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大会报告
万劲波:弘扬绿色奥运精神与共建生态文明秩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社会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在不断修正或打破原有社会秩序与文明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秩序与文明,这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和平、友谊、不断超越的精神是一致的。本文从奥运精神的视野来分析社会秩序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古代奥林匹克精神蕴藏着自然的绿色因素,而现代奥运精神更是直接渗透了绿色因素,进而对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奥运进行了回顾和展望。面临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挑战,文章主张弘扬绿色奥运精神,共建生态文明秩序。

    关键词:奥运精神 绿色奥运 生态文明秩序

    几乎从人类历史一开始,“人-自然-社会”就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秩序与文明的变化是一个整体的、互动的历史过程,社会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在不断修正或打破原有社会秩序与文明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秩序与文明,这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心智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倡导和平、友谊和不断超越的精神是一致的。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压力,人类的生活质量更加依赖于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秩序,为了寻求对这些压力的适应性对策,人类需要从科学与人文的综合视野多方面去挖掘社会思想中蕴藏着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历史演化历程必然也承载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变化的信息,使得基于对奥运精神中绿色因素的分析就可以梳理出一些社会秩序调整与变革的规律,无须经历全球化的全部演化过程,如同进入森林仔细观察一天,便可以根据许多树木的生长情况推断出一棵树一生的生长过程。重温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演变历史,不在于寻找什么现存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救世良方”,而在于对建设生态文明秩序的需求作出响应。

    一、重温古代奥林匹克精神蕴藏着的天然绿色因素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宙斯神庙是古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名城,依当时的信念,它象征着和平和友谊。圣火最早由普罗米修斯神从宙斯那里盗火下凡,普罗米修斯希腊语意为“先知者”,火炬被视为光明和勇敢的象征。西方早期哲学思想的源头也是古希腊,对世界的认识很接近与宇宙连为一体。柏拉图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会从“无序变成有序”,理想国最好由哲人政治家来治理,最高秩序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古希腊哲学一词原义爱知,科学一词原义知识,知识代表真理,哲学、科学与真理初无区别[1]。这种朴素的整体主义非常类似于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遗憾的是,这种思想在西方并没有得以延续,取而代之的是断裂(rupture)的宇宙观与文化理念(张光直认为,中西文明存在“连续与断裂”宇宙观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如人际关系上的宗族关系与地缘关系[2])。

    欧洲启蒙以来的一整套关于“进化”、“征服自然”、“进步”、“发展”等的叙说和话语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和标准。196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对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和线性社会进步观的批评开始出现,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等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与反思。李亦园认为,并非工业革命的出现才导致了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文化理念,“制天”而不“从天”、重竞争征服而漠视和谐、无限制利用物质而欠缺循环与回馈观念,已造成全球环境、气候、生态的极大危机[3]。唯有了解,我们才可能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可能会行动;唯有行动,未来才可能会有光明。知识与科学技术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生物、人类和社会许多相互关系的相对可靠的认识,通过它们的应用可以改变人类生产、生活和管理实践,进而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正是由于经济、技术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与科学问题的不断提出,人们对自然环境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公众对人类环境脆弱性的认识和理解日渐加深,环境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环境教育、宣传和训练得到了很大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通过了环境方面的立法,不少国家已在宪法中写入了保护环境的条款,许多有关环境的重要国际协定得以缔结。但言辞上的行动计划还未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足够的影响,关键是要从言辞落实到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现状,迫切需要人们对如何发展的问题重新加以审视和反思。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包涵了知识、光明、和平、友好、友谊和勇敢等天然的绿色因素,这些亘古的文化底蕴与朴素智慧,在对于当前社会、环境危机的应对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新的时代,需要焕发和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在和平、友好与友谊的基础上携起手来,更勇敢地承担起地球公民的责任,在全球、地区与国家为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而加紧实际的行动。

    二、现代奥运精神直接渗透了绿色因素

    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发展和现代技术密不可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开始大规模、全方位交往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应付的问题,如贫困、环境、难民、地区冲突、贸易壁垒等问题,再加上人类掌握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使得今天的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奥运宗旨和奥林匹克理想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现代奥运精神自然也包含了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切。

