、步伐和模式等问题,以及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异同。这些内容更多是关于地区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1、为什么要研究地区现代化

21世纪初,犹如一夜春风吹过,地区现代化成为我国媒体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学者、官员和媒体的大合唱中,地区现代化似乎会在短期内成为现实。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啊。有些人为之欢欣鼓舞,有些人为之感叹不已,有些人成为媒体明星,有些人上下求索不息。随着高烧的退却,清醒过来的人们忽然发现,自己并不了解什么是地区现代化。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关于地区现代化的系统阐述。人们不禁要问,有没有地区现代化?为什么经典现代化理论中没有关于地区现代化的系统阐述?能不能直接将经典现代化理论套用于地区现代化?要不要研究地区现代化?

首先,有没有地区现代化?回答是有。因为国家是由地区组成的。试想,有一个由34个地区组成的现代化国家,她的34个地区都没有实现现代化,这可能吗?不可能。没有地区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只要有国家现代化,就必然有地区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发现,在18个国家的73个地区中,先进保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变后进、后进变先进、后进为后进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现代化现象是一致的。所以,地区现代化是一种客观事实。

其次,为什么经典现代化理论中没有关于地区现代化的系统阐述?这个问题与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有关。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学者研究现代化现象,逐步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当时的研究,一个方面是关注发达工业化国家经典现代化过程的历史经验总结,一个方面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政策。由于当时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完成了经典现代化,这种研究主要是一种比较历史研究,而不是发展政策研究,这种比较历史研究主要是以国家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没有深入到地区层面。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政策研究,多数研究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政策建议”,没有涉及地区问题,也缺少地区的数据,缺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地区的比较基础,研究工作也没有达到地区层面的深度。所以,当时的经典现代化研究,没有把地区纳入视野。

其三,能不能直接将经典现代化理论套用于地区现代化?回答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是:

(1)不能“张冠李带”。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世界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和特征的系统阐述,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和国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经典现代化理论,可以被称为“世界现代化理论”或者“国家现代化理论”。一般而言,国家是一个在世界上享有法律和行政主权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独立单元。地区(本文所讲的地区)是国家内的不同地理区域。尽管国家和她的内部地区之间存在许多的共性,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2)不能“偷换概念”。如果直接将经典现代化理论套用于地区现代化,就相当于把“国家现代化理论”套用于“地区现代化理论”,可能在社会上引起一种误解,把“国家现代化”误认为与“地区现代化”没有区别。如果形成这种误解,在文字表述时就会经常同时使用“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两个概念而不加区别,造成逻辑学上的“偷换概念”。

(3)不能“指鹿为马”。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对世界18个国家100多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特别是在县市级地区,地区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差别就更大。所以,地区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是不同的事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4)不能“违背规律”。《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阐述了国家现代化与地区现代化的一般关系,有些关系是具有规律性的。例如,①国家是独立的单元,地区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地区现代化必须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②地区现代化遵循国家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但是,地区现代化不是国家现代化的简单“缩小”。③地区现代化既是地区行为,也需要国家调控。国家内部的地区现代化,地区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需要国家从国家现代化的整体优化出发,进行调节。④地区现代化包括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从政治角度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地区的政治现代化是由国家政治决定的。一般而言,没有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地区的政治现代化,虽然地区也可以进行政治制度创新,不同地区政治现代化程度也有差别。缺少政治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国家现代化;缺少国家政治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地区现代化。⑤地区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不同领域情况不同。在经济领域,地区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转变是有弹性的,国家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转变是必须的。在社会领域,地区现代化中的城市化和郊区化是有弹性的,国家现代化中的城市化和郊区化都是必须的。如果直接把经典现代化理论套用于地区现代化,就忽视了国家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的不同特点。

(5)不能“错位嫁接”。综上所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国家现代化,是对的;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地区现代化,是不对的。而且,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等。在21世纪,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非工业化、郊区化、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新阶段。如果将经典现代化理论直接套用于地区现代化,就与今天发达国家的地区现代化的事实不符。如果将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信息化理论嫁接起来,再套用于地区现代化,就相当于“把真理嫁接在错误上”, 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误导社会。

其四,要不要研究地区现代化?回答是肯定的。主要理由如下:

(1)地区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像国家现代化是客观现象一样。既然是一种客观现象,就可以也需要进行研究。

(2)地区现代化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然同步推进国家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地区现代化需要理论指导。

