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纪念周立三先生专题 > 学术报告
虞孝感:周立三的学术思想、形成及其影响
  文章来源:院士工作局 发布时间:2006-12-13 【字号: 小  中  大   

    一、周立三的学术思想体系

    周立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以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不避风险敢于谏言以及生活上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推崇。在他领导下取得的科学成果及其对国家制定政策所起的重大影响,将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64年我成为他第一届的研究生,后来又作为他的助手与周先生有较多的接触,他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使我对他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周先生从1933年6月在中山大学地理系毕业到1989年去世的五、六十年中,从编写地理教科书到嘉陵江考察、编制四川省经济地图集,解放后主持新疆综合考察、领导研究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制中国农业地图集、编写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组织国情分析研究、以及在八十高龄还去大江南北和云南考察,给当地政府提出区域发展的思路,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丰富的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关于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周先生在祖国大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资源考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自然资源的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也认识到中国高山大漠分布广,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量少等特点,尤其对水和土地等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有深刻的论述。用心保护、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以耕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是他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他曾经对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乡村企业要建设“花园工厂”,大量占用土地的口号提出严肃的批评,他说“工厂就是工厂,是工作的场所,不是公园。”他主要是痛心中国的良田沃土本来就少,那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如果滥用浪费,后果不堪设想。同时,他对自然资源的区域性有着精辟的分析,由于各地生物气候地貌水文地理区位特点不同,自然资源也有不同的形成、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开发利用价值。他常讲,新疆的土地开发要依水而定,有多少水资源可用,相应的开多少耕地。在新疆水资源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在研究我国的农业区划时,针对大跃进和困难时期瞎指挥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他根据自然资源区域性的特点反复强调,要根据各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和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农业区划就是为因地制宜指挥生产作参谋。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得到了当时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的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先生对中国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有非常辨证的说法,他讲,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量少,这是我们的不利条件。我国人口数量大,如果提高了教育水平,人口素质提高了,那是我国最大的资源优势,但是如果我国人口素质不高,教育水平低,人口众多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我国人口资源优势的关键。周先生还强调,中国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民的教育和出路是一个大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农民问题,中国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他对过去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严格分开,农村居民不能自由迁移进城就业,很有意见,他说,这明明是把农民看成低人一等---,早就主张城乡居民平等,自由迁移,以减轻土地的负载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周先生对环境问题也有精辟论述,他认为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他提倡资源的节约利用,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细水长流,这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就会减少,资源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国情分析研究中,他综合研究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提出中国必须扬长避短,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他多次讲,西方大规模消耗资源的道路我们走不通,中国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经济发展要打持久战。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较高积累,适度消费,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推尚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革开放,持续发展,长期奋斗。”

    周先生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思想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反映。

    二、周立三学术思想的形成基础

    周立三学术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坚实的学术基础。

    周立三先生出生在贫弱落后的旧中国,军阀混战,外强欺凌,青年时期又遇到日寇侵华,国难频仍。家境也因兵荒马乱每况愈下,从小靠祖母为生,生活贫寒,亲眼目睹国家贫弱落后遭外人欺负的情景,亲身体验过贫困生活的艰难。艰难的生活使周先生懂事较早,从小学习用功,勤于思考,并且对山川游记,风物人情饶有兴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下,又受到爱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青少年时参加了反帝反军阀的游行集会,立志报国。同时从小就养成了同情贫苦人家、弱势群体的平等思想。解放以后,中国的地理科学事业获得了新生,他感叹,“我们的单位虽小,却与原中央大学同一军代表赵卓同志前来接管,充分说明共产党重视科技事业。”他还说,“解放后---要求地理学配合的任务繁多,工作应接不暇,与解放前不受社会重视,形成鲜明对照。”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更激发了周先生极大的爱国热忱。正是周先生深厚的爱国爱民的感情、立志报国的精神,成为他从事学术研究最大的动力和基本的出发点。

    正是周先生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才使他有无私无畏的精神,他可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忘我的工作,勇于探索未知,敢于不怕权贵,坚持真理。

