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热点提案
林毅夫委员:2020年完成新农村建设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7日 发布时间:2006-03-07 【字号: 小  中  大   

林毅夫委员今年两会的提案是关于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这几点分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以2020年为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并行不悖的。林毅夫委员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

林毅夫委员认为,2006年一号文件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的行动纲领。近几年“三农”问题的焦点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1998~2004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3%,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8.6%的一半。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凸显,连带的也引起了大家对农业生产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从国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唯有通过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另一方面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可以长期持续增长。

在当前生产能力全面过剩、通货紧缩的阴影还存在的情况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巨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才得以畅通。

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林毅夫委员认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林毅夫委员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以2020年为宜,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从统计数字来看,2004年我国的城镇人口仅为总人口的41.8%,即使乐观地估计到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农村仍将有6亿左右的居民。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许多在城里工作的人口也会愿意居住在农村,农村居民会高于农业人口的数量。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并行不悖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