(3)现代化理论需要扩展。既然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地区现代化,那么,现代化理论就应该包含地区现代化的内容。而且在全球化时代,地区的重要性不是削弱,而是加强。

2、为什么地区现代化有两大阶段

地区现代化理论认为,地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知识和文化等各方面达到、保持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地区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在18~21世纪期间,地区现代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阶段,虽然两个阶段不是绝对的。第一阶段简称为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阶段简称为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地区第二次现代化不是终点,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

为什么在三百年里,地区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主要原因是:

(1)它是一种历史事实。地区现代化是与国家现代化同时开始的。例如,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地区,地区现代化就与国家现代化一起起步。经过大约200年发展,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先后完成。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有可能暂时停滞,也有可能继续前进。它们先后进入非工业化、郊区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期。在某种意义上,例如非工业化对工业化,郊区化对城市化,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就产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就自然形成了前后两个有本质差别的阶段。

(2)它是一个历史必然。地区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就必然有阶段。阶段是客观存在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是人根据某种判断和事实进行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主要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在物质生活需要基本解决后,地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解决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新科学和新技术将不断提高物质生产效率,同时赋予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文化和精神生活,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追求创造了条件。于是,郊区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就成为新的潮流。两大阶段的先后出现,就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

(3)它是一个分析框架。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是先后进行的,两大阶段清晰可辩。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21世纪,工业化和信息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发展阶段难以区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国家和地区将受到发达国家更大的吸引、渗透和辐射,工业化、城市化、郊区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将高度参合,各种要素的比例将发生梯度变化。这样一来,研究发达国家的地区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分界非常清楚,泾渭分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分界比较模糊,需要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两个阶段的划分,就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平台。

(4)两个阶段两种范式。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地区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所以,不能将两个阶段混为一团。由于发展中地区有可能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就需要以两个阶段为分析框架,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研究两者比例的变化等。

3、为什么地区现代化有四个目标

一般而言,在21世纪,地区现代化有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政策目标。第一个基本目标是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第二个基本目标是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第三个基本目标是追赶、达到并保持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综合现代化。第四个目标是一个政策目标,指各个地区为某一个阶段制定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显然,第四个目标是人们经常讨论和关心的目标,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它是以三个基本目标为理论基础的,是三个基本目标的具体化。

为什么地区现代化会有三个基本目标?主要原因是:

(1)三个基本目标有不同的涵义,反映地区现代化的本质。通俗地说,第一个目标是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第二个目标是完成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满足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第三个目标是赶上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地区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阶段不可跨越,历史进程可以加速。同样,地区现代化不可能跨越发展阶段,但可以加速发展进程。第一个目标和第二个目标是纵向比较的目标,可以先后完成;第三个目标则是横向比较的目标,是动态变化的。

(2)三个基本目标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地区现代化的特征。第一个目标是一个静态目标,标准大约为20世纪60年代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些国家在70年代先后进入非工业化时期)。第二个目标是一个变化的目标。在21世纪前50年左右,第二个目标是一个动态目标,很少有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在21世纪下半叶,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先后完成第二次现代化,进入成熟的知识社会。如果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二次现代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就成为第二个目标的标准;那么,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也将变成一个静态目标。第三个目标则始终是一个动态目标,每年都有变化。

(3)三个基本目标有不同的用途。首先,三个基本目标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地区。地区现代化是不同步的,处于不同阶段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目标。18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就是不同步的。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所以,它们的目标有两个,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有些地区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它们的目标就会有三个,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其次,三个基本目标可以用于不同目的。第一个基本目标可以用来衡量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实际进展,主要是一种纵向比较;第二个基本目标可以用来衡量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实际进展,主要是一种纵向比较;第三个基本目标反映了地区现代化的相对水平,是一种横向比较。有些国家和地区今天在世界前列,也许明天她就落后了。有些国家和地区今天是落后的,也许她明天走到了世界前列。第三个目标(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将始终是一个动态目标。

(4)三个基本目标为设计地区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三个基本目标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的,它们为分析和设计地区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地区可以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设计和提出自己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现代化的政策目标。

4、为什么地区现代化有三条路径

何传启在《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一书中提出国家现代化的三条道路:第二现代化道路、一般追赶现代化道路和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认为,这三条道路同样适合于地区现代化。为什么地区现代化有三条路径?主要原因如下:

(1)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有24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有100多个国家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24个国家,它们内部的许多地区已经在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同时有些地区仍然在进行第一次现代化,但不可避免地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实际上是两次现代化并存,走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在100多个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里,多数地区在进行第一次现代化,然后进行第二次现代化,走一条追赶现代化的道路;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走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所以,三条道路是实际情况的理论概括。

