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特邀报告
杨宜勇 安家琦: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研究
  文章来源: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 2.中国人民大学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人均GDP、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八个重要因素,本文对这八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中外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各项因素的水平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国际化水平即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落后地位;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总量指标上,中国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几乎所有的指标均显示中国正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考虑针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大部分分析都在科学归纳、整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由于综合比较了各种观点,所以结论应该更为合理。

    一、关于人均GDP的国际比较研究

    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该国家的常住人口。

    在进行人均GDP的中外比较时,汇率法和PPP法(购买力平价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相比之下,汇率法会对中国人均GDP估算结果往往低于购买力平价法的估算结果。比如,按照汇率法估算的2005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34倍,而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的结果是8倍 。这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差异,原因 是多方面的,而究竟哪种方法更为准确也很予以评判,在国内关于人均GDP国际比较的文章中,两种方法都有采用,其中PPP法使用相对较多。

    1.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余芳东(2005)利用PPP法对中国与OECD国家的人均GDP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均GDP远低于OECD国家。1999年中国人均GDP为1402美元,相当于OECD成员国平均的6%;其中,中国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人均GDP为2905美元,为OECD成员国平均的13%,相当于OECD最穷国家土耳其人均水平的50%。

    李晓西(2007)的研究同样表明了中国与发达国家 在人均GDP方面的巨大差距,他利用汇率法估算的中国2003年人均GDP仅为发达国家的4%,按照PPP法估算的结果也只有20%,差距非常明显。

    2.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李晓西(2007)的研究同时表明,即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GDP也不能算高,大概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


表1  2003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比较表
























测度指标

发展中国家

中国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指数

收入指数

-

-

0.93

汇率法(美元)

1547

1274

0.82

PPP法(国际元)

5580

5796

1.04


资料来源:李晓西(2007)

    表1显示,汇率法估算的中国2003年人均GDP为1274美元,同期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为1547美元,中国人均GDP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按照PPP法估算的中国人均GDP为5796国际元,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580国际元,中国人均GDP约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04%。根据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中国人均GDP在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水平。

    3.个例比较:中国与日本人均GDP比较

    作为中国的近邻和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人均GDP也为学界所关注,陈江生(2007) 的研究表明,2000~2006年中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不管是进行汇率法对比还是购买力平价法对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2000~2006年,两种方法估算的中国人均GDP均远低于日本,以差距最小的2006年为例,PPP法估算的中国人均GDP为8004国际元,而日本为31866国际元,约为中国的四倍;汇率法估算结果所显示的差距更大:中国为2040美元、日本为34955美元,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5.8%。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均GDP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同时与日本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陈江生估计,中国经济在2010~2015年间在总量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将超过日本,但是日本人均GDP在2015年前仍将是中国的10倍左右。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在下中等收入国家中也不占优势;但是动态地看,中国人均GDP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二、关于工业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工业化是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因此,关于中外工业化发展阶段比较的研究,大都基于“产业结构”指标展开

    1.与英美等国的比较

    (1)观点1: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李晓西(2007)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他将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等四个指标作为反映工业化程度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工业化程度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程度相当,见表2:

    根据美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1870~1910年为工业化初期阶段;1910~1940年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1910~1920年为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换的时期;1940~1970年为工业化后期阶段;1970~1992年为后工业社会。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国2004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指标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水平,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还达不到美国工业化初期的水平。根据上述分析,李晓西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这是一个“区间”概念。李晓西还利用钱纳里模型进行了分析,他将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同“标准型式”中的工业化前、中、后期工业比重分布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了模型没有涉及的信息技术发展因素对就业比重的促降影响,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的结论是成立的。

 

表2  中国2004年指标与美国同数值的时期对照表






































 

年份

数值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2004

1950~1960

16.2

3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

2004

1900

22.5

30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2004

1820~1870

40.7

32~58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

2004

1900

30.6

32


资料来源:李晓西(2007)

