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国际交流专题 >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高层研讨会专辑 > 陈竺副院长的报告
国际合作的现状与不足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2-31 【字号: 小  中  大   

中科院国际合作的现状



多年来,中科院的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研究机构自身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广泛注意和极大的兴趣,给中科院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中科院376位科学家在400多个国际科学组织和机构中担任不同层次的职务,对于扩大中科院的影响发挥了并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科院与国外签署的80多个院级合作协议和近千个所级交流协议,每年出访和来访合计15000人次,每年召开100个左右的国际和双边会议,为中科院科学家及时了解最新国外科研动态、宣传中科院科研成果、吸引国外专家来华工作提供了基本交流平台。每年有数百名外国专家来中科院进行合作研究,特别近几年中科院加强了国际团队的引进力度。中科院与国外著名机构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小组、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南南基金”专项基金使我们有机会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发挥我方的影响力,培养了一批对中国友好、了解中国科学院并热心双方合作的第三世界的科技界朋友。

中科院与法国合作建立的3个联合实验室已经成为中法合作的典范,为其他中外联合机构的建立提供了样板。大连化物所与英国石油公司的合作是中科院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中美前沿科学研讨会已成功地办成青年科学家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交流的系列会议,为举办其他双边交流提供了有效模式。与日本在资源、环境、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成为中科院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成功案例。通过引进俄罗斯技术领域的专家促进中科院技术领域和周边地区项目的完成,成为中科院中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积极参与全球变化、环境治理、人类和水稻基因组等方面的国际研究计划。中科院空间中心牵头发起的“双星”国际计划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中科院创办的第一个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中科院病毒所正在牵头与法国有关机构成立新生疾病预防与研究联合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始终坚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高能所、等离子体所、近代物理所、天文台等单位的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系统工程,这标志着中科院的国际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的科研工作正在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各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情况



国际合作推动了中科院基础研究的发展,加速了中科院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数学院、物理所、化学所、天文台等是中科院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近些年他们在合作研究、举办重要国际交流活动、引进国际优秀团队等方面大力开展国际合作。2002年数学家大会是国际数学界最重要会议,能争取到该会在中科院举办是中科院数学界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巨大成就。

大科学工程计划本身就是国际计划,缺少国际合作的大科学工程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中科院承担着多项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与研究任务,国际合作对这些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通过与欧美科学家合作,兰州近代物理所通过与俄罗斯、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一流研究机构合作,合肥等离子研究所通过与俄罗斯等合作,在大科学建设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成果。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大科学项目也将继续在国际合作中进行。参与我国大科学合作研究的国家和外国科学家越来越多,我国的大科学工程正在朝着国际型研究基地发展。子午工程尽管还未正式启动,但项目组负责人已经考虑发起“子午圈国际计划”,以便配合子午工程的实施。中日、中意合作的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建设进展顺利,观测站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宇宙线地面实验基地。

国际合作在中科院资环领域、西部开发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在环境治理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新疆生地所等单位与日本多个研究所和大学开展了防治沙漠化的大规模合作研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实验区建成了中国防治沙漠化区域的典范,促进了我国沙漠防治工作的发展,并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表彰。新疆生地所与日本草炭协会合作,利用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渠道由日方投入设备,完成草炭绿化荒漠的示范项目,使新疆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等试验区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为遏制西部土壤荒漠化打下了一定基础。中外科学家还合作开展了黄土高原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小流域气候环境对植被影响等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西部开发、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积累了科学数据和经验,为这一地区生物生产可持续发展建立了示范样板。寒旱所在参与青藏铁路冻土路段建设方面与俄罗斯开展合作,为西部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际合作促进了中科院高技术项目的完成。中科院有20多个研究所从事的研究与高技术应用有关,这些单位通过院内外多种国际合作途径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与俄罗斯、欧盟等国家的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取得瞩目的成绩,加快了项目进展,提高了项目完成质量。

国际合作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生科院国家基因中心率先发表了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第4号染色体的完成系列,这两项工作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扬。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成立的5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德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已被认为是中外合作的最好的模式之一,将有可能向其他国家、其他领域发展。中科院在上海成立交叉学科中心,带动成立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研究中心,同时准备在北京也成立一个学科交叉中心,将对生命科学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科院即将召开的华人生物学家大会,将为大批生物领域的中国留学生和青年科学家提供回国了解中科院生命科学和生物领域发展的机会。

国际合作强化了中科院研究所与国外企业的联系。近年来我们特别注重与国外企业、公司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引入资金和管理经验,加速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为高技术的外向型发展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经过努力,中科院的研究开发机构已经与美国摩托罗拉、IBM、 AT&T、朗讯公司、西方石油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 NEC公司、日立公司,瑞士的ABB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拜尔公司,英国、荷兰的联合利华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TWAS大会检阅了中科院国际合作水平。10月16-19日,由中科院联合五个部委承办的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2003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代表,包括10余位科技部长、20余位科学院院长、TWAS理事会理事和一些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大会开幕式并致词,代表们称赞我们召开了一个完美的、高水平的会议。会议取得诸多成果,是对中科院国际合作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科院国际合作水平的一次检阅。

国际合作存在的不足



中科院与国外的合作具有丰富的积累,已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创新工程又为中科院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内部条件,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总体的来讲,中科院的国际合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中科院科研人员在国际组织中任领导职位的不多;中青年科学家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还不明显;中科院研究所、实验室的国际开放度还不够,在延揽国际一流人才、项目面向世界招标等方面还难以做到;中科院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内,许多国际合作还处于分散状态;国际合作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中科院的发展过程中,外国专家和留学归来人员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经费和国内环境的限制,以往外国专家多是以临时访问或参加会议的方式访问中科院,在中科院真正从事合作研究工作的国外知名专家很少。近几年个别研究所开始尝试以团队方式请进留学人员,加入中科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讲,中科院聘请的中长期外籍专家很少。国外著名科研机构通常聘请大量的外国专家和学者,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外国学者占28.5%,日本理化所外国学者占33%,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外国学者占31%,而在中科院工作期限超过三个月的外国专家已寥寥无几。

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许多科研项目事实上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开展的,包括邀请大量的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研究工作等,因此相对而言国际合作经费投入比例是很高的。由于中科院研究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国外参与中科院的科研项目不多,尽管院里有一定的国际合作专项经费,但总体来讲用于实质性国际合作的经费不多。需要在制定中科院中长期规划时解决这一问题,在院所两个层面上加大国际合作经费的投入,明确投入比例,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科院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