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普专题 > 中科院老专家洒播科学火种 > 专家及演讲专题介绍
张少泉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5-06-17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并承担“数字地震观测与分析技术”的培训任务。主持“地震波分析与应用”、“城市综合减灾”等项研究,获中国地震局和北京市科技进步等五项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部。

演讲专题

1.地心之旅――探索地球内部奥秘

目前,人类还不能像阿波罗飞船登月那样,直接进入地心进行科学探索。但是人类为了打开这扇“入地之门”,为了揭开层层包裹地心的神秘面纱,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现在我们知道地心是一个有几千度高温、几百万大气压的“非常态”地核;地核外面裹了一层约三千公里厚的隔热的地幔;在上地幔的顶部,还有一层承载着大陆和大洋岩石圈漂移的软流层。地球内核还在旋转。今天的地球,是远古的地球经过46亿年的孕育和演变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造化”。研究这些知识的学科就是人们还不太了解的一门充满活力的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它是打开地球大门、通向地心的一串串“金钥匙”。让我们大胆设想,做一次虚拟的地心科学旅行。你知道要克服那些困难吗?

2.震撼大地――地震及其预防

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不平静,1976年7月28日,华北大地剧烈抽搐、颤抖,仅仅一、二十秒钟,就毁掉一座唐山市,吞噬24万人的生命。1999年9月21日,宝岛台湾地动山摇,大地扭曲、撕裂,造成落差达9米的地面变形,造成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和引发的海啸夺去了16万人的生命。

地震来之疾、毁之甚,人们谈震色变。但人类面对地震,怎样才能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我们就要了解地震为什麽会发生,在那里发生,什麽时候发生,会不会预先告知我们。只要掌握地震成灾的科学规律,纳入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就可有效的控制震灾损失。

在这里将通过大量图片、数字、声像材料,以最新的震例,解释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能打招呼吗?能从震动判断地震的大小、方向和远近吗?能识别出非天然地震吗?能识别地震谣传吗?我愿意与您探讨您感兴趣的任何与地震有关的问题。

3.公共安全与自我保护――为提高青少年防灾意识和自卫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公共活动的增加,突发的灾害事件剧增,其中包括2001年9月11日造成美国世贸大楼坍塌起火的恐怖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在这些灾害中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帮助别人、如何保障公共活动的安全?通过展示40种灾害的案例,给以详细回答;并从群体行为和心理的角度加以分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