    (2)观点2: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但是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赵伟(2007)也从产业结构角度展开分析,但是他却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从英、德、美三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看,在工业完成阶段,产业结构会呈现3﹥2﹥1的特征。见表3。

 

表3   四国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
















 

中国

2006

英国

1841

德国

1805~1914

美国

1920年代

三次产业结构

124740

223444

183943

124048


资料来源:赵伟(2007)

    表3反映了英、德、美工业化初步完成时或完成后初期三次产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情况,以及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GDP结构。如果以三国工业化完成时期的产业结构为参照系,则显然中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

    但是赵伟的研究同时显示,中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阶段,事实上,2003年之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二产化”进程减缓、“三产”增加值比重稳定上升的特点,从英国的历史来看,这是工业化接近完成时候的特点。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后后期。

    2.与韩日等国的比较

    由于英、美等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很早,历史条件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能选取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与中国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则结论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基于这个出发点,徐康宁、王剑(2005)比较了中国与日本 、韩国、巴西、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的工业化现状。同时,为解决传统的评价指标过于宽泛笼统的问题,他们重点考察了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等方面的细分指标,结论如下:第一,从制造业的内部行业构成看,中国重化工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低于韩国和马来西亚,高于巴西和墨西哥,与日本比较接近,都是制造业内部比重最高的产业;第二,从制造业内部构成的历史演化来看,六国制造业演变的共同特征是: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上升,最终取代轻纺工业的主导地位,而轻纺工业则逐渐萎缩。第三,从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品德比较优势较弱,接近于墨西哥和巴西,略强于马来西亚,但是中国的重化工业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远高于这些国家,从整体上看,中国的重化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数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动以及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结构和比较优势指数变化的分析,可以基本得出结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重化工业主导工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这个结论与李晓西(2007)的分析一致,即: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不是工业化后期阶段。

    3.结论

    虽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具体位置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距工业化完成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关于信息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学界常用信息化指数衡量信息化水平。

    1.同发达国家的比较

    杨京英(2005)对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他指出,中国信息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200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仅相当于世界位居第一的瑞典的55.2%。从具体指标看,在杨京英列举的33个国家中,中国的信息消费指数、基础设施指数、使用指数、知识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分别排在22位、24位、25位、28位、28位。与分类指数最高的国家相比,信息消费指数相当于韩国的55.7%,瑞典的24.3%、70.8%、83.8%、37.3%。

    2.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杨京英(2005)的研究同时表明,中国近年来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信息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吴晓颖(2007)却认为,中国信息化水平即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于较低水平,俄罗斯、波兰、巴西、南非、墨西哥、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信息能力都在中国之上。

    3.部分代表城市的国际比较

    有鉴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学者对最能体现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部分代表城市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李晓超(2003)等人对包括北京在内的11个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比较,发现北京市信息化总指数相当于所选11个城市平均水平的74.9%、与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的信息化平均水平一致。这表明,北京市信息化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处于统一水平,但距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具体讲,信息化总指数6个构成要素中,北京除信息化发展环境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他5个方面均有待提高。

    而丁波涛等人(2006)对上海市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却表明:与国外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已经摆脱了全面落后的状况,虽然在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在信息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却具有优势。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动态地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同吴晓颖(2007)提到的,1996~200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4%,居世界第四位,远高于世界16%的增长速度,五个分类指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国也都居世界前列。

    四、关于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都市化,是英文单词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上的各级居民点都属Urban Place(城镇地区),它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因此将Urbanization译作“城镇化”更为全面 。

    1.中国城镇化水平所处的层次

    城镇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李晓西(2007)从总量(城市人口总量)和比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占总就业量的比重)两个方面进行了中外城镇化水平比较。他指出,从绝对量上看,中国是一个城镇人口大国;但是从相对量上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城镇人口总量占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51个国家中居第107位,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32个国家中居最后一位。综合比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指数是0.5,与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该指数为0.69,在世界上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冯俊新(2006)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进行的跨国比较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中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比如,胡爱华(2004)利用1999年中、美、日、韩、印 数据,将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就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约12%;(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协调,与城镇化进程中前者高于后者的一般规律相反;(3)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水平。

