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2005全球科技大盘点
谋划“十一五”:2005中央领导国内考察6大主题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5-12-19 【字号: 小  中  大   

【编者按】由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第49期刊登文章《2005中央领导国内考察六大主题》。文章指出,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更多的是着眼于“十一五”,谋划“十一五”成为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活动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一中心主题,2005年中央领导在国内考察中着重从6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文章全文如下:

2005中央领导国内考察六大主题

■从主题看,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时除对当前工作提出要求外,更多的则是着眼于即将到来的“十一五”,谋划“十一五”成为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活动的中心主题,这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前后中央领导的考察活动看得更为明显。

■如果说2004年中央领导在国内考察中,强调各地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观念上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的话,2005年则着重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个层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在此当中,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转变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

2005年本刊第1期曾对2004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进行了回顾总结。文章刊出后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现在又到年终岁末,本期我们对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进行回顾总结,希望能为各地谋划明年工作及完善“十一五”规划带来有益思考。

根据新华社的公开报道,截至12月15日,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国内考察活动共74次。从次数看,考察活动比2004年稍少(2004年全年超过80次),但涉及的地方却比去年多。由于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因此从主题看,这一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时除对当前工作提出要求外,更多的则是着眼于即将到来的“十一五”,谋划“十一五”成为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活动的中心主题,这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前后中央领导的考察活动看得更为明显。围绕谋划“十一五”这一中心主题,2005年中央领导在国内考察中着重从6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先进性教育拉开2005中央工作序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2005年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中央领导考察时关注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月在贵州考察时就先进性教育活动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是要取得实效。4月在山东考察时,他进一步指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要接受群众检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促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各项工作。而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05年围绕先进性教育活动,从3月到11月在黑龙江、重庆、内蒙、青海、新疆、陕西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调研。在黑龙江考察时他指出,要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在重庆考察时他强调,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必须在整改提高上见实效,切实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新疆考察时他进一步指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重在取得实效,贵在体现长效。此外,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也围绕先进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工作在浙江、上海等进行了多次考察调研。

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和谐社会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和谐社会成为全国“两会”的焦点话题,2005年也由此被看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元年,自然它也是中央领导2005考察中关注的主题之一。胡锦涛总书记2月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扎扎实实推进。7月底在山西考察时他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12月13日至15日在青海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吴邦国委员长在江苏、山东等地考察时明确强调,要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05年多次强调,政协要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摆在突出位置。在各地考察时,他几乎都提到了和谐社会建设,并一再强调,建设和谐社会,重在基层。另外,2005年中央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曾庆红在内蒙、青海、新疆,黄菊在新疆、云南等地考察时,都强调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群众。罗干在广东、四川、黑龙江等地考察时,则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推进平安建设等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

如果说2004年中央领导在国内考察中,强调各地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观念上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的话,2005年则着重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个层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在此当中,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转变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7月在山西考察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吴邦国委员长11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12月在广东考察以及此前的9月在上海考察时,他都就此作了强调。同时,他还从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湖南、山东、北京及河北调研时,也分别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建议》已将能耗降低20%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是中央领导提到最多论述最多的战略

纵观2005年中央领导的国内考察活动可以发现,“自主创新”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也是中央领导展开论述最多的战略关键词。4月在山东考察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这个关键环节,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8月在河南、江西、湖北三省考察时,胡锦涛又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个支撑”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从4月到12月,吴邦国委员长在江苏、山东、上海、湖南、陕西、广东考察时,自主创新都是重点内容之一。他分别从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专利发明、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建立人尽其才的机制和制度等方面强调了如何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温家宝总理6月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8月在安徽和湖南、10月在江苏考察时,也一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江苏,他指出,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在中关村科技园考察中,他着重就国家高新区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另外,贾庆林在湖南、上海、山东、甘肃以及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陕西等地考察中,也就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进行了多方面阐述。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2006年国家将出台促进自主创新的指导性文件。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长远战略布局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从2005年中央领导的国内考察活动看,这项重大任务很早就已开始谋划。在4月考察山东时,胡锦涛就对山东农村一些地方走出村企合一的发展路子非常关注,专门考察了威海荣成市西霞口村和烟台龙口市南山村。7月到8月,在中部的山西及河南、江西、湖北4省考察中,他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欠发达地区如何从实际出发落实好新农村建设这项任务,是胡锦涛12月在青海考察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强调要加大支农力度,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温家宝总理则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就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多次考察。4月下旬,他就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到陕西和四川考察调研。6月夏收时节和10月1日国庆节,他又两次到河北考察。在6月的考察中,他指出现在农民还有几件难事:水的问题、看病贵、上学难、一些地方村容村貌差。10月再次到河北考察,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内容后来都体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布局中。吴邦国委员长则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就新农村建设专程到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考察。在随后的湖南、广东考察中,新农村建设也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此外,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在考察中,也多次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

区域战略布局首次形成点面结合的立体化体系

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区域战略相继实施后,中部崛起战略经各界特别是中部各省的呼吁,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5年全国“两会”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就在4月下旬到安徽考察。他在考察中指出,目前,国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8月中旬,温家宝总理也到安徽及湖南进行了考察,并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各省要着力抓好的8项重点工作。紧接着,胡锦涛总书记也在8月考察了河南、江西、湖北三个中部省份,并专门听取了这三个省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久,中部崛起正式写入了“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我国区域发展的“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总体战略布局全面形成。

区域发展战略除了“面”上的布局外,中央还在“点”上作了新的布局,形成了区域战略点面结合的立体化体系。这个“点”就是天津滨海和上海浦东。2005年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4月初到天津及滨海新区进行了考察。6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天津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就滨海新区的发展思路及重点任务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国庆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考察了滨海新区。随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写入“十一五”规划《建议》。上海浦东则于今年6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5年区域战略布局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深圳。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时专门主持召开了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就经济特区未来发展发表讲话。特别指出,国家对特区的政策没有变,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走在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