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科普专题 > 北京公众科学日专题 > 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公众开放日侧记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4-05-18 【字号: 小  中  大   

5月15日这天上午还不到8点,王大立副书记就穿着整齐地在研究所大门口恭候了。外面小雨还在淅沥沥地下,但和他一样,所里参加开放日接待活动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都热情饱满。这天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史上第一个公众开放日,为了这一天,所里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山东泰安的张承绍是前一天晚上连夜赶到北京的,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微生物所在15日向公众开放的消息。距开放日安排的专家与公众对话活动的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他就早早在对话的会议室占了一个座位。他向记者说,他们那里的许多小造纸厂现在都面临倒闭。“一个造纸厂就可以把整整一条大河污染了。我们支持环保,但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菌种提高对原料中木质素的降解效率,这些企业可就都没出路了。”张承绍满脸愁容,他渴望代表家乡的造纸企业向科学家们求助,希望能从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如果能够开展这方面的技术,我们可以出钱支持;要有好的菌种,我们可以花钱买;也可以请专家到我们那里去考察。”张承绍的真诚让专家们感动。作为山东老乡,从事内生真菌与菌根真菌系统学研究的郭良栋研究员,耐心地给张承绍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并马上拿笔给他提供了一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更多帮助的专家的联系方法。

“以前没机会,总觉得这些研究所的门难进,所以听到开放日的消息,马上就跑过来了。”得到专家们的详细解答,张承绍不停地跟记者说:“很满意、很满意!”

在参加对话的人群中,还有北京中关村中学徐军老师带来的十几名学生。他们的困惑更多来自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冲动。比如,一位名叫窦亦岩的同学就向科学家们请教:“为什么癌症至今不能被克服呢?”而他的同学刘畅干脆请科学家们给出一些能让自己动手的小项目。

“孩子们对科学很崇尚,应该让他们多接触科学,保持这种崇尚。现在他们受到的其他社会影响太多了。还有,就是要他们亲眼看看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科学家都是什么人,打破他们对科学的神秘感。此外,学校里的实验条件毕竟差多了,能到这里,也是一次开拓视野的机会。”徐军认为,“科学家们能主动走出象牙塔,孩子们才更方便零距离接触科学。”

孙万儒研究员算得上微生物所的科普专家,去年一年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52场科普演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普是一门学问,也是科学界的“义务”;但科普的地位有待提高,而关键就在于评价。他认为,不能再让“搞科普是不务正业”这样的观念有立足之地了。

今年2月刚刚被中国科学院从英国聘回担任微生物所所长的高福研究员对开放日定位更明确:“第一,要向公众宣传微生物所,宣传微生物科学的社会功能;第二,要加强科学家的纳税人意识,花纳税人的钱就要让纳税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以后还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基于第一个定位,他作了开放日的第一场科普报告——《微生物与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第二个定位,他明确表示要采取措施加强科普,其中就包括计划设立“院士日”,或成立所科普委员会。

“科学要不断地讲,科学家要对科普有正确的理解。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道德标准。”高福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