    但是也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白先春等(2004)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指出,2000年中国实际城市化水平比国际正常的城镇化水平低8%~9%,但是通过与俄罗斯、伊朗等同类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这属于正常的偏差范围,因此不能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而陆大道、姚士谋(2007)认为,1.3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在城镇中的生活是一种“贫民窟”生活,如果考虑这些城市常住人口,则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既不是滞后性也不是同步型,而是超前型。

    3.中国城镇化所处的阶段

    从城镇化发展轨迹上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冯俊新(2006)指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上符合一条拉长的S形曲线,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目前在该曲线上的位置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基于1950年以来的数据,王建军、吴志强(2007)结合诺瑟姆曲线理论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与加纳、印尼、尼日利亚、苏丹、莫桑比克等六国的城镇化水平发展轨迹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该六国的共同特点是:(1)城镇化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2)在1970~1980年间分别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增长阶段,而且这种快速增长一直会持续到2030年左右。他们同时指出,虽然中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并没有明显优势。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城镇化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较低,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五、关于市场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市场化是对某个阶段资源配置状态的描述,是反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资源配置受市场调控程度的指标,市场化水平越高,则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1.整体评价

    目前学界关于中外市场化水平比较的研究,大都采用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提供的数据 。这两份报告都用经济自由度表示市场化程度,不同的是前者的自由度指数与经济自由度程度呈正比,从而与市场化程度呈正比;后者呈反比。

    根据这两份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是属于经济自由度极小从而市场化程度极低的国家,见表4。

 

表4  2005年部分国家或地区经济自由度指数及排名















































































国家/地区

传统基金会

弗雷泽

分数

名次(155

分数

名次(137

香港

1.35

1

8.69

1

新加坡

1.60

2

8.48

2

英国

1.75

7

8.10

7

美国

1.89

12

8.20

3

台湾

2.29

27

7.30

24

日本

2.46

39

7.20

30

中国

3.46

112

6.00

86

印度

3.53

118

6.40

66

俄罗斯

3.56

124

5.10

115

古巴

4.29

149

-

-

朝鲜

5.00

155

-

-


资料来源:李丽、徐明峰(2006)

    表4显示,2005年,根据传统基金会的测算结果,中国经济自由度水平指数为3.46,在155个国家中排名第112;根据弗雷泽测算结果,中国经济自由度指数为6,在137个国家中排名第86位。显然,从这两份报告提供的数据看,中国市场化程度极低。

    2.在转轨国家中的位置

    (1)观点一:中国市场化在转轨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在转轨国家中,中国的市场化水平也属于较低层次,见表5。


表5  2005年部分转轨国家或地区经济自由度指数





































































国家/地区

自由度指数

国家/地区

自由度指数

爱沙尼亚

1.65

波黑

3.16

立陶宛

2.18

乌克兰

3.21

拉脱维亚

2.31

格鲁吉亚

3.34

捷克

2.36

阿塞拜疆

3.38

匈牙利

2.4

中国

3.46

波兰

2.54

俄罗斯

3.56

亚美尼亚

2.58

罗马尼亚

3.58

斯洛文尼亚

2.64

哈萨克斯坦

3.66

保加利亚

2.74

白俄罗斯

3.99

阿尔巴尼亚

2.93

乌兹别克斯坦

4.1

克罗地亚

3

土库曼斯坦

4.36

摩尔多瓦

3.06

 

 


资料来源:李丽、徐明峰(2006)

    表5显示,转轨国家市场化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其中部分国家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却已经达到市场经济国家水平,比如爱沙尼亚;在表中列举的23个转轨国家中,中国的市场化水平排在第17位,属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2)观点二:中国的市场化水平在转轨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杨晓猛(2006)和景维民、张慧君等(2006)的观点与观点一不同,他们从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竞争与开放程度、经济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构建了与上述两个机构不同的指标体系,估算结果见表6。

 