(2)它们是符合规律的。既然地区现代化有两大阶段,而且地区现代化是不同步的,有些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有些地区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那么,处于不同阶段的地区必然做出自己的合理选择。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地区,一般不可能退回去,只能继续走第二次现代化道路。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地区,或者选择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先做第一次现代化,后做第二次现代化,走一般追赶现代化道路;或者开拓创新,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走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会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吸引,主动引进信息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局面,走上新型综合现代化的道路。

(3)没有其他的合理选择。在21世纪,地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第二次现代化,22世纪将有新的发展。在21世纪里,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地区,要最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地区现代化的三个基本目标,包括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地区,必然试图早日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要完成上述目标,只有三条道路,没有其他的合理选择。

5、为什么地区现代化不会齐头并进

地区现代化理论认为,地区现代化过程一般遵循四个基本原理,即进程不同步原理、空间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和地位可变迁原理。根据四个基本原理,在世界范围内和多数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启动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间有先有后;在同一个时刻,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能够实现综合现代化,绝大多数地区不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不能实现综合现代化。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不同地区启动现代化的时间有先有后。不同地区的基础条件和客观环境有好有坏,不同地区的制度和人力资源有差异,所以,地区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

其次,不同地区实现两次现代化的时间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启动现代化的时间不统一,地区现代化速度不一致,它们完成两次现代化的时间也必然不同。有些地区会比另外一些地区早一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

其三,只有少数地区能够实现综合现代化。如果把世界先进水平定义为世界前沿20%以内的水平,那么,就只有大约2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只有2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综合现代化。

其四,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现综合现代化。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只有20%左右,所以,8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实现综合现代化。

其五,现代化国家内部,有些地区没有实现综合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国家,是指国家平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国家平均水平有多种计算方法,一种方法是地区水平的平均值。如果采用地区水平平均值计算,那么,必然有些地区水平处于世界前沿,有些地区水平可能低于世界前沿的底线。特别是刚刚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大国,可能有较多的地区并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六,没有实现综合现代化的国家,内部有些地区能够先行实现综合现代化。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条件和环境不同,地区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有些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民主化国家,国家内部某些地区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率先实现综合现代化。

其七,地区综合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世界先进水平是变化的,今天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不能保证你明天还是世界先进水平。

其八,落后地区可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理论上说,地区现代化是一场竞赛,竞赛就会有变化。后进者有可能赶上并超过领先者。从实践上看,根据欧盟国家的经验,落后地区在20年内赶上先进地区的概率大约为10%左右。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发达小国除外),地区现代化不会齐头并进。

6、为什么地区现代化没有标准模式

根据地区现代化理论,地区现代化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地区地理条件、基础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地区现代化是多途径的,不是独木桥,而是多模式的。而且,地区两次现代化是不同的发展范式。为什么地区现代化的模式是多样的?

首先,工业化和非工业化不是所有地区的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国家和省级地区,工业化和非工业化是必须的,但也可有一些灵活性。在县市级地区,工业化和非工业化就是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很大弹性。

其次,非农业化和服务化有很大弹性。在国家和省级地区,非农业化和服务化是必须的。在县市级地区,非农业化和服务化就有很大弹性。

其三,城市化和郊区化是可以选择的途径。在省级地区,城市化和郊区化是必经之路,但有一些弹性。在县市级地区,城市化和郊区化都是有弹性的。

其四,信息化和知识化是必由之路。在所有地区,都需要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

其五,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城市化等的多种组合。有些地区优先发展工业化,有些优先推进城市化,有些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其六,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郊区化和创新体系等的多种组合。有些地区优先推进信息化和全球化,有些地区优先推进知识化和郊区化,地区创新体系是许多地区的选择。

综合上述分析,地区现代化的模式必然是多样的,没有标准模式。

二、关于中国地区现代化政策的四个观点

现在,我们来讨论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四个观点,它们涉及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战略、过程、途径、艰巨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等问题,属于政策性研究。中国地区现代化既要遵循地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要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21世纪新的国际环境。

7、为什么中国地区现代化不会一蹴而就

在21世纪初,我国许多地区制定了地区现代化政策,提出了地区现代化目标,有些地区宣称在某某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一时间,佳讯漫天,捷报频传。似乎现代化就近在咫尺。其实,中国地区现代化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什么?

