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大会报告
姜浩然:论旅游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文章来源: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物资、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旅游全球化作为这一进程引发的效应之一,无论在覆盖范围、时间跨度还是经济、文化内涵上都在不断拓展与深化。旅游全球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动因,也对旅游相关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拥有庞大的潜在旅游消费群体,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全球化给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旅游全球化 动因 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旅游业融合成整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旅游业的全球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旅游业的跨国经营。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旅游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旅游全球化的特点和现状

    1、旅游全球化的背景

    1993年由10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它的签署和执行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开始启动,而且,还将通过今后不断的谈判掀起全球旅游贸易自由化的高潮。此外,世界贸易组织已把服务贸易多边谈判列为下世纪的主要议题,同时,由于有世贸组织作为实施的组织保证,各国政府对旅游贸易的限制将被大大弱化,各国的旅游贸易会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不仅有助于各国、各地区旅游市场的开放与融合,更有助于国际旅游业潜力的挖掘。

    2、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逐渐增大

    由于旅游受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时间以及接待地设施等的影响,所以旅游业自诞生之日起,欧美发达国家就一直是国际旅游市场的主宰,既是最大的旅游客源产出国,又是出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国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旅游资源也更具吸引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1995—2020年,世界旅游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热点将在东亚太地区,增长率居各地区之首,其中中国将成为第一大客源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3、远程旅游的份额将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对1997—2020年全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高科技在旅游业的不断应用,今后25年间国际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远程旅游份额将增加。到2020年,区内旅游与远程旅游之比将由1990—1995年间的82∶18变为76∶24。1995—2020年,二者的年度增长率分别为4%和5.4%。远程旅游份额的增加意味着各国旅游市场融合度的增加,同时也表明旅游贸易的渐趋自由化。

    4、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由于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以及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更大有加快之势,企业间跨国并购高潮迭起,投资范围和规模也日益扩大。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有以本土为基地的旅游集团公司,其中大多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旅游集团公司。以旅游业支柱之一的饭店业为例,通过联号、特许经营、收购等方式,世界大饭店集团的经营已遍布全球,如在世界排名第七的喜来登饭店集团1994年时已共有饭店422家,132,000套客房,遍布于64个国家,又如世界著名的最佳西方国际在63个国家拥有3400家饭店,而饭店业的另一巨子马里奥特集团,现有客房251,425间,饭店1268家。这些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动了资金、人员的国际流动,加快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企业国际化、市场化经营的步伐,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

    5、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

    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及速度看,1992年全世界的国际旅游人数达到47.6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7.8倍,国际旅游收入达2790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了106.3倍,年平均递增11.8%。从国际旅游业与其它产业发展速度的比较来看,国际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增长势头最好的工业的平均增长律:80年代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8%,但是国际旅游业的平均增长率却高达8.4%,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三倍。

    当代国际旅游业作为一个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多样性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高速度、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在世界经济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 旅游全球化的动因

    1、经济原因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工业化国家具备了旅游业兴旺的三大基础:充足的闲暇时间、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和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规模宏大的国际旅游市场。

    随着经济重心由发达国家移向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全球的分布也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旅游业也随之兴旺发达,从而有能力参与国际旅游市场,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对边界贸易、资金、投资与旅游的开放为旅游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同时也方便了外国竞争者的进入。

    2、技术原因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从此,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的通信联络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方便,同时缩短了各国和各地区市场的距离,从而让全球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工作不仅可行、可靠、效率更高,也使得大型旅游集团(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首先在旅游业的全球预订和分销系统得到应用,例如著名的“全球旅游分销系统”(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简称GDS),就是由国际性航空公司联合组建,最初以航班预订为主营业务,后发展为向饭店、度假村、游轮公司等其他旅游相关行业提供预订和市场营销综合服务的全球销售系统。同时互联网也为全球的旅游企业提供了相对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外部环境。

