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国际交流专题 >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研讨会专辑 > 经验交流
提升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战略,推进基础研究源头创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2-31 【字号: 小  中  大   

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特别是“入世”之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科技工作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科学水平的提高,为技术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科学基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环境,力争获得一批原创性的重要成果,发现、吸引和培养一大批一流的科研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牢牢把握工作定位,以推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为主题,在把握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新趋势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经验,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发展趋势和机遇

第一,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成为推动科学创新的重要动力。

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纵向的学科分化与深入的同时,学科及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强。科学创新涉及广泛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术,促使跨学科和跨机构间的合作迅速增加。随着基础研究不断向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深入和扩展,研究的规模、复杂程度、投资强度日益扩大,需要整合和发挥各国的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关系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人类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为原创性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为稳定、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二,国际合作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其战略意义日益突出。

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合作是相对的,竞争是绝对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本国的科技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不断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力求通过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有效利用国外科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国利益。其特点是:围绕国家科学发展目标,建立高效的国际合作战略框架与协调机制,制定专项国际合作资助计划,加大对国际合作的经费投入,实施有效的项目组织管理与评估。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担经费、共享成果"的原则下,许多全球性的科学问题和大科学工程从预研、立项、实施到滚动发展的全过程都置身于国际合作的环境中,并得到持续、高强度的经费支持。

第三,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多极化格局迅速加强。

21世纪,人类将经历一场更加深刻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加紧争夺人才和其他科技资源,力争维护和扩大自己的优势。新思想和新发现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呈现,先进的科技成果已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国际合作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全球化趋势要求科学家、科学组织和科学资助机构要以新的思路、新的策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中力争主动,担当重要角色。这种主动参与对于凝聚创新思想、获取科技信息、共享全球资源、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开拓能力的高素质科技队伍、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带来机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国际科技合作为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利益平衡机制。谁抓住了机会、争取了主动,谁就能在合作与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合作是提高科技基础能力,全面融入世界科学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五,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形势和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进入WTO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强战略谋划、实现国际合作战略提升的需求十分迫切。随着科技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合作形式有了深刻变化,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已不再是主流,大量的合作发生在民间层面,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由于具有非官方合作的属性,易于突破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障碍,因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中,不仅应平等互利,更要强调我需为主的原则,加强宏观战略部署、顶层设计和部门间综合协调,集成国内资源、统一对外,目前这种呼声日益强烈。

第六,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合作成本,缓解了时空障碍,为全球范围的科技合作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有力的支撑和新的模式。近年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区域范围或不同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研究得到科学界和科学组织的广泛重视,国际学术网络、国际科学数据库、国际虚拟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网上合作交流成为国际合作的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合作的手段和机制,加速了各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以及分享国际前沿科学成果和科学资源的进程。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现状

科学基金在支持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源头创新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在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和发现、培养、凝炼高水平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围绕科学基金的中心任务,以推动源头创新为主题,围绕完善与发展“项目”和“人才”资助板块的战略部署,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战略定位,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资助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容。

目前为止,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个科学基金组织及学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初步形成5种项目类型和人才专项基金为基本框架的资助格局,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渠道。

第二,逐年加大对国际合作的投入力度。

除规定各类基金项目中有10%~15%的经费可以由科学家自主决定用于国际合作外,还设立了国际合作专项经费,并保证国际合作专项经费稳定持续的增长,从基金委成立之初的300万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8200万元,多年来共支持各类合作项目和活动2万多个,总经费达四亿多人民币。

第三,突出重点、提高合作层次。

重点支持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设立成为一个重要标志。以2002年为例,共资助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014项,批准经费8100万元,其中合作研究500项(含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7项,经费1850万元),经费总计3831万元。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多种项目和多种方式的支持,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置身国际科学前沿的、具有首创性和国际竞争性的人才。

十七年来,科学基金通过提供稳定的、不断增长的经费投入,开拓多种国际合作渠道,支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并且鼓励我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基金项目的完成和基础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为我国基础科学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创造了条件。例如,我委会同科技部、中科院共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欧洲核子中心CMS和ATLAS探测器的合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CMS中国项目组承担的器件研制获得最好质量奖;羊八井宇宙线天体粒子物理研究项目,中国水稻小麦FACE项目,系统芯片等项目,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凝聚、培养人才方面,实施了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和“两个基地”项目,鼓励和支持海外学者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并与国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开展深层次和可持续的合作研究。到目前为止,专项基金共资助了2000多人次回国短期工作讲学,支持海外学者在国内建立了近60个研究“基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留美博士郭亚军是第一批获得“两个基地”资助的海外学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建立了30多人组成的“国际肿瘤研究所”,中美合作研究课题“肝脏癌免疫治疗”获重大突破,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在“自然”和“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使命,既需要不断开拓进取,也要充分认识和面对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我们在全局性的国际合作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较为薄弱,项目的小型化、资金分散化局面较为普遍,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比例偏低,中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的比例低于他们在基金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在国际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更少,以我为主、国外科学家广泛参与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多;在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遴选、资助和管理以及与有关部委之间的协作和联合资助方面尚需予以加强,目前的项目资助体系和类别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有的议题需要多方协同谋划,有的议题在采取措施之后需要一定的实践时期方见成效,均需要从战略层次上予以解决。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目标、定位与资助重点