首先,中国地区现代化非常不平衡,我们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大。目前,大陆31个地区中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省市,它们最高的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尚没有达到世界平均值,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例如,美国人均GDP是30000多美元,是我们最高值的6倍多。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现代化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平均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其他地区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更大。

其次,中国地区现代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没有解决。例如,教育质量、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民主与法治、诚信与公平等。

其三,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浮躁和浮夸现象比较普遍。现在的地区统计数据,其真实性需要谨慎评估。如果简单地利用统计数据就得出结论,容易脱离社会现实。

其四,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地区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而人的现代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诸多因素决定,中国地区现代化,不论是比较发达地区还是比较不发达地区,都不是一件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都需要长期的、艰巨的努力。

8、为什么中国地区现代化不能放任自流

首先,中国地区现代化可以进行系统设计。如果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然演化,那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就可以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进行系统设计。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历史过程。

其次,缺少国家战略指导的地区现代化将可能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区现代化没有系统设计,没有整体考虑,没有国家布局,那么,地区现代化将陷入杂乱无章的状态。

其三,各自为政的地区现代化孕育巨大风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地区现代化各自为政,缺少总体协调,将不可避免扩大地区差距。地区差距过大,一方面会产生政治风险,另一方面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其四,《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认为,中国地区现代化应该选择适度均衡发展战略,建立国家地区开发署,协调中央和地区的现代化战略与政策。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可以按“三大片、八大区”来考虑。三大片是北方片、南方片和西部片,八大区是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地区、华东沿海地区、华南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如果西部片现代化获得成功,终将形成国家层面地区现代化的“南北比翼、东西互动、八区竞赛、适度均衡”的“品”字型战略布局。城市和农村的地区现代化布局,可以和三大片、八大区、地区现代化水平分类结合起来考虑。以人为本,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34个省级地区的现代化布局需要专门研究。

9、为什么中国地区现代化不能千篇一律

目前,中国地区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出现了盲目攀比和形象工程泛滥的情况,城市的特色减少了,城市的雷同增加了;中国地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出现大同小异和重点趋同的情况,地区政策的差别减少了,地区产业的重复增加了。地区现代化政策趋同的情况有发展的势头。事实上,地区现代化不能也不应该百孔一面。

首先,地区现代化的政策目标要与时俱进。前面已经讲过,地区现代化有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政策目标。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基本目标和政策目标。而且,现代化是全球的,也是动态的。地区现代化目标的内涵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例如,北京等6个比较发达地区现代化目标可以是超过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线,达到当时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辽宁等15个初等发达地区现代化目标可以是超过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底线,接近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上线。甘肃等13个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目标可以是超过第一次现代化标准,达到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各地区可以根据上述理论目标,分析和设计自己在某个阶段的具体政策目标。

其次,地区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前面已经分析了地区现代化的三条路径和多种模式。地区现代化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地区地理条件、基础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和经济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不能盲目攀比,不能盲目模仿,不能东施效颦,而应实事求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

很显然,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客观条件相差很大,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如果东中西部地区都采用一种现代化模式,南方和北方都采用相同的现代化模式,那么,多数地区都难以成功。因为,南方多雨,北方缺水,东部人口密集,西部资源丰富,各个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禀赋和经济基础,如果都按一个模式发展,必然失败多于成功。

其三,地区现代化的战略重点要实事求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地区现代化也应如此。各个地区选择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不能盲目赶潮流、追时髦,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忘记自己的所处的阶段和基础,而要切合实际,有的放矢。

例如,比较发达地区重点是第二次现代化。加强知识创新、知识和信息普及、发展知识产业(高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业等)、推动全球化、工业转移、城市扩散、生态保护等。初等发达地区应该两次现代化并重。加快城市化、福利化和民主化建设;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参与全球化,推动工业转移和城市扩散,保护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重点是第一次现代化,关注第二次现代化。加强城市化、福利化和民主化建设,推动工业化和适用技术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大引进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全方位普及中等教育和科学知识,大幅度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10、为什么中国地区现代化需要理性思维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和代价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地区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中国21世纪的国家目标,是中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任务。

在制定地区现代化的目标和政策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厢情愿,盲目乐观,提出洋跃进和大跨越式的目标和工程,脱离社会实际;也不能感情用事,消极悲观,放弃现代化的努力而无所作为,低估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更不能夜郎自大、自欺欺人;而应该理性地研究地区现代化的规律,分析本地区现代化的条件,选择合理的现代化战略和政策。只有这样,地区现代化才有希望,中国现代化才有希望,中国复兴才有希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