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中国科学院2004年度工作会议 > 交流材料
物理研究所:建立基础研究机构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
  文章来源: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4-03-17 【字号: 小  中  大   

如何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一直是知识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无疑将有助于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引导学术研究沿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回顾物理所为此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深深体会到,“实事求是地改革旧的科研评价体制,适时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的科技评价体系”在推动物理所改革与发展、提升物理所整体科研实力、确保物理所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物理所科学评价体系的演化过程

1984年年初,物理所在全院率先推行了大胆的科研体制改革,即取消了原有研究室建制,组建了能够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基本单元--研究组。研究组开题采取自由申请,公开答辩的形式, 最后从120个申请开题的组中确定了80个可开题的研究组(开题前有97个研究组), 同时淘汰编外人员40余人,从此改变了物理所多年来以研究室为基本运行单位的管理模式。

1985年后,根据物理所的特定条件和发展现状,确定了对研究组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3年进行一次重新开题的研究组评价制度,从而形成了物理所科技评价体系的雏形。

物理所对研究组的组建与开题,采取人员自由组合、双向选择、自由申请、公开答辩和学术委员会审定的运作方式。审定研究组是否可以开题的条件为:“相当的工作基础;明确的研究方向,包括国际前沿热点问题或重要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问题、人员、设备、经费等条件”。三年后原有研究组全部解散,重新开题。这一阶段的考核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鼓励竞争,优胜劣汰”的办法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产生。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1999年进入创新工程试点后, 进一步完善了年度考核和3年课题调整评价制度,根据研究基础的逐步提升,使其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同时,为落实凝练出的科研目标、促进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出重大成果,加强了实验室在围绕凝练出的科研方向上开展科研工作的领导作用。在研究组考核中明确提出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使考核评价机制更加公正客观,评价的重点也从注重研究成果的数量逐渐转向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其中,定性指标突出本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定量数据包括SCI论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成果与专利、承担项目、研究生培养等五个方面。所学术委员会根据定性成果与定量数据对研究组的工作做出综合评价。考核的目标提升为“调整学科布局,激励创新成果的产生”。

2、国际专家评价

为了使物理所研究方向的制定、科技目标的凝练和科研工作的考核更加科学化和国际化,进而加快实现“建成国际一流凝聚态物理研究基地”的战略目标,物理所在借鉴国外科研机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于2001年10月推出了《物理所国际专家评价制实施办法》,并在2001年年度考核评价和课题调整中首次试行了该办法。

《物理所国际专家评价制实施办法》中规定,国际专家评价制的实施实行国际专家评议、所学术委员会审议和所务会执行制度。国际专家评价制的实施范围包括:学术方向;科研工作的水平和成果;实验室、研究组建设。

国际专家评价制的形式包括现场评价和信函评价, 现场评价即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学巨匠和著名专家学者来所听取工作报告,进行现场考察,并直接给出评价意见。信函评价为定期(暂定每三年一次)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物理所学术方向进行系统评价,并以信函形式反馈意见。

现场评价始于2000年。至今, 物理所已分别邀请到二十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所进行现场评价, 其中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奖提名委员会主席Tord. Claeson教授;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Robert B. Laughlin 教授;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H. Rohrer等一批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这些专家在听取物理所工作报告和现场考察后对物理所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中肯建议。

在2001年度年终考核和2002至2004年度(三年一次)的课题调整工作中,我们聘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组成国际评价专家组,以信函评价形式对研究所过去三年中的研究工作水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系统评价。此次聘请的国际评价专家由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领域的100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国内专家占36%,国外专家占64%。

从评价专家所属的研究机构来看, 80%的专家来自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美国Oak Ridge国家实验室、 IBM 实验室、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马普金属所等国际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

从反馈的评价报告中可以看出,国际评价专家的意见相当客观和中肯,无论是对物理所研究工作的成绩还是问题都点评的相当到位,对物理所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际评价使物理所课题调整与评价体系朝着国际化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3、学术交流与考核评价的结合