    周先生敢于坚持真理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他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广博而深厚的学术基础,他自信从实践中得到的科学结论是正确的,他既不轻易下结论或发表文章,也不轻易改变结论迎合权贵。同时,他善于团结同志,又非常善于与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合作,吸收其他科研人员的意见,综合考察、农业区划、国情分析研究等都是大兵团合作,有好几十个专业的同志一道工作,他能驾驭各种不同意见,吸取精华,综合形成真知灼见和科学的结论,周先生的高瞻远瞩和综合能力,是学术界著名的,也是他成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因素。

    周先生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工作中常常废寝忘食,有时通宵达旦,在生活上十分简朴,一次我陪他去农业部汇报工作,晚上同住农业部招待所一简陋的房间,加班到半夜十二点多,他说你年轻要多睡点,你先睡吧。我再干一会儿。等我一觉醒来,已经五点多,周先生还在工作。当时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文革刚过,他应邀去大连讲学,我陪他去的,当时大学食堂有“二米饭”,即高粱米为主参和一点大米,周先生有胃病,我想和接待的老师讲,能否搞点面条,周先生马上叫我不要讲,不要搞特殊化。他常讲,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工作上要不知足常乐。他是这样说的,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在经济上他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他把发表文章得到的稿费全部放在会计那里,如果外面来人需要招待,就用他的稿费开支。当时他家经济条件很不富裕,住房也有很大困难,但是他从不向所里提出来。而且他交代家属也不准提。他非常体贴年青人,每次出差回来,报销旅费时,他总是讲,你是陪我去的,你的开支在我的费用里出。1996年他心脑血管病发了,有很大危险。其实周先生自己十分清楚,因为在家里已经跌倒几次,医生已经提出警告,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可是他坚持没有住院,而且也不向所里讲,直到生命遇到危险,抢救时才住进医院。这是当时陪他去看病的驾驶员后来对我讲的。我去医院探望他时,我说怎么不听医生的话早点住院,周先生说,“所里经费困难,能省一点是一点。”听后我十分自责,我没有主动关心先生的健康,也没有及时把所里经费有所好转的情况向他汇报。我说,所里经济已经有很大好转,你不必担心,看病的钱还是有的。我担心他怕化所里经费,在医院不安心医疗。周先生就是这样处处考虑到研究所,就是不想自己,我说他大公无私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有了这样无私无畏的精神,才能做出对国家和民族有重大影响的成就来。

    周先生急国家之所急,十分注重把研究工作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他的研究选题无不从当时国家最急需的问题入手,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己任。1982年我取得洪堡研究奖学金,在德国从事青藏高原农业地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周先生根据我所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将要开展国土规划工作的需要,写信给我要我结束高原工作,转学德国国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后来驻德大使馆也有同样的意见发给我。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来,证明周先生当初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德国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在国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自己也得益非浅

    不仅如此,周先生对区域和国土规划还对我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他说“规划必须是有限目标,一个规划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规划必须要有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规划。”他言简意骇,一语中的,已经成为我编制规划研究重要的指导思想。

    周先生对年轻人既严格要求又十分爱护,从上面也可以看出一点。他在我们当研究生入学时,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什么叫科学研究,他说“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规律,所以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要想赚大钱,不要到研究所来。光靠上班8小时是不够的,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做出成绩来。”

    周先生对年轻人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平时一般很少以教师的身份批评人,我们都是在有形无形中得到教益。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注重实地考察可以从这些教诲中得到:他说,“文章要小题大做,这样才会做得深透,不要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大而空。”周先生还告诫我们“没有到过的地方,千万不要写文章。”“发表没有质量的文章还不如不发表。”我觉得周先生的话很有道理,我把这些话也如法讲给我的研究生听,他们大多成了周先生这些思想的实践者。

    周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曾经说过,“地理学不好学,进门容易入门难,到七十岁,我才感到入了门。”他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学海无涯的进取精神正是我们地理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的。

    1992年初我负责研究所的工作后,周先生看我因所里困难,工作有些着急,他一方面安慰我不要着急,慢慢来,做好当前的每件事情,研究所一步步就会好起来,另一方面对所里的主要问题又教我应该如何处理。按照他的意见去做,我们研究所的各方面情况很快有了好转。他也会把听到的群众意见当面给我指出来,从来没有当面褒扬过我,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情。实际上他把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表现在对年轻人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之中,他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说,你们不超过我就不能算是我的学生。周先生把关爱放在心中,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里,我与他有更多的接触,聆听了他的许多教诲,他把遗嘱也交代了我,在他临终前给他女儿留的话里,我才正真体会到他的师生之情的深厚与关爱,使我深受感动。