表6    部分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进程综合评价表
































































































































地区

国家

1995年排序

2000年排序

1995年评分

2000年评分

 

 

中东欧

地区

波兰

5

4

5.75

5.43

捷克

1

1

6.86

5.99

匈牙利

4

3

5.78

5.52

斯洛文尼亚

2

7

6.16

5.03

罗马尼亚

7

16

4.59

3.43

保加利亚

8

10

4.47

4.43

 

 

 

 

 

独联体

地区

俄罗斯

9

6

4.21

5.08

亚美尼亚

6

11

4.66

4.31

阿塞拜疆

10

5

3.97

5.21

摩尔多瓦

11

13

3.88

4.00

乌克兰

16

14

3.54

3.83

哈萨克斯坦

13

9

3.83

4.70

吉尔吉斯斯坦

14

19

3.81

2.49

塔吉克斯坦

19

15

2.78

3.82

白俄罗斯

15

12

3.75

4.03

土库曼斯坦

17

8

3.32

4.76

乌兹别克斯坦

18

17

3.31

3.40

东亚

地区

中国

3

2

6.15

5.60

越南

12

18

3.85

3.30


资料来源:景维民、张慧君等(2006)

    表6显示,1995年和2000年 ,在中东欧地区、独联体地区、东亚地区的19个国家中,中国的综合得分分别为6.15分和5.60分,分别排序第三位和第二位,这说明中国在转型国家中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且排序稳中有升、发展势头良好。

    3.结论

    综上所述,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处于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转轨阶段;在转轨国家中,对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排名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指标体系不同所致;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

    六、关于国际化进程的国际比较研究

    经济国际化首先是指一国的经济活动超越了国境疆界的限制,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而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就意味着另外一个国家是外国经济活动发展到了国内,所以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含义,就是指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程度越大,其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就越高。对于一国经济来说,经济全球化乃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结果或高级阶段,即经济国际化的全球化发展阶段。

    对于各国经济来说,经济国际化既意味着本国经济向国外的发展,又意味着外国经济向本国的渗透,因此衡量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一般也包括这两个方面,由于目前经济国际化国际比较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07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尝试进行比较分析。

    《2007世界发展指标》提供了五个具体指标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国际化水平:(1)商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2)服务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3)GDP增长与商品服务贸易增长的差额;(4)总的私人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5)国外直接投资。为消除国家间特殊因素的影响,除指标3之外,本文不与单个国家进行比较,而将中国与全球平均水平、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下面结合表7进行分析。

 

表7    中外经济国际化比较表 






































































































国家/

X1

X2

X3

X4

X5(净流入/净流出)

1990

2005

1990

2005

1990~2005

1990

2005

1990

2005

1990

2005

中国

32.5

63.6

2.9

7.1

6.3

2.5

10.9

1.0

3.5

0.2

0.1

世界

32.3

47.3

7.8

11.0

-

10.3

32.4

1.0

2.2

1.2

2.1


23.6

41.1

6.2

9.8

-

2.4

6.7

0.4

1.5

0.0

0.2


34.5

62.1

7.1

10.5

-

6.6

13.3

0.9

3.1

0.1

0.5

低中

32.5

59.2

7.0

10.6

-

5.9

13.1

0.8

2.9

0.1

0.5


32.3

43.9

7.9

11.1

-

11.0

37.2

1.0

2.1

1.4

2.4



资料来源:Word Bank(2007)

注:X1~ X5分别表示:商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服务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X2、GDP增长与商品服务贸易增长的差额X3、总的私人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X4、国外直接投资。

    1.商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比较

    表1显示,中国1990年和2005年商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2.5%和63.6%,增长了31.1个百分点。不管是从绝对量上看还是从增长率上看,中国该指标都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保持一致。从2005年的情况看 ,中国该指标值为63.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7.3%、低收入国家的41.1%和高收入国家的43.9%。

    2.服务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

    表1显示,中国1990年和2005年服务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和7.1%,增长了4.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中国高于任何类型国家的平均值。从绝对值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2005年中国该指标值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的11.1%,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9.8%。

