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普专题 > 神舟五号专辑 > 焦点纪实
直击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3-10-16 【字号: 小  中  大   

(一)放飞中国心

新华网酒泉10月1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奚启新 白瑞雪)2003年10月15日。酒泉发射中心。

寥廓的戈壁滩上空晨星闪烁。无数目光聚焦这神圣一刻。

5时28分,中国飞天第一人出现在世人面前。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伫立。透明防护面罩里,一双眼睛显得格外平静。在他的两侧,是担负首飞航天员梯队的另外两名成员:翟志刚、聂海胜。

飞天勇士就要出征。8分钟前,前来现场观看载人发射的胡锦涛、黄菊、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发射中心问天阁,为代表中华民族叩访太空的航天员壮行。

晨曦中,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出发!”

“杨利伟,我们盼着你回来!”“祖国期待你凯旋!”

回荡在大漠上空的欢呼声,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千年期盼。

此刻,高耸入云的发射架稳稳地拥抱着58.3米高的乳白色船箭塔组合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正静静地等待着它的第一个乘客。

5时30分,嘹亮的《歌唱祖国》乐曲响起。杨利伟深情地凝望一眼鲜艳的国旗,登车出发。鲜花、彩旗,胡杨、红柳,把通向发射场的戈壁路装点成绚丽的长廊。

出征地到发射场仅仅5公里,却凝聚着航天人的智慧、青春和汗水。从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4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人终于将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这条飞天路。

6时15分,进入飞船座舱的杨利伟系紧了胸前的束缚带。

指控大厅内,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宿双宁面前的数字显示,杨利伟生理参数正常。

船舱内,38岁的杨利伟自信地挥挥手:“明天见!”

“他一定能够完成首飞任务。”宿双宁对这位有着1350飞行小时的前空军飞行员充满信心。自从5年前走进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和他的13名同伴经历了遨游太空所必备的一切训练。“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人人都能胜任太空飞行任务。”宿双宁说。

8时59分50秒。

“10、9、8、7……”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响彻在发射场上空。

一个辉煌的时刻就要来临。

(二)冲出九天外

新华网酒泉10月1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贾永、曹智)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

“5、4、3、2、1……点火!”零号指挥员郭保新下达最后指令的同时,托举着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拔地而起,宛若巨龙的桔红色烈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

穿云破雾,火箭直刺九霄。

9时10分,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浩瀚太空迎来了从火箭故乡飞来的第一位访客——杨利伟。

3分钟后,太空中首次传来中国人的声音。杨利伟报告:“飞行正常。”

指控大厅一片沸腾。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中国!

“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眼含热泪说,万千火箭人十年磨一箭,为的就是将载人飞船准确送入轨道这一刻。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飞行。杨利伟不时从地球200公里外的太空传回讯息。

一排排显示屏闪烁着各种数据。飞船内的图像信息,清晰地投影在酒泉指控大厅的巨幅屏幕上。置身于现代化的指控中心,仿佛与杨利伟一起遨游太空。

眼前这一切,让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感慨万千。33年前,发射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时作为操作手的胡世祥还是手摁点火按钮,今天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已实现全程数字化和自动化。

雷达工程师周杰无缘目睹发射场上的壮观一幕。从“神舟”一号到五号,显示在他雷达屏上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但,正是无数这样默默的人,托起了飞天路的辉煌。

9时40分,小圆点又一次出现。周杰知道,飞船已快要运行到距地球350公里的椭圆轨道顶端了。

(三)咫尺天地间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黄国柱、田兆运、孙彦新)2003年10月15日9时30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

120台显示终端组成的闪烁方阵间,无数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数百双眼睛紧盯着屏幕……

飞船入轨的那一刻起,作为飞行控制神经中枢的北京指控中心,一直这样紧张、忙碌。

9时33分,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首次捕获飞船信息。

此刻,飞船正沿着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轨道,绕着蓝色的地球,“画”第一个大大的椭圆。

坐在第4排左侧的医监医生李勇枝询问:

“‘神舟’五号,从地面观察你各项指标很好,你感觉怎样?”

“感觉良好!”

6小时后,在第5个椭圆的远地点,飞船成功变轨,进入圆形轨道。

停泊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与国内外的9个陆基测控站组成强大的航天测控网,把太空和北京紧紧相连。

18时23分,飞船飞越马林迪站时,又一幅动人画面显示在大屏幕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面蓝色的联合国旗,在杨利伟手中徐徐展开……

19时58分,妻子张玉梅与太空中的杨利伟通话。

“感觉好吗?”

“感觉非常好,放心吧。”

“在太空看地球是不是很美呀?”

“景色非常美!”

“我们看到你了,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和儿子都来了,明天我们去机场接你,迎接你凯旋。”

午夜,北京指控中心灯火通明,静谧的太空中,已经用过餐的杨利伟婴儿般甜睡。

数据注入员刘成军仔细地核对每一帧数据。这一刻,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数以万计的参试人员都在注视着飞船的每一个动作;这一刻,又有多少颗心和太空中的“神舟”一起飞翔。

神州大地,此夜无眠。

16日清晨5时35分,飞船飞行第14圈。大屏幕三维动画模拟显示,飞船轻轻地转了个身。

30岁的总调度申敬松声音沉着冷静:

“返回制动开始!”

一颗颗心提到了嗓子眼,飞船开始返回了!

“远望”三号、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各测控船、站把相关数据实时传到北京,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轨道参数和落点计算值迭次变幻。

“飞船进入中国境内!”6时许,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控站第一个发现:“神舟”五号正朝着祖国母亲的怀抱飞来……

(四)圆梦在今朝

新华网四子王旗(内蒙古)10月1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徐壮志)2003年10月16日6时20分,内蒙古中部草原。

一片彩云冉冉飘来。

“回来了!”直升机上,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狂呼。

所有的人都抬头向天空望去,寻找着那片彩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返回舱降落伞。

黎明的草原沸腾起来:直升机在天空轰鸣,搜寻车在草原上奔驰,……指挥车电子屏幕上,一条条曲线从不同的方向朝落点延伸、汇集-- “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 这场面,从内蒙古着陆场传到北京。 这一刻,整个中国都睁大了眼睛—— 舱门开启,杨利伟出现在人们面前。夏长法迎上前去协助他出舱。一位蒙古族妇女向杨利伟献上鲜花和哈达。杨利伟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60万公里太空行程,杨利伟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日行最远的人。 这一刻,距杨利伟进入太空21个小时23分钟,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39天。 虽然离开地球只有短短的一天,杨利伟却兴奋得像久历飘泊终返故乡的游子一样,向身边欢呼的人们大声地打着招呼。 “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一天。”简短的医学检查显示,杨利伟身体状况良好。 汽车缓缓起动,载着杨利伟驰向机场。7时40分,杨利伟登上早早等候在那儿的飞机,飞向北京,飞向挂念着他的妻儿身边。

一轮红日喷薄而起,无际的草原遍洒金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