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大会报告
杨闯: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安全
(注:本文被评为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优秀论文)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长期以来,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持肯定的态度,并且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如两极分化、环境恶化、通货膨胀的转移、金融危机和美元汇率的下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缺少理论研究和必要的警惕。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关键词:全球化 国家安全 金融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与负面都影响世界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有助于我们在融入世界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中国日益融入这个世界,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相互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现在和将来。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在政治社会领域的影响,看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又不应该对全球化作“泛式”的解释。如果承认“泛式”的广义全球化,就会在西方意识形态面前消失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特点和民族特点,包括发展道路的选择模式。

    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领军者,美国2007年下半年的次贷危机、美元低迷、石油价格高企、基本消费品通膨,迅速蔓延为2008年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遇到的普遍问题。这也应该属于经济全球化范围内的问题。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联合报道,2008年5月21日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远远高于每桶130美元价位,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欧洲央行(ECB)行长让-克劳德•特里谢(Jean Claude Trichet)警告称,目前还看不到此轮信贷危机的终点。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也估计,信贷危机的恢复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2008年以来,我们的近邻越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随着原油和粮食价格飙升,5月份越南按年率计算的通胀率飙升至25.2%的水平,为13年来最高。越南未能有效控制通胀预期。由于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上涨,越南1-5月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似乎也陷入高通胀、货币贬值、股市楼市暴跌的动荡之中。印尼、印度,甚至远在拉美的阿根廷等诸多发展中国家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的征兆。摩根士丹利2008年6月出台的报告表明,“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已经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包括绝大多数新兴市场。有数据表明,目前地球人口的一半正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胀。因此必须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很多学者都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主导的,已经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主要方面。虽然信息革命的绝大部分动力来自美国,全球信息网络的很大部分内容也来自于美国,但认同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就会威胁到本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上全球化的积极属性和消极属性。

    从积极属性角度分析,全球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反映生产力运动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各国和各地区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融合过程,保证生产各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和合理配置。

    从消极属性看,全球化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在这一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出发,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市场模式,以实现它们的战略目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控制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制定有利于它们自己的全球规则,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通过不平等交换,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榨取巨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流动是从外围流向中心,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

    理性分析全球化,使我们看到了现存世界经济秩序的现实性。既要适应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和利用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进程,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发展经技术合作和开展文化科学的交流,改变本国经济不发达状态;又必须对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进行必要的斗争,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必须对包括金融体制在内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

    二、经济全球化的消极方面威胁到国家安全

    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形势大好,不愿承认现实的矛盾与困难。对目前全球出现的经济危机,中国未能幸免。由于油价上涨和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作用,导致通胀压力加剧。随次贷危机而来的美国经济低迷和美元急剧贬值,中国人民币升值,加速“热钱”流入中国,造成中国房产泡沫和通胀率上升,由于美元汇率的变化,中国外汇储备也遭受严重影响。

    从全球化动态发展过程来看,各国的力量对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便是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北美、欧盟和日本,经济实力也不断变化,并导致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有后来居上者,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加大。 但从当前的金融危机看,美国仍是主导全球经济的带头羊。

    如何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问题?应该说,目前的情况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完全不同。因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引起的。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过多吸收短期外资、导致经济过热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双刃剑的作用在当前更明显。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的科技革命为推动力,以市场为原动力的过程。这一进程无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它同科技进步一样,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追求的效率和利润,也带来发展不平衡,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更为突出。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全球范围内南北国家贫富加剧。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从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到2008年公开支持科索沃独立,肢解了南斯拉夫。2002年借9•11事件,于2002年发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2003年入侵伊拉克,造成这两个国家长期不能稳定和大量贫民的伤亡,导致弱势群体的极端行为,宗教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群的流血冲突。美国自身也死亡了4000多年青士兵的生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对能源的争夺、恐怖主义制造的流血和核不扩散机制受到挑战等等,都对国际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从国内政治角度看,美国提出第三种全球化,即人权的全球化,利用“人权”作幌子,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以“人权”的普世价值和西方的民主为标准,任意践踏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明里暗里支持中国的“疆独”、“藏独”分离主义势力,对我国的政治安全构成威胁。

