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研专题 > 纪念周立三先生专题 > 学术报告
陈锡康:周立三院士在中国国情研究上的部分学术思想简介
  文章来源:院士工作局 发布时间:2006-12-12 【字号: 小  中  大   

自1980年开始,我们受前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委托从事全国粮食预测研究,预测效果很好,得到中央部分领导和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重视。1986年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同志希望委托中国科学院能够更多地从事有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综合性项目的研究。我院农业研究委员会李松华同志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联系工作,最后在1987年经孙鸿烈副院长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由周立三院士担任国情分析研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生态环境中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的同志参加。

在周立三院士主持下和他的学术思想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组完成和出版了八份国情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国情的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思想。目前“从中国国情出发”已成为中央进行重大决策的基本思想,也为社会舆论所广泛接受。周立三院士晚年以主要精力从事的中国国情研究已结出丰硕的成果。

我自始至终参加了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活动,并在周立三院士领导下负责完成第4号国情研究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和第5号国情研究报告“农业与发展——21世纪中国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现在我简略地介绍一下周立三院士在国情研究方面的部分学术思想。

一、对中国国情的现状和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持“谨慎乐观”观点

首先,在对中国国情现状分析上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悲观态度。这部分人较多地看到中国国情中的不利方面,如人口过多、人均资源量很少、人口的科技素质和教育素质很低、经济基础很差、人均GDP只有发达国家1/40等。因而对中国国情持悲观态度;另一种是盲目的乐观,只看到有利的条件,而看不到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危机,认为有共产党的领导,可以在很短时间赶上英美等发达国家。

周立三院士在中国国情小组多次讨论会上多次强调既要看到有利方面,又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在第2号国情分析报告“开源与节约”的内容提要中根据周立三的意见写道:“基本结论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指出“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力,摆脱困境是大有希望的”。

其次,在中国的前途和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上同样有两种态度:即悲观态度和过于乐观的态度。特别是过于乐观的态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曾经造成巨大损失。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急于求成,缺乏持久战思想。中国解放后曾经多次提出过高的,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指标。如1957年曾提出“十五年内赶上并超过英国”, 60年代和70年代曾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企图以大搞群众运动的形式在短时期内达到极高的经济发展指标。如当时曾提出要在7年、5年、以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目标。其结果是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1961年国民收入下降了29.7% ,社会总产值下降了33.5%,一直到1965年才恢复到1958年水平。1961年年底中国人口也比1959年底减少了1348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公布的数据,我国1959年年末人口为67207万人,1961年末为65859万人)。

在对中国今后发展上周立三院士同样认为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在第4号国情分析报告“机遇与挑战”的内容提要中根据周立三院士的意见写道:“报告对中国今后发展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根据周立三院士的“谨慎乐观”思想,我们在第4号国情分析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分析了中国在21世纪经济发展的五个方面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严重挑战。该书的基本结论之一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并存。中国有可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和挑战,在21世纪上半叶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兴的世界大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经济的格局。

根据周立三院士的“谨慎乐观”思想,我们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了中国21世纪前期各个年度人口、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预测在2020年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2010年前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在8%-10%,2010-202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在将在7%以上。中国在21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约在2030年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世界第一(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第二步,约在2040-2050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达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三步,可能在21世纪末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主要指标上达到当时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摘自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995,“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第6-8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根据目前情况,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我们预测的速度为快,如果不发生战争等特殊情况,中国有可能在2030年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世界第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为美国的4.5倍左右,我们的人均经济指标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二、经济发展的持久战思想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各种优势和劣势后指出“速胜论”和“亡国论”是错误的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毛泽东同志的持久战战略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周立三院士认为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人均水平上赶上和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是远比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更为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持久战思想。这是由于:第一,中国的经济基础差,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人均水平很低;第二,中国与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如科学技术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水平、人均国民财富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中国是一个具有12亿人口,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很大的大国。在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环保等方面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几十年,甚至100多年的长期努力。为此必须树立持久战思想。不能期望搞几次群众运动,发动几次战役,搞几次跃进就能实现。这是马拉松式的万里长征,而不是百米赛跑。我们的目标是长期高速增长,为此必须树立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根据周立三院士的思想,我们在第4号国情分析报告“机遇与挑战”一书第10-11页写道:

“基本战略之四——本报告建议中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包括稳定和渐进战略;持久战战略;适度高速发展战略;高度开放战略;科技兴国和教育兴国战略。”

三、关于“人口和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的思想

我在负责组织和写作第4号国情研究报告“机遇与挑战”时,周立三院士曾写给我一封信,详细阐述了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根据他的来信我们在该书的内容提要中基本上逐字按他的来信写道: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口与资源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数量多,文化素质很低,农村人口比重过高。要妥善解决10多亿人口的就业、就学、衣食、住宿、交通、医疗、生活服务等问题,对全社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压力。

第二、由于人口超量,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多种农林产品如粮、油、棉、糖、毛、橡胶、原木和很多种矿产品及工业原材料,如铁矿砂、铬矿砂、原油、钢材、铜、锌、铅和部分化工原料和纸张等大量进口。预计到21世纪我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995,“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第8-9页)。与此周先生特别重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优势,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问题。

根据周立三先生的思想,我们预计在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将更为严重。最近4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紧缺矛盾很尖锐,如2004年我国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1.23亿吨(国内生产量为1.75亿吨)、铁矿砂2.02亿吨(国内生产量约为0.9亿吨)、原木2621万吨、大豆2023万吨(国内生产量为1635万吨)。这些资源性产品的大量进口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周立三先生并多次指出人是最大的自然资源,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极为重要,多次强调开发中国人力资源的重大意义。

根据周立三先生的思想,我们在第5号国情研究报告“农业与发展——21世纪中国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分析了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即在耕地和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已丧失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部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以及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国情决定中国应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严格保护耕地,更加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粮食发展战略和方针,即“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

周先生生前始终直接领导着小组的研究工作,把握着各个报告的方向与主要观点,即使在他生病卧榻直至生命垂危时刻,都在关心着小组的工作和研究进展,国情研究是他毕生从事科研的最后成果。在此我们再次表示对周先生的尊敬之情。

本文所讨论的只走周立三院士在国情研究上的部分学术思想,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