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大会报告
邹兆辰:国际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比较研究方法是国际现代化研究中的传统方法,也是比较流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比较方法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否则就会形成简单的类比。美国学者布莱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比较现代化研究的方法,他提出了比较研究的理论,并且进行了历史比较的个案研究。他强调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主张运用类型分析法进行国际现代化的研究;他主张划分历史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比较,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注重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社会的相互依赖、知识与教育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他也很注重对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对中国的现代化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与其合作者进行的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比较研究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中国的现代化研究者中很有影响。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在其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中肯定了布莱克的理念和方法,许多中国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援引了布莱克的论述。历史比较方法成为中国的现代化研究者比较普遍的研究方法。布莱克的理论虽然属于经典现代化理论,但其观点并未完全过时,在今天的国际现代化研究中,应该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并且进一步提高运用的水平。

    关键词:国际现代化 历史比较法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现代化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以来,研究者就使用了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进行研究,并且力图在历史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寻求现代化的动力、现代化的环境、现代化的各个内容、现代化的困扰、各国现代化的不同道路和特点等问题。这种历史比较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也为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寻求可以彼此可以借鉴的东西。因此,现代化的历史比较研究能够受到现代化研究者的重视。

    一、

    提起现代化的历史比较研究,不能不提到一位已故的美国著名现代化研究者布莱克。

    西里尔•布莱克(Cyril E. Black)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欧洲史教授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五十年代末转向现代化的历史研究。1966年,他的代表作《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问世。1975年,布莱克等八位学者共同推出了一部现代化比较史学的标志性著作《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 。1976年,布莱克教授选编了一本论文集《比较现代化》, 。1980年,布莱克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们一起编写了《中国的现代化》 一书。这些书都有中文译本。

    布莱克的功绩是把历史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研究领域,成为现代化研究中“历史学派”的主要人物。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他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 布莱克创造性地提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并把它看成是传统制度适应现代功能的过程。

    布莱克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强调,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包括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的增长、整个社会的相互依赖及知识与教育。也就是说,现代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也不是要采取哪一种政治模式,它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知识、教育和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协调、发展过程。

    第二、布莱克反复指出现代化不同于“西化”、“欧化”、“工业化”,各国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提出适应现代性的要求。

    他认为,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成就方面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问题在于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较后发展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抛弃自己的制度而一味向西方借用各种制度,而是要评价自己的制度遗产,并且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对它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性的要求。

    第三、布莱克以两点论的方法看待现代化的后果,认为现代化所提供的机会与带来的问题一样重大。

    人类已经极大的受益于现代化的过程,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社会的进步也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摧毁旧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们把现代化想象为社会在新原则基础上的整合或重新整合的话,那么他也必须把现代化看成是一个传统社会的解体过程。当巨大急速的变迁引进时,社会不能适应变化,全面失调开始出现,广泛的暴力开始爆发,大批民众开始迁移,正常管理开始丧失。因此, “必须把现代化看作是同时具有创新和破坏作用的过程。”

    第四、布莱克高度重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也高度重视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现代化的迟滞与发展都对全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至关重要。他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占有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也许就是因为它众多无比的人口,举世无双的历史连续性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创造及其所达到的深度,中国一直使各方人士为之倾倒。但在现代化的学术研究中,却历来是被忽视的对象。

    布莱克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有利条件。除了历史的条件以外,今天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一个特别重要的有利条件是:“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之处,应归功于共产党和国家为特定目标而对技能和资源所进行的审慎而有计划的动员。”他说,“假如说有一个特征使今日中国现代化的格局特别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话,那就是它的组织能力。” “毛泽东之后的中国,看待国内变化的主导趋势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即不再强调阶级斗争而是强调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性。”

    二、

    在概述了布莱克关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后,我们要特别说明他的现代化比较研究方法。