    从金融角度看,金融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金融联系日益密切,随之也扩大了金融风险。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已造成西方金融机构损失近3800亿美元。美国长期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调高对美元的汇率,结果加大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压力,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持有量,美国的通货膨胀也随着贸易和金融往来转移他国。

    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达到4.8%。2007年底,中央把防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现在又提出把保持经济增长放在工作重点。2008年前四个月,中国CPI同比上涨8.2%。国际粮、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涨,以及年初冰雪灾害,都使通货膨胀雪上加霜。四川地震更使物价上涨压力陡增,增大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复杂性。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也没有带来股市的回升。2008年9月初的上证综合指数持续下跌,跌回7年前的水平。这些均显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加深,没有摆脱美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腐朽思想文化也渗透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

    加入WTO以来,中国按照承诺开放了对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在2006年是中国金融业入世保护期“防火墙”被拆除之后,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关键。2006年境外某会计师事务所公开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9000亿美元”。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发表谈话,说这份研究报告不仅严重扭曲了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现状,而且与它对中国多家金融机构的审计结论严重不符。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认识到,金融风险既来自内部机制,也来自外部金融危机的连带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与对外依存度成正比。金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贸易体制和金融体制以后,对防范外部金融危机连带影响,应该警钟长鸣,采取预防应对措施。从国家安全角度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保持世界经济体制大循环的同时,也应该从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向扩大内需、形成良性循环经济转变。

    三、树立正确的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观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是南北差距拉大没有解决,它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增长,热点地区冲突扩大;欧盟与北约的持续东扩,加剧美俄对战略地区的争夺;不具有国家主体地位的国际恐怖主义同样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恐怖主义不只是失落群体的暴力自杀抗争,也是一种理念追求的碰撞。因此消除恐怖主义,不能满足于用军事手段消灭恐怖分子,而是要治本,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在发展问题上消除经济关系中的一切歧视,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扩大和深化经贸、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繁荣,才能使全球化进程健康发展。加强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在安全问题上的协调与互利合作,应该树立新的安全观念。主要是: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主权国家仍旧是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体,各国政府应该将国家安全放在首位,否定主权和主权安全是危险的和有害的。只强调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去调节经济,放弃政府的政策主导作用,是有害的。但在安全观念上,不应追求绝对的本国安全,更不应该建立在牺牲别国安全基础上安全优势,而应该承认每一个国家都有维护自身安全的平等权利。国家安全应该是建立在国际法原则基础上的相对安全。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安全应“从过去那种内向的、封闭的主权安全观念,转向外向的、开放的国家安全观念” 。任何国家在思考安全问题时,既要坚持核心主权不动摇,还要在国家安全与国民的个体安全、全球安全之间寻求利益的汇合点。在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的关系上,要求主权国家将安全的视野扩大到世界范围,关注全球性共同利益和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安全。

    第三,保障国民的个人的安全、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利益是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内政不修、经济凋敝、政治腐败而引发内乱,不仅会失去执政的基础,也为外部强权的干涉提供了借口,对国家的主权安全造成威胁,而且会“外溢”,危及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第四,维护国家安全不仅关注领土、人口、资源等有形的要素和主权、尊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无形要素,还要求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因素纳入国家安全考虑的范围;不仅关注本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安全,还要兼顾和关心地区乃至全球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安全。

    第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新的安全问题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很难把军事手段转化成与之联系的权力资源予以保护。因此,“综合运用多种安全手段,并根据问题领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是维护国家安全明智的选择”。

    第六,面对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面对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各国必须在安全问题上采取“合作安全”模式,“以互信求安全,以发展求安全,以合作求安全”。这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重要途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存在不平衡和矛盾的现象。只有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为基础,在公正、公平、和平、合理的世界秩序下,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和安全共同问题。

    国际社会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主流观念,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通过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实现,既要解决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也要解决发展问题。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是不可改变的国际现实。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安全与国际安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