面对未来的变化和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呈现的新形势,科学基金应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对国际合作的战略谋划与管理,更广泛、更深入地组织和参与国际合作。为此,初步拟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国际合作的战略定位、目标与资助重点。

战略目标

抓住科学研究全球化的机会,大力推进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为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学主流的合作与竞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前沿开拓能力和全球竞争能力的科学家队伍,大力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促使我国有更多的科学领域和更多的研究机构进入国际科学前沿。

战略定位

围绕科学基金的中心任务,将推动基础研究的国际化作为科学基金的发展主题之一,有效提升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层次和水平。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服从于科学基金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a.在资助经费、管理机制、合作渠道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广大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环境;

b.重点支持科学前沿创新性的合作项目以及全球性或区域性合作研究项目;

c.大力资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以及优秀研究群体、创新团队开展的国际合作。

资助重点

中国科学家牵头或参与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大科学研究计划;双边和多边协议项目;高水平研究群体之间的双边、多边合作项目;在华举办的重要国际科学会议;吸引海外(包括外国)优秀科学家长期来华工作;支持国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群体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措施

面对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责任心,树立全局观念,加强战略谋划,在有关职能局、科学部和科学界之间建立有效的战略协同机制,加强引导,努力推动实现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战略性提升,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环境。

第一,强化政策研究的先导作用。

从国际合作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对国别政策的研究和对国内需求取向的调研,对大国、周边、亚洲、多边的政策研究,要在学术水平、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合作机遇、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合作对象,形成相应的国别政策调研体系,强调准确务实,为组织高层次合作项目提供翔实的决策依据。

第二,实施高层次项目、人才国际化战略。

进一步强化科学基金项目的国际合作意识,在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高层次项目、人才国际化战略,推动科学基金项目的国际化。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有选择地参与对我国未来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科学研究计划,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大型科学研究工程,整合人力、经费等资源,重点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组织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支持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优秀群体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强化对年轻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的支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在项目和经费指标上向年轻科学家倾斜,改变年轻科学家在国际合作中比例偏低的状况;推动基于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人才资助计划,通过项目培养人才,通过项目凝练帅才;充分利用留学人员回国专项、两个基地、海外、港澳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等模式,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形成以利于内地出人才、出成果为导向,来去自由且多种合作形式并存的宽松环境;在支持吸引海外优秀科学家来华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资助面和资助规模,注意吸收外国优秀科学家来华从事长期合作研究,形成吸引华人科研人员与吸收外国学者并举的局面,真正做到人才国际化。

第三,推进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国际化战略。

评审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基金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基金项目引入国际评审是必然趋势,同时,实现评审工作与国际接轨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战略提升的显著标志之一。今后将加大邀请海外华人学者参与各类项目同行评议的力度,逐步建立海外评审专家库(首期将吸纳1500人左右),逐步扩大到邀请外国科学家参加评审并制度化。这样做既可进一步避免国内学术圈相对狭小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又可博采众家之长,提高项目质量,确保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竞争中的高起点。

第四,实施虚拟研究中心、网上合作战略。

目前互联网已不仅仅是通信联系的工具,也为研究者共享数据、合作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障碍的平台,可有效降低研究成本,缩短研究周期,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将实施虚拟研究中心和网上合作战略,为科学基金营造创新环境、凝聚优秀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新的机制。

虚拟研究中心和网上合作研究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高速网络软硬件设施,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NSFCnet建设,为中国科学家开展网上实时的国际合作创造优越条件;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支持在若干前沿领域和分支学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国际性的虚拟研究中心或虚拟实验室,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加以推广,以点带面,为国内外优秀创新群体之间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平台,凝聚海内外的优秀科研群体和智力资源。

第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着眼于国家基础研究的总体布局和国际合作中的国家利益,加强科字口部门之间的联合,共同加强对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协调,联合组织和资助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做到既有协调,又有侧重。

第六,充分发挥战略咨询专家的作用。

国际合作的战略谋划需要熟悉国际合作规则、把握国际科学前沿的发展方向、洞察国际合作需求与机会的海内外高层专家群体的积极参与。要针对国际合作战略管理的需求,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吸纳海内外专家建议,以提升国际合作战略层次、推进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第七,加强能力建设。

建立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的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管理队伍,定期开展培训,管理人员要做到一专多能,既要把握宏观政策,又能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独当一面、担当重任。要走出事务性工作为主的圈子,充分利用与一线科学家广泛接触的机会,以服务于科学家为己任,培养自身对国际合作机遇的敏锐性,增强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的主动性,为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提供组织、协调和运作的保障。

科学基金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伴随科学基金的发展,国际合作得到了稳定和较大的发展,在推动学科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在培养和稳定青年科技人才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沉着应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战略目标的正确把握、对战略举措的顺利实施。我们将在观念上与时俱进,本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指导思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基础研究合作竞争,发挥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优势和先导作用,全面实施源头创新战略,为应接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做出新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