    3.GDP增长与商品服务贸易增长的差额

    该指标的类型国家平均值数据缺失,但是从《指标》提供的国家数据看,中国6.3%的差额属于较大的差额,比如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美国该指标值分别为3.1%、4.4%、2.9%、3.9%,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该指标值均为4.4%。这说明,中国GDP增长与贸易总额增长的差额较大,进出口贸易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

    4.总的私人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

    表1显示,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该指标值越高,以2005年为例,低、中、高收入国家该指标值分别为6.7%、13.3%、37.2%,同期中国该指标值为10.9%,高于低收入国家,低于中等收入国家,远低于高收入国家。从增长速度看,中国该指标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起点较低,因此该指标值一直不高。

    5.国外直接投资

    表1显示,中国目前的国外直接投资净流入指标较高,1990年该指标值为1%,等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国家水平;2005年该指标值为3.5%,比低收入国家高2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高1.4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0.4个百分点;同时1990年到2005年的变化还说明了中国该指标增长的速度:15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增加1.2个百分点。

    但是中国的净流出指标却非常低,1990年为0.2%,2005年为0.1%;按照2005年的该指标值,中国该指标不仅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2.4%,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0.2。而且,中国该指标值还在降低,15年间由0.2%下降为0.1%,降低了一倍。

    6.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在指标1和指标5中的“净流入”上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在其他指标上均处于较低位置,特别在指标4和指标5中的“净流出”上,中国所处的位置更低。而且,在中国处于劣势的指标中,中国的位置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低收入国家。因此,根据上述5个指标综合判断,中国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七、关于科技进步的国际比较研究

    关于科技进步发展情况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是两个: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二是劳动力人口中从事R&D研究和技术人员比例。OECD出版的《主要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提供的相关数据是学界采用最多的数据,该数据包括OECD成员国以及中国、俄罗斯等少数非OECD国家的R&D投入、支出等情况,由于这些国家(2005年)的R&D经费占世界R&D经费总额的90%以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国家的数据大致看出中国在世界研发体系中的位置和特征 。

    1.研发经费

    余珊萍、潘金虎(2006)的研究表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却处于领先地位。李晓西(2007)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他的分析,中国的科技发展指数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但是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余、李引用的多为2003年之前的数据,但是即便考虑了近几年的变化,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见表8。

 

表8 主要OECD国家及部分非OECD国家研发经费比较表












































































































































































































































































































































国家

研发经费(亿美元)

GDP比例(%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

125.95

155.56

186.01

237.57

298.98

0.95

1.07

1.13

1.13

1.34

澳大利亚

 

 

 

116.00

 

 

1.69

 

1.77

 

奥地利

39.31

44.09

56.41

65.18

71.93

2.03

2.12

2.21

2.23

2.36

比利时

48.08

48.95

58.43

66.42

67.50

2.11

1.94

1.89

1.86

1.82

加拿大

146.78

149.99

173.71

199.87

224.25

2.08

2.04

2.01

2.01

1.98

捷克

7.45

9.03

11.43

13.65

17.61

1.22

1.20

1.25

1.26

1.42

丹麦

38.31

43.61

54.76

60.84

63.33

2.39

2.51

2.56

2.48

2.44

芬兰

41.33

45.46

56.49

65.23

68.07

3.38

3.36

3.43

3.46

3.48

法国

294.29

324.95

390.16

441.22

452.62

2.20

2.23

2.17

2.14

2.13

德国

465.34

502.22

615.54

685.59

700.84

2.46

2.49

2.52

2.50

2.51

匈牙利

4.91

6.65

7.84

8.95

10.41

0.95

1.00

0.93

0.88

0.94

意大利

121.45

137.40

166.69

189.39

 

1.11

1.13

1.11

1.10

 

日本

1278.94

1240.27

1352.80

1458.76

 

3.07

3.18

3.20

3.18

 

韩国

124.79

138.48

160.02

193.70

235.87

2.59

2.53

2.63

2.85

2.99

墨西哥

24.53

28.31

27.74

 

