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学会议专题 > 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 > 主题发言
陈竺: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4-07-20 【字号: 小  中  大   

近20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等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及农业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年来生命科学发展状况

我国生命科学基础性研究的优先发展领域: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动植物区系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生物信息学等。

基因组研究:在基因组这一前沿领域,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是继美、英、法、日、德后成为正式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项目的第6个国家,也是惟一加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多条,已申请一批国内外专利;证明了东亚人群的基因组与其他现代人群一样起源于非洲等。最近,中国科学院在水稻基因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发表了水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并在参加水稻基因组完成序列图测定的国际合作中率先完成了第四号染色体的工作。我国在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方面也已成为主要的参加国,迄今已完成了钩端螺旋体等6个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我国科学家充分发挥人类遗传资源优势,近年来取得了疾病致病基因定位、克隆的一系列进展。首先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致病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继而克隆了耳聋、短指(趾)等一批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近来又定位了II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鼻咽癌的基因。

其他前沿领域:在诸如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方面,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界也取得了不少国际一流成果。例如,发现了与精子成熟和保护有关的抗菌肽基因、揭示了果蝇有与高等动物类似的认知行为,首次观察到植物防止自交的一种新的繁育机制等。在系统发育和动植物区系演化方面,完成了255卷的《植物志》、《动物志》、《中国隐花植物志》,这些工作均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

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领域:高产优质农作物的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基因和蛋白质工程疫苗及药物、基因治疗等。

农业生物技术:我国在超级杂交稻研究与组合应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选育出一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较好地实现了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的结合。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比现在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组合增产15%—25%。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开发方面,我国已经有转基因耐贮藏番茄、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矮牵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花5种自主研制的转基因植物通过了国家商品化生产许可,并有20余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环境释放阶段。在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转基因鱼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生产人药用蛋白的转基因动物;获得了山羊、牛等一大批克隆动物,其生产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此外,部分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已经达到了商业化生产的阶段。

医药生物技术:经多年努力,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初具规模,批准上市的产品有18种,进入一、二期临床的有21种,处于临床前开发的有35种。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例如α1b干扰素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0%。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初露端倪,人工血液的核心技术已实现重大转让。通过产学严的结合,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业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已有60多家。生物技术药物由仿制逐步向创新转变,在世界前10种销量最大的品种中,我国能生产8种。此外,肿瘤免疫治疗、抗血管治疗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重要进展;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恶性肿瘤、B型血友病等5种治疗方案进入临床试验。中国的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已从1986年的2.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0年的200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物技术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投入不足,人才不足,基础设施不足;部门研究计划之间的协调不够,投入渠道多而协调机制少,导致计划重复而效率不高;科技研究与产业的结合不紧,企业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法制建设跟不上科技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研究发展计划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如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骨干作用,建立不同研究计划之间的协调机构并逐渐简化和集中资助渠道,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的联合,鼓励科研机构的项目组或单位的适当时机转制,建立国家和机构的生物伦理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的研发,近年来我国新建了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生物信息中心、转基因动物基地、作物设计中心、药物筛选基地等一批基地,通过市场机制,对生物技术要素进行整合,形成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的连接,组成研究、开发航母;抓大放小,促进关键产业的结构调整,孕育大的产业集团;注意引进通晓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全过程的“领军”人物,形成临界状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