    三、周立三的学术思想与欧洲现代区域发展思想的比较

    我本月初才从德国合作研究回来,在那里我认真阅读了德国和欧共体关于区域和空间规划的有关文件、资料和文章,同时还到野外实地考察了他们规划的实施情况,由于有周先生有关学术思想和中国进行区域规划实践的基础,自认为比以往去德国合作研究的收获大,体会深。大概应验了七十岁才入门的道理,快要入门了,尤其感到,周先生的一些区域发展的思想与德国和欧洲的规划实践很相似,说明周先生的学识很有超前意义。下面我举例说明:

    1.关于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欧洲大都是工业化的国家,德国与欧洲也是农产品过剩的国家和地区,农民占总人口的5-10%以下,在GDP中农业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但是在规划和实施中,他们把农村问题还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还在鼓励农户兼并,农民进城,使留在农村的农民有更好的生活。欧洲共同体财政收入的50%是用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他们认为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供应居民,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营造了好的人类居住环境,事实上他们农产品相对低的价格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对农民的补贴实际上惠及全体居民。这与周先生历来倡导要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让农民进城,减轻农村负担没有两样。

    2.爱护和珍惜土地的问题:欧洲和德国有大片耕地在休闲,但是他们仍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大,德国的国土整治规划规定到2030年全国每天的建设用地要限制在30公顷以内,比现在有大幅度的减少。德国是最早提出并且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国家,他们把垃圾分类收集后基本上都可以利用。这与周先生提出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保护耕地,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如出一辙。

    3.关于人口问题和地区差异:九十年代以后,德国的大气和水环境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目前主要面临的是劳动力的高失业率,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预测到2050年德国总人口将比现在要减少50多万人,而且人口将进一步向西部和少数大中城市集中,东部和许多中小城市将成为迁空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规划将进一步对弱结构地区加强支持,主要在教育、商业、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收入方面提出明确目标。他们的规划以人口、劳动力的规划为目标和出发点,以解决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全国居民享有同等公共设施的服务等为标准,专家称现在德国的国土整治规划实际是第三产业的规划。这些以人为本、平等的思想,重视教育、重视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重视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等的思路,与周先生在国情分析研究中为中国提出的发展思路没有本质的差别。

    四、学习、运用、继承和发扬周立三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

    周立三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我虽然与他有较多接触,但还是一鳞半爪,很不成系统,但是即使如此,我仍感到远远没有把他的思想说清楚,更没有学到手。因为时间关系我也没有把在国外学习到的东西及时整理出来,与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比较。今后我将结合我的研究实际,把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好。

    周先生提出的一些思想曾经对当时政策的制订起过重大作用,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思想已经成为中央的政策,如要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要解决“三农”问题,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教育等。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框架条件,科学地继承和发扬周立三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进一步更深刻地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等最基本的情况,提出有重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如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内涵、标准是什么,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地区差距到底如何,用哪些指标,怎么计算和分类指导,怎么样才算达到了消除了地区差别,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支持比较落后的地区。德国在编制国土规划时,首先在分析现状的情况下根据精选的4-5个指标把全国划成不同的类型区,国家和州政府按照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区划成为国家制订政策的主要依据。这对于从事过农业区划的同志是非常熟悉的,也是周先生一再提倡的。德国政府对区划和区域规划非常重视,一直坚持在做,而且他们区划和规划工作的深度以及指标非常具体,目标非常明确,举例说,他们对于什么叫全国各地有同等的生活水平,从东西德统一后就开始讨论,经过15年的反复争论,才有了一个一致的意见,即以全国居民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各州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差距不超过50%为标准,这一标准看似简单,含义很深,得来也很不容易。他们与日本一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要在全国均衡布局生产力的规划思想,而是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该发展农业的地方除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外,绝不勉强提工业化。“三农”问题也一样,我们面临许多国家关心、需要我们地理工作者解决的研究课题,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地理学,在周先生他们这一代,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结合现在的研究实际,进一步学习、运用好周立三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他的治学精神和崇高品德,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