    布莱克认为,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意义主要在于概括和解释。因为比较研究在系统概括人类经验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一方法的使用与误用都值得引起特别注意。尽管比较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但布莱克认为这不应成为充分利用这一历史写作基本工具的障碍。他认为,问题不是要不要比较方法,而是如何以一定的方式运用它,从而避免它的局限,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

    首先,必须注意被比较对象的时间关系,不能在人类历史经验的所有领域随意地选取比较的素材。第二,严密确定比较实体,比较的基础越是典型和确定,比较的结果也就越精确。第三,注意比较中证据的运用,许多有关国家的规模、人口、都市化、识字率、宗教、语言和种族团体的分布,国民产值或工业产品的分配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常常是不可靠的,但只要认真精选,比较的危险就可以减少。第四,在比较中谨慎运用系统概括。

    这个时期,布莱克把比较现代化的重点放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同时还提出了进行政治现代化的比较方法——类型分析法。他将政治现代化的状况分为七种模式:第一种是最早进行现代化的英国和法国;第二种是英国、法国在新世界的支系,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第三种是受到法国革命影响的那些欧洲国家;第四种是欧洲社会在新世界的支系,如拉丁美洲的二十二个独立国家;第五种是没有受到直接的外部干涉,却受现代化早发社会间接影响而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如俄国、日本、中国、伊朗、土耳其等;第六种和第七种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百多个遭受殖民统治的独立社会和附属社会,其中有些社会的传统文化非常发达,如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讲阿拉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马来语的社会属于第六种,没有发达的宗教、语言、政治制度的属于第七种。

    在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们把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加以比较:

    第一阶段是17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是开始进行现代化变革的时期。第二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是现代化的变革时期。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当前的70年代,是进入高度现代化的阶段。

    从现代化比较的内容上看,也突破了原来仅着眼于政治现代化的视域,在每一个阶段作者们都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社会的相互依赖、知识与教育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他们认为这些是进行比较并研究其意义的最主要的方面。由于现代化研究是涉及到多方面的过程,所以应该由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代表合作进行研究。布莱克对于知识进步和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流动领域和个人性格变化的比较内容都有了更为明确的限定,这使他的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布莱克进行的现代化比较研究,首先注意的就是国际环境的比较研究,在这一点上看他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国际现代化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

    布莱克的论著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受到了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中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应该说,他的现代化的理论和比较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首先,布莱克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代化问题,把它当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待的见解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同。

    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指出:布莱克理论的一大特色是把现代化的社会现象归结为世界历史范畴,高屋建瓴,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提出现代化的问题。他与那些强调社会“均衡”而忽视社会中变迁因素的社会功能学派的论者不同,他把现代化看成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个革命性大转变的过程,并提醒人们:“现代”的最大特点是超乎过去历史时代的迅猛变化,而社会各种制度与结构要适应知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心理的等各方面的变化,就必须进行根本性调整。各种现代功能对传统制度的冲击,这就是现代化进程的中心论题。罗荣渠在《评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文中说:布莱克把现代化看成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始于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英国十七世纪和法国十八世纪的政治革命,以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这个由西欧发端的世界性的变革过程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我认为比一些社会学家关于现代性的虚玄论述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把握。” 罗荣渠的这一评价,反映了中国学者对布莱克理论的基本态度。

    北京大学学者尹保云把布莱克看成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的“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在他的《什么是现代化》一书中对布莱克的理论作了充分的介绍 。历史学派注重历史学方法同其他学科的理论之间的结合,从而发挥了历史学方法的优势,使得现代化研究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实证性。而且,它是一种“动态性”的研究,在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中,揭示出客观真实。

    布莱克提出的比较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受到我国学者的特别关注,认为他所建立的比较模式至今具有借鉴作用。