为了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学术氛围,促进所内学术交流与合作,2003年度考核评价,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即在考核会期间,采用展板形式展出了全所44个研究组的126项代表性工作,囊括了各研究组的年度最新工作进展。通过有意淡化考核的形式,不仅增进了研究组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且提高了研究组年度工作透明度,增加了专家考核的信息量,使研究组考核与评价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国际专家评价”及“将学术交流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等考核办法的实施使物理所的科技评价工作步入了“营造交流、合作的浓郁学术氛围,促进重大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初,物理所在“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招聘评议会中又尝试了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国内外专家联合组成招聘委员会进行招聘评议的办法,开始了“如何在引进、招聘杰出人才时,对人才的科技及综合能力评价”的探索。

二、科技评价的作用及影响

十几年来, 物理所已经进行了六次研究组的调整,研究组个数已由1984年的97个缩减为现在的44个,同时形成了9个学科的研究所科研布局。全所职工人数也由当时的1000余人减为目前的400余人,科研队伍日趋精干,结构更加合理,科研综合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科技评价为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促进物理所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研究组及科学家个人的积极性, 研究组成为最有活力且有机结合的最基本研究细胞, 大大加强了所长与一线科研人员的沟通与联系。

2、自由的研究组开题申请,严格的研究组开题评审和年度考核评价,使研究组既感到压力又增添了动力,使每个研究组组长和组员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在为一批批所内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遇的同时,还从国内外吸引了许多优秀科研骨干,充实了研究队伍。另外,淘汰了那些不胜任本职工作、缺少责任心的科研人员。

4、调动了研究组及个人争取国家各类项目的积极性,承担项目数和完成项目能力大大加强。同时,研究组经费使用更加合理,研究目标更加集中和明确。

5、创新热情得到极大地激发,重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三、建立完整的科研机构评价体系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研机构评价体系,对技术支撑系统及其他管理、服务岗位人员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近年物理所在此方面亦做了一些探索,并于2003年制定并实施了《技术服务执行办法》(含技术支撑系统评价)和《管理人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暂行)》。

1、技术支撑体系的评价

对技术支撑体系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建立有效、规范的技术服务工作规程及工作准则;提供公正、公平、宽容、民主的技术服务环境;同时,平衡技术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技术支撑岗位均需按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试用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分为用户评价、评估委员会评价和现场评价三个部分,以用户评价为主。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和工资待遇挂钩。

物理所的技术支撑系统在以“为用户服务第一,用户满意第一”的工作准则的主导思想下,建立了对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办法包括对每一位技术人员的评价和对技术部的整体评价,其中,对每一位技术人员的评价由其服务对象做出,并以《物理所技术服务登录表》为重要依据,衡量其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对技术部门的整体评价由用户对其所有技术人员的评价集合组成;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2、管理评价体系

其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管理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激励督促管理人员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并为其聘任、奖惩、培训以及晋级提供依据。

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实行分类考核。根据岗位的不同,分为管理部门负责人、一般管理人员和专职行政秘书三个类别。管理人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业绩。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分为试用期满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包括服务对象评价和考核委员会评价两个部分。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分别组建考核委员会:按不同的岗位职责确定服务范围,并由服务对象对被考核人员做出评价。

试用期满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解除聘用合同。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和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均对应有相应的奖惩办法。另外,年度考核结果还作为计发绩效津贴和绩效奖励的主要依据。

四、对科技评价体系的思考

每个人、每个科研机构都要“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步伐,以适应时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优胜劣汰、追求科研产出数量已不是现在物理所进行课题调整和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 集中力量,发挥群体优势,承担国家重大项目, “基础研究力争开创国际科学前沿新生长点, 取得重大科学突破;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国家建设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已成为我们科研体制调整和科技评价的新目标。为此, 我们要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 重点方向优势组合, 有效协调,集中攻关。一方面,有效组织一部分研究力量进行探索性的集中攻关,以求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支持好奇心驱动下的自由探索,允许风格多样性,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逐步形成物理所自己的学术风格和流派。因而,相应的考核评价重点则更应以定性成果为主, 定量数据为辅,突出重大创新贡献, 促进真正的原始创新。另外,我们还将以北京国家凝聚态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出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物理所现有的评价体系。

物理所科技评价的目标经历了“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调整学科布局,激励创新成果的产生”,演变为“营造交流、合作的浓郁学术氛围, 促进重大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体会到:科技评价是引导研究机构的发展、推动其不断前进的重要手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机构,其科技评价应有适时的评价目标和评价重点及对原有的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科技评价目标的实现。另外,对支撑及管理系统的评价也应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使研究所这一有机整体健康、协调的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