 

0.39

0.44

0.43

 

 

荷兰

72.25

75.47

94.53

108.31

 

1.88

1.72

1.76

1.78

 

波兰

11.87

11.08

11.72

14.09

17.23

0.64

0.56

0.54

0.56

0.57

西班牙

55.72

67.70

92.69

111.08

125.60

0.92

0.99

1.05

1.06

1.12

瑞典

94.18

 

120.08

 

137.98

4.29

 

3.95

 

3.86

土耳其

10.54

12.23

14.64

20.33

 

0.72

0.66

0.61

0.67

 

英国

268.09

287.40

323.79

372.24

 

1.87

1.83

1.79

1.73

 

美国

2778.20

2762.60

2924.37

3125.35

 

2.76

2.65

2.68

2.68

 

南非

8.71

 

13.33

18.59

 

0.73

 

0.80

0.87

 

巴西

50.48

43.60

48.95

55.98

 

0.99

0.95

0.97

0.93

 

印度

37.43

36.92

 

 

 

0.85

0.80

 

 

 

OECD国家

 

 

 

 

 

 

 

 

 

2.25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8显示:

    第一,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支出298.9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六(英美),与加拿大、韩国属于同一档次;南非、巴西、印度三国只有2001和2002年的数据,中国相应年度数据远高于这三个国家。中国2005年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约占《报告》涉及的38个国家经费支出总额的3.7%,中国成为美国-加拿大、欧盟15国、日本-韩国构成的世界R&D经费支出的三极之外最重要的国家 。

    第二,从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经费强度),中国远不及OECD国家2005年中国该指标值为1.34%,在有据可查OECD国家中,仅高于匈牙利、波兰、西班牙; OECD国家该指标平均值达到2.25%,瑞典达到3.86%,远远高于中国。但是略高于巴西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高出南非更多。

    第三,从发展趋势上看,表中所列大部分国家中的研发经费支出都呈增长趋势,占GDP的比重则显示出波动中提高的特点。相比之下,中国经费支出及占GDP的比重都显示出稳定快速增长(提高)的趋势。1995~2005的10年间,中国的R&D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

    2.研发人员

    从研发人员方面看,中国与OECD国家的差距更加明显,见表9。

表9 主要OECD国家及部分非OECD国家研发人员比较表(人年)
























































































































































































 

R&D

动人口

研究

人员

每万名劳动力

R&D活动人口

每万名劳动

力研究人员

中国2004

1152617

926252

15

12

美国2002

-

1334628

-

91

日本2004

896211

677206

135

102

英国1998

-

157662

-

56

法国2004

352485

200064

129

73

德国2005

469500

268100

114

65

澳大利亚04

119384

81740

116

79

奥地利2005

46612

28207

116

70

加拿大2002

177120

112624

107

68

比利时2004

53938

31880

118

70

意大利2004

164026

72012

67

30

捷克2005

43370

24169

84

47

瑞典2005

77925

54041

169

117

瑞士2004

52250

25400

120

58

土耳其2004

39960

33876

16

14

芬兰2005

57471

39582

218

150

爱尔兰2005

16168

11151

80

55

丹麦2005

43545

-

151

-

墨西哥2003

60039

33484

15

8

冰岛2003

2940

1917

181

118

荷兰2004

91594

-

110

-

匈牙利2005

23239

15878

55

38

波兰2005

76761

62162

45

36

西班牙2005

173804

109753

83

53

俄罗斯2005

919716

464577

124

63

韩国2005

215345

179812

91

76

新加坡2005

28586

23789

119

99

南非2004

29696

17915

19

11

巴西2000

-

-

10

-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从绝对量上看,中国R&D活动人数排名第一,研究人员总数排名第二;但是从二者在每万名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中国每万名劳动力R&D活动人口仅为每年15人,每万名劳动力研究人员仅为每年12人,而排名第一的芬兰,两项指标值分别达到218和150。同一些新兴工业国相比,中国该项指标水平也具有很大的差距;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该项指标也没有优势,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3.其他方面