    罗荣渠认为,布莱克采用比较史学方法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全球性的历史透视是他的著作的重要特色。过去的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是以单个国家或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有时进行相互比较,大多是用“类比”这种不可靠的方法。比较研究法的采用,开始了对不同国家历史发展进行整体对比研究的新途径。在《现代化的动力》中,他把全世界175个国家按其现代化领导层权力的巩固程度、经济社会转变的程度、社会整合的程度三个方面,归纳为七种政治现代化模式,对每种模式的现代化提出五项政治标准来进行分析比较。罗荣渠认为,这个宏观历史框架,不论对探讨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共同规律性还是重新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进程,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尹保云对布莱克等建立的现代化的比较模式十分重视。他们把日本、俄国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分成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又分为“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增长”、“社会一体化”、“知识和教育”五个方面来对这三个国家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比较和评价,这些评价是以现代性为标准的,与现代化的理论紧密契合一起。

    从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中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也日益加深,在这个国际现代化的研究中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是很普遍的。

    由于中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时,必然要以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参照,既包括自发型的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外铄型的后进亚非拉国家,这样又促成中国史学者与世界史学者之间的对话。

    罗荣渠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一位领军人物。1993年,他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出版,此书汇集了他关于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大量的理论思考,在进行这些思考时他运用了很多历史的比较方法。同年,他主编的《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也问世了,此书集中了许多运用比较方法研究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严立贤的《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和国内市场》 一书根据市场的理论,早期工业化时期两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入手,系统地论证了中日两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早期工业化及近代大工业过渡的过程。他通过对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及幕藩时代日本独有的特别发达的国内流通制度等问题,理清了需求增长和市场扩大对日本早期工业化及其向近代大工业过渡的推动;提出农业的低剩余率和极不发达的国内流通制度则是导致中国早期工业化及其在向近代大工业过渡中徘徊不前,远远落后于日本的症结所在。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无疑为中日早期工业化比较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俞新天长期从事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在《机会与限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条件比较》一书中 ,把现代化的条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深入进行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地理、人口、社会组织、文化因素等)的比较,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比较。认为任何一种条件都会同时提供机会和限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化就是人们改变条件的过程。

    丁建弘教授所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是全面研究和论述发达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各阶段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互补作用和对世界影响的专著。该书除了从总体上分析了西欧的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外,还分专题论述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点,也是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一部著作。辽海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就是着力探讨西方国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方法和经验教训。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使现代化研究更加富有特色。

    四、

    2008年1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是当前我国国际现代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份报告采用了国际现代化研究的最新理念,与上面我们所说的20世纪60~70年代兴盛起来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有所不同。这种国际现代化理论不是像经典现代化理论那样以国家为研究单元,相对忽视国际环境的作用;而《报告》所引用的国际现代化理论较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目的是揭示国家现代化与国际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和基本原理。但是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国际现代化研究中还是有施展的余地的,在这份报告里所运用的方法,也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报告》把国际现代化是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研究的,它并不是凝固在哪一个时间点上。

    个人理解,所谓国际现代化的时序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分析。例如,在报告的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国际现代化的时序分析”就是历史分析。报告在说明:要了解国际现代化的全过程,时间跨度应覆盖国际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报告把时序分析的时间跨度定为大约300年(1700~2005年),这一节中关于国际互动能力的变化分析、关于国际地位转移的分析,也都是历史分析。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事实,包括经济水平、经济实力、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的变化。

    另一方面,报告在进行国际现代化研究时,必然要将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分类的研究,这些分类包括: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强国、中等强国、初等强国、薄弱国家;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大型国家、中型国家、小型国家、微型国家等。进行这种分类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比较。

    此外,在本报告中也多处存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比较。例如:1652-2006年15个国家参加国际战争的频率、1820-2004年15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比例的变化、1990-2004年13个国家客观竞争力的变化、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经济发达国家的变化等,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分析比较的。离开了具体国家也不可能进行这种研究。

    总之,进行国际现代化研究不能完全离开经典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那些在现代化研究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还是应予以重视,并且在实际研究中提高运用这些方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2] 布莱克等著、周师铭等译:《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研究的报告》,商务印书馆1983年6月出版。

    [3] 布莱克编、杨豫等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4]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671页。

    [5]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出版。

    [6] 尹保云著:《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7] 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和国内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