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两会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瞿振元提出:让农业高校领跑新农村建设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14日 发布时间:2006-03-14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今年两会提案的主要内容是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投入。他认为,高等农业教育虽然在推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的长期弱势地位和高等农业教育的长期部门办学与单科发展,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建议国家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下跌的趋势,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高等学校的建设与投入。

    瞿振元委员认为,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依靠农业高等教育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村人才。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加大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投入,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业高校如何领跑

    对于农业高校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瞿振元委员回忆了温总理在去年两会期间曾经两次引用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话: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穷人主要是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应该成为经济学家和广大干部的一种责任。瞿振元委员认为,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舒尔茨理论,就会知道他的理论核心部分是“人力资本”理论,穷人们要富起来,必须首先充实头脑,使简单的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源。农民要富裕,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靠知识充实头脑,从而改变单靠体力劳动来改善自己生活的旧路,走一条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靠科技走向富裕的新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农大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就要发挥好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功能。“知识传授”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创新”就是要多出科技成果,创造新的知识;“知识传播”就是发挥学校的知识辐射作用,为亿万农民群众服务。

    农村中小学是“日校加夜校

    瞿振元委员认为,农业高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除了要为农村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外,还要直接为农村的基层干部、农村的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服务,要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知识传播,农业高校的成人教育要更多地做这样的事情。现在的成人教育存在着“成教不成”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上成教学校学习。在高考录取率大幅提升的今天,这种成教的规模应当缩小。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科技成果为依托,做更多的为农村基层干部、科技人员服务的工作。

    瞿振元委员介绍,近几年中国农大办了不少这样的班,接受了中组部和农业部联合举办的县级干部培训班,还跟密云县一起举办了密云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校安排了知名教授为他们讲课,包括石元春院士亲自为他们讲授什么是现代农业、生物质能源等,学员们感觉受益匪浅。

    此外,由中国农大牵头、7所农林高校参加的全国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与网站2004年正式启动,把很多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放在网上,拓展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建立网络联盟的初衷是与正在建设的中小学义务教育校校通工程结合,使农村的小学、中学不仅成为农村孩子学习的地方,还要成为成人教育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使学校成为“日校加夜校”,即日校为义务教育服务,夜校为农民的业余学习服务,白天学生学,晚上家长学。这方面工作已经开始了试点,希望能在政府的帮助下更加有效地推进。

    创新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业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还体现在把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瞿振元委员举例说,是靠科技才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使60多亿人有饭吃。中国农大坚持将学校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贡献能力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程度,作为衡量其改革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农业高校要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出直接服务“三农”的科技成果。

    瞿振元委员说,不要认为基础研究离农业太远,没有什么作用,一定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对科技进步包括农业生产的巨大的、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基础研究的特殊规律,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看待基础研究。多年来,中国农大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带动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产出,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农大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交叉的优势,合理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了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决策咨询。

    实现学校与农村共赢

    中国农大34名在校学生自发组织编写了《乡土乡亲》系列“三农”科普丛书,温家宝总理看过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赞扬农大学子“情系乡土、回报乡亲”的赤子情怀。学校还与密云县开展了红色“1+1”科技行动,实施研究生党支部与村支部共建活动,鼓励研究生把论文选题瞄准农村,把科技成果直接带给农民。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

    几代农大教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曾经在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吨粮田栽培技术等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中国农大积极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探索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并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部分挂职干部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教师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瞿振元委员说:“昨天我见到了在河南开封挂职的何慧丽,她说挂职很重要的收获是改造了她自己。何慧丽是讲农村社会学的,她说去兰考后才真正知道应该如何讲好这门课。何慧丽作为一个学者,不是拘泥于文字中间、课本上边,不是满足于课堂、文章、家庭这几件事,而是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农民服务,又把农村的所感所观带到课堂中来,甚至把农民请到她的课堂上作为和学生交流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改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