    《内罗毕宣言》指出,“一种和平安全的国际气氛,没有战争、特别是没有核战争的威胁,不在军备上浪费人力、物力,也没有种族隔离、种族分离或任何方式的歧视,没有殖民主义和其他方式的压迫和外国统治,对于人类环境将有极大的好处”。全球化的环境问题必须由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互相指责、相互推委无益于解决这一复杂的来自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综合挑战,也不利于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现代奥运精神已经直接体现出绿色因素,如,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目标是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圣火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火炬接力是全人类和平友谊的庆典。系列仪式与奥运盛会共同推进着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人类可以借助于体育来克服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种族的隔阂,推动建立和平、和谐的世界。因朝鲜战争,许多家庭被迫分离,仅在韩国与亲人离散的人数就超过9万人[4]。而朝鲜与韩国两度在同一面旗帜引导下共同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明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和平与团结。另一方面,在奥运会申办与举行的实践中,与奥运宗旨和奥林匹克精神不符一些问题也时常可见。战争爆发和政治原因曾导致奥运会的取消或抵制;恐怖主义和暴力行动导致奥运会流血事件;商业化运作见证了丑闻、兴奋剂和腐败事件等屡屡出现。如,台北拒绝已确定的火炬接力传递路线,明显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精神和“体育与政治分开”的原则。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明确地将体育运动内涵的扩展和功能的增加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力量应用到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有关奥运的系列仪式与标志,特别是开幕式和闭幕式,从艺术和文化的侧面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步伐和对未来的展望,为全球观众所注目。在自然环境面前,全人类是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自然的恩惠,共同承担可能的风险和灾难。所有涉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政府、政府间组织、私人部门、科学界、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团体,都应该为了地球和人类的共同未来而努力。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奥运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逐步被认同,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想也深深地打上了绿色印记。1994年,国际奥委会把环保列为奥运会继体育和文化之后的第三个支柱;1996年,在《奥林匹克宪章》中确定了奥委会的环境方针,成立了体育环境委员;1999年,制定《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使得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奥运会筹办从计划到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奥委会因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07年地球奖[5],说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奥运会已经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切和环境责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北京将“绿色奥运”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首,体现了人类对生态文明时代的呼求,它所倡导的节约能源、注重环保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早在申办奥运的同时,北京就制定了《2000-2007年绿色奥运行动计划》,提出在以生态建设为奥运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的同时,以绿色奥运促进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申办成功后,北京奥组委制定了《奥组委绿色办公指南》、《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奥运会饭店服务环保指南》等环境管理体系,鼓励在日常办公、工程建设、住宿接待等方面选择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在筹办奥运过程中,北京奥组委明确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并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主办城市的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平等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通过奥运志愿者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教育培训及宣传,有效地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热烈响应着“绿色奥运”的主题。

    中国正以较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经济发展,无疑是对我们生存智慧的考验。面临资源环境危机,中国选择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将为世界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北京和中国在奥运会举行前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以及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将为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建设和谐世界、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的追求和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和平、友谊、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实质,也包涵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普遍价值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中国、奥运和世界留下宝贵的环境保护实践经验。

    四、共建和谐的生态文明秩序

    奥运会体现了和谐的整体秩序和自由个体的“和而不同”,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相互了解、团结和友谊,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不能不对民主意识有所激励……这些都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人类文明在“人-自然-社会”发展过程中演进,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丰富多彩,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社会背景与族群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实践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或者文明的多样性。

    如同体育比赛有记录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是有“记忆”的。所谓有“记忆”就是指后一个社会的结构和形态是对前一个社会的结构和形态的继承和创新。前一个文明既孕育和预示着后一个文明又阻挡和妨碍着后一个文明。此外,“地球村”的发展相互依存,全球环境-社会系统的内部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对其它环节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地区发生变化都会对其它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记忆”和“依存”,人类社会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6]。

    “和谐”以承认世界存在的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前提。运动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切磋,文明之间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主题是“和谐之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与奥林匹克“使体育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维护个人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的精神实质深度契合。“祥云”被在希腊采集的奥运火种点燃,从北京起步飘飞,传遍五洲,这本身就具有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象征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代价,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也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代价。人类社会(不同区域)总是在反思前一个时期的失误与缺失并加以改正和弥补中发展的。自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以来,旧秩序中无视环境保护的现象频频发生,大到环境与发展,小到污染与治理等不同层次的关系用原有的体制与法律无法很好地规范,因而必须结合环境对现行体制与法律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和调整,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推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不断前进。

    奥林匹克运动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参与,奥运会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举办,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学习、对话和交流。对于运动员来说意味着“更高、更快、更强”,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意味着积极向上的生活,而火炬传递与志愿者活动则体现了团队合作、平等参与的民主、友爱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有赖于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基本观念和社会行为。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解决,形成共识不容易,将共识化为行动很难,着手后坚持下去更难。作为创建生态文明秩序的一分子,每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五、结语

    社会进步就是社会结构和秩序的改变,而且是向着满足人类改善自己生存状况要求的方向改变。如同奥运记录被不断改写,奥运精神被不断丰富,社会秩序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是不自由的,人类的自由并不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之中。人类的一切都源于自然和社会,理应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回报自然和社会;社会的一切都基于人和自然,以人为本的同时理应以感恩的谦卑态度善待自然。人类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必将促使人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一遗产,各国都要切实履行自己的国际环境责任。

    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以来,我国以绿色奥运为契机,大力大推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就是在争取“人-自然-社会”整体和谐演进的前提下,共同处理好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社会内部区际(国际区域、国家、地方区域)、族际(文化与文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代际以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方方面面的“关系”。面临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挑战,今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必将超越传统与自然为敌的文明形态,把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更宏大的自然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发展模式和新文明形态,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包括自然)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张光直.考古学家张光直文学作品集粹[C].北京:台海出版社.2004.

    [3] 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N].文汇报.2004.11.21.

    [4] 韩国驻华使馆新闻处网站[EB]http://www.hanguo.net.cn/

    [5]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EB]http://www.olympic.org/

    [6]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s: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cultures[C]. Published by the committee of Beijing Forum. 2006

    [7]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