    3、社会原因

    虽然国际争端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安定的国际环境大大地降低了旅游者对安全的顾虑,也有利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友好地交往。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旅游者渴求增进了解的欲望越来越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一方面相互融合,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性与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无疑对有旅游需求的人充满了吸引力,他们试图了解这些独特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强对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了解,从而满足自己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三 旅游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1、旅游市场方面

    (1)我国境外旅游市场的总体变动情况分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9年后的5年中,我国入境旅游一直处于恢复阶段;1995—2000年为迅速发展期,这标志着我国入境旅游业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主要客源国来华游客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亚洲市场上。亚洲作为我国入境旅游的一级市场,1987年主要客源国 (按来华旅游人数由多到少排列) 有日本、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到1999年亚洲客源国已经完全多样化,主要客源国增加到8个,分别为日本、马来西亚、蒙古、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从欧洲市场看,客源市场业已经步入多元化,主要客源国一直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和俄罗斯,而且来华旅游人数占来华总人数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而美洲和大洋洲市场,虽然来华旅游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很不稳定,年际变化较大,主要客源国数量较少,且变化不大。

    (2)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不断上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入境游客的人数约180.92万人,至1991年已经上升到3334.98万人,由80年代初的世界第16位,上升至90年代初的第12位。除1989年“六•四”政治风波对国际旅游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导致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其余年份入境旅游人数一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1992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811.49万人,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达1651.20万人,居世界第9位。此后,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的人数始终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10.66%。到2001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达8901.29万人,其中接待过夜游客3316.67万,居世界第5位。

    (3)外汇收入持续增长。1978年,中国接待海外游客所得外汇收入为2.63亿美元,此后十余年一直持续发展。1991年,旅游创汇达28.45亿美元,是1978年的10多倍,外汇收入从世界排名的第34位一跃上升到第21位。199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394.7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此后,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92%,1996年全年海外旅游者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创汇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从1998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位居世界第七、目前亚洲第一的旅游大国,跨入世界旅游十大强国之列并保持至今。

    1978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为2.6亿美元,1998年则达到了129亿美元,与20年前相比,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近50倍;1992年,国家已经允许在12个度假区成立合资旅行社,1999年5月4日,世界最大的青年学生旅游机构STA在广州开设分支机构,我国成为了STA第49个进入的国家;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展望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16亿人次,收入达2000亿美元,而中国接待的人数将由现在的5000万人次达到1.3亿人次。

    2、文化方面

    文化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旅游更是如此。通过旅游实现的跨国人员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间的接触、交流,对于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与这种趋势相适应,中国各级旅游单位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宣传时都大打文化牌,用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景观来吸引海内外的游客。

    文化旅游除了在市场开发方面的价值外,还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周星教授通过对黔东南苗族村寨的“观光产业与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调查和研究,给我们展示了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另一幅图像。他将“国家”(以其文化、文物及旅游政策为主)和“市场”(以游客需求和文化消费为主)的作用引入分析,突出强调旅游产业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之间的复杂关联,从一个侧面凸现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和全球化文化趋势中面临的遭遇以及变迁、再生、重构和适应的能力。作为一个研究文化、民俗的学者,周教授对那些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关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一个观光者与地方群体间文化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与当地的族群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族群关系,一是“看”的主体,一是“看”的对象,在这一“看”与“被看”之间,产生了一种“非对称的族群关系”。外国游客在体验新奇的异文化的同时对地方少数民族居民会产生更强烈的文化冲击,从而导致了当地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态遭到了破坏。当然,周教授也指出,地方族群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创造。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与重构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004

    [2] 龙方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J]. 民族论坛, 2005(2)

    [3] 孙玉琴.加入WTO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4] 朱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经济与国际竞争[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5] 张文祥,周培义.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的文化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1)

    [6] 周星. 旅游产业给少数民族社会带来了什么?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7] 中国旅游网/旅游调研.http://www.cnta.gov.cn/32-lydy/5.asp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