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全国科技大会专题报道 > 经验交流
李国杰:国家科研机构要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06-01-18 【字号: 小  中  大   

    嘉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主持人:段旭

    主持人:近年来,计算技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连续五年都有重大成果入选年度十大科技新闻、龙芯1号、2号,曙光超级计算机等,请问李院士,是什么原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计算所取得了如此大的变化?

    李国杰:1998年开始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使中科院计算所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年来,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在计算所逐步深入人心,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骨干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关注企业对关键与核心技术的需求,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出发,选择科研方向,凝炼科技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开展协同攻关,取得了一批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创新成果。2001年以来,计算所连续五年每年都有一项重大成果被选为年度十大科技新闻,龙芯CPU和曙光超级计算机不但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也引起了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重视。前不久美国国会智囊机构哈特森研究所抛出一份《中国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竞争力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3个案例,其中2个与计算所的成果有关,一个是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另一个是龙芯2号CPU芯片。虽然这份报告有鼓吹“中国科技威胁论”的意图,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科院知识创新成果的份量。

    主持人:如您所说,知识创新工程是计算所发生根本变化的直接动力,那么在这个动力的驱动下,计算所应当任何去做。

    李国杰: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明确要求,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努力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计算所正在按照中科院创新三期“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向“四个一流”的目标迈进。

    主持人: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您能否再说得具体些。

    李国杰:2002年计算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计算所的科研要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要集中全所力量,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几件有重大影响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事,成为我国信息科技领域一支重要的战略方面军。”几年来,我们每年年初都要召开全所战略研讨会,鼓励科研人员抬头看路。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把日常的科研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强大的动力。所谓骨干就是要为国家排忧,为企业解难,为解决国家“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出重大贡献。国立科研机构的利益本质上就是国家的利益,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责任,考虑对纳税人的回报。

    事实证明,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技国家队是值得信赖、善于攻关、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力量。国家对这支国家队的投入不是一般的公共财政支出,而是一种高回报的战略投资。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一员,我们深知责任重大,绝不能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在重大科技攻关中,要做到攻必克战必胜。

    主持人: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做到攻必克战必胜,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李国杰:越是核心的技术,越是共性的技术,辐射的范围越宽。国家科研机构要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坚持瞄准核心与共性关键技术,集中攻关。计算所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许多成果都源于应用基础研究,龙芯、曙光、织女星等项目的带头人都曾长期从事基础研究。2004年计算所发表的为国际上重要科技文献检索库所收录的论文有459篇,居我国信息领域科研机构第一位。计算所在制定三期创新规划时,将发展道路定位于巴斯特模式,即将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真正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体目标的选择上,要有战略眼光,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十五”期间,计算所率先开展通用CPU研制,很快得到国家支持,引领了国内通用CPU的研制工作。我们感到选准方向比做出一个成果还重要,选准方向才能起到引领作用。

    主持人:您对研究机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怎么看,计算所是如何做的。

    李国杰:过去,我国大学与国家科研机构对企业提供的技术还不多,是因为能够提供的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太少了。国立科研机构一定要在研究内容上和企业拉开一定距离,不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研发中心,要从企业能够开展的研究中退出来。起引领作用的一个好方式是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由于科研机构是中立的,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在推动新标准的建立中可以起到特殊作用。计算所牵头、100多个企业参加制定的音视频编解码AVS标准是我国按国际惯例规定技术标准的一个范例,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与重视。

    创新是一个过程,要通过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这样一条创新链来完成。国家科研机构只是这条创新链上的一个环节,只有与上下环节衔接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计算所这几年做了大量加强与地方、企业联合合作的工作,旨在促进技术辐射的探索。

    主持人:上世纪80-90年代,计算所通过创办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转化成果。进入21世纪,如何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辐射计算所技术成果,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李国杰:我们找到的一条途径是与地方政府,特别是与沿海地区的高技术园区合作,建立以技术转移和人才辐射为目标的计算所分部。两年多来,我们在上海、苏州、宁波、东莞、肇庆等地建立了若干分部,这些分部既是当地的公共技术平台,又是计算所的技术辐射中心,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建立分部,计算所将逐步发展成为由北京总部和分布在全国若干地方的分部组成的网络型研究所。

    发达国家科研体制大多是两层。一层是大学与科研机构,另一层是企业,企业有充分的能力直接消化吸收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国外,企业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较弱,因此目前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体制应当是三层结构。计算所建立分部可能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研体制的有益探索。几年来办分部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完善创新链是构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科技类非营利机构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创新链的中间环节。

    主持人:全国科技大会正在召开,历史的崭新一页即将揭开,您对计算所今后的发展有何想法呢。

    李国杰:计算所将以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为动力,加强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作研究,通过中科院的创新基地、跨所合作以及国际合作,大幅度提升科研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凝聚与造就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成果规模产业化实现跨越发展,使计算所成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创新基地,在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中发挥引领与骨干作用。

    主持人:再次感谢李院士光临我们“科学在线”栏目。

    李国杰:谢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