    2005年,中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67.0%,来自政府的资金占26.3%,其他方面的资金占6.6%,企业是中国R&D活动的资金投入主体。而且,企业也是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这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情况是一致的,这些国家企业R&D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都在60%以上,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一般较低。但是有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政府仍是R&D经费的重要来源。在澳大利亚,来自政府的资金占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甚至达到了44.4%。

    2005年,中国R&D经费支出总额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1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8亿美元,在公布数据的17个国家中属中等水平,高于以色列、俄罗斯。但仅为美国的2.7%,日本的9.3%及法国的17%;韩国、西班牙的基础研究经费也分别是中国的1.9倍和1.3倍。

    4.结论

    综上所述,不管是R&D经费支出还是研发人员投入,均显示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进步方面的巨大差距;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较高地位;而且动态地看,中国的科技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八、关于自主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

    本部分对中国宏观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充分发挥各创新参与者(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内资企业)在知识的创造、扩散、使用过程中的协调与协同,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且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 。

    1.基于综合指标的研究

    张于喆、张义梁(2007)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并将其细化为十六项二级指标。经测算,中国1996年、2001年和2004年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百分制下的得分分别为24.72分、39.36分和41.18分,而2003年日本和美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分分别为57.12分和80.25分。

    吴晓波等(2007)从创新环境子系统、创新运行子系统、宏观经济绩效三个方面比较了中印两国的创新体系,从而侧面比较了中印两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发现,中印两国的常新体系都属于初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科研组织结构都可归纳为以政府为主导的科研机制;中国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教育投资、高等教育方面落后于印度;在创新投入指标方面,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投入产出效率却远低于印度;从R&D指出占GDP的比重来看,两国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印度使用基础研究的R&D支出比重更为合理。综合考虑上述各项指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略强于印度,但是在一些具体指标上印度占据明显优势。

    2.针对具体指标的研究

    有些具体指标因为自身较强的代表性而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这些学者针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彭慧蓉(2006)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自主创新成果少,质量不高,有严重的技术依赖症。在技术领域,1993~2003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平均为12.2%,中国仅为2.8;在产业领域,目前中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仅为美国的1/30;此外,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设备、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等70~100%依靠进口。

    何锦义等人(2006)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方面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1960年以来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远高于中国,比如1960~1987年间美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日本为59%;1995~2003年美国、日本的TFP贡献率分贝为45.53%和47.09%,而关于中国TFP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多数没有超过40%。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属于较高水平,通过与印度的比较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不管是综合指标的研究还是具体指标的研究,均表明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总体而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中游水平。

    九、本文结论

    综合考虑针对上述指标的分析,可以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做出如下大致判断: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提高,社会正在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仍然比较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不高,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晓超: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3年第7期。

    [2] 白先春、凌亢、郭存芝、金志云:中国城市化——水平测算与国际比较,《城市问题》2004年第2期。

    [3] 胡爱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实践,《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9期。

    [4] 徐康宁、王剑:中国工业化进程:国际比较与复合型发展战略取向,《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5] 余芳东: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和经济实力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6] 杨京英:信息化发展国际比较和地区比较,《统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7] 杨晓猛:转型国家市场进程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评价,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8] 冯俊新: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的跨国比较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增1期。

    [9] 丁波涛、王贻志、郭洁敏: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评、预测与国际比较,《图书情报工作》第50卷第6期,2006年6月。

    [10] 李丽、徐明峰:转轨国家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1] 景维民、张慧君等: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化与相对市场化进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9月。

    [12] 彭慧蓉: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中国自主创新制度选择,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13] 李晓西: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4] 陈江生:中日经济实力地位比较及发展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4期。

    [15] 陆大道、姚士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16] 赵伟: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三个视点的判断,《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17] 张于喆、张义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18]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

    [19] 吴晓波、范志刚、杜健:国家创新系统视角下的中印比较,《科学学研究》第25卷(增),2007年12月。

    [20] Wor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2007.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