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两会报道
中宇看两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方看教育体制改革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3月14日 发布时间:2006-03-14 【字号: 小  中  大   

    百姓的感受

    在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推出“两会民意调查·百姓关注热点”调查活动中,网友们的点评对教育领域表达了强烈的关注。

    一位网友这样表达他的关注重点:“教育、医疗、反腐败”;也有网友写道:“解决医疗、教育、官员三大腐败问题至关重要,民心所向,引而不发是不行的。要彻底解决问题为要。”类似的帖子甚多。而对教育话题的关注,首先集中在由乱收费表现出的教育腐败上。

    有网友说:“教育、医疗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天价教育、天价医疗是腐败的根源,要严惩教育、医疗腐败,制止天价教育和天价医疗是民心工程。”

    某网友说:“彻底管管教育乱收费吧。我是重庆市酉阳县人,为什么教育收费无法根治呀。2006年2月14日,我到学校为孩子报名上学。寒假都已过去了,还要交什么寒假作业费。是不是收下年的寒假作业费呀?还这么早就开始收费了,我不敢问,怕影响孩子的学业。大家说说我该怎么办。”

    某网友说:“山东济南许多'名校’收高价择校费,上一所小学竟收两三万元,难到这是'立校为公,执教为民’吗?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警惕教育腐败!”

    一位今年春节回农村老家的网友说:“一个亲戚是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亲眼看到他计算一个学生该学期需要交的钱:书本费500元,早餐中餐费370元,管理费(具体什么管理费忘记了)50元,总共是920元,这个费用还只是不住校的学生的收费,住校学生还要收晚餐费和220元的辅导费。一个学期并不是这些钱就够了,中途还要交资料费、报考费等。这个事情发生在湖南益阳农村。不作多的评价,只希望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次调查的投票中,有多个涉及教育的话题,网友投票表达的关注程度见表。

    可以看到,对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教育产业化的关注,高居榜首。

    官员的描述

    2005年10月16日《北京晨报》报道:一位教育行政官员,在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后说:“到2000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到2004年,93.6%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现已建立了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我们无从考证“93.6%”之类的数据,却在人民网的民意调查中读到某网友的一则帖子:“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九年义务教育法》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流生’(不在学校读书,去到企业打工)问题的出现。江苏省苏北地区,有的学校三年流失率高得惊人。”显然,江苏省应是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也应是相对发达地区。

    网友的言论或许不足为据,2005年11月9日,新华网河北频道报道:“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多人,3年里流失了6000多名学生。而更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威县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典型,也许比它辍学情况更严重的县还有很多。”而河北同样是人口稠密地区且相对发达地区。

    《北京晨报》在报道教育行政官员的上述见解时,用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标题:《中国已经成为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而网友们在点评中却说——

    “教育体制改革成功吗?否。现在,各大、中、小学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将动摇国之根本。”

    “教育收费高,义务教育有名无实,义务教育的义务是国家的,不是家长的!”

    “现在教育产业化留下的问题,需要政府改革教育。”

    “现在的教育系统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当务之急:惩治腐败! 拯救教育!”

    ……

    官员描述的与百姓感受的,仿佛不是同一个对象。哪一个的意见更接近社会真实,恐怕需要大家来思量。

    民意代表的视角

    在各地两会上,部分民意代表涉及了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经费问题。如重庆市政协委员吴德调查发现:

    重庆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明显重城市、轻农村。在中小学编制标准上,如果按重庆有关文件规定,以最低线配置教师,初中阶段城市是农村的1.48倍,小学阶段城市是农村的1.29倍。从教育经费拨付的政策看,重庆主城区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是贫困县农村的1.75倍,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贫困县农村的3倍。有的农村学校校舍、设备设施坏了无法维修,教师进修费、差旅费都无法报销。有的县乡还千方百计卡学校的经费,致使有的农村教师上课用的粉笔都限制数量。

    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师更是孤苦伶仃,国家定的小伙食补贴还是1963年制定的标准1.5元/人,42年不变,山村学校在教师节只发给老师10元钱,评上了学校先进的老师发20元,怎么能稳定教师队伍呢?农村学校的本科、专科毕业的教师留不住,纷纷拥向城市,有的县小学代课老师占30%以上。

    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五中副校长丁丽华说:大部分乡村学校都是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有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有的地方甚至连老师做演示实验的条件都没有。除了硬件,农村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等问题。“前一段我到孟津县某镇的一所初中调研,校长说,他们学校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进过本科生了。乡村学校待遇低和教学条件差是造成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农村学校里,一个有中教一级职称的老师每月才拿到八九百块钱,但城市老师的工资是他们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多。”

    甘肃省政协委员刘仲奎说:正当发达地区的校长们忙于考虑添加多少电脑和多媒体教具的时候,落后地区的校长却在为如何修缮教室已经开裂的屋顶、如何让孩子们冬天少挨冻而发愁!这就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县乡两级财政要承担义务教育经费近78%。这就造成了教育投入不足,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失衡。

    江苏省政协委员宋颂康则回忆了自己家族三代人的求学经历:我记得我弟弟是插队以后刚恢复高考时考上南大天文系。他进去以后一分钱也没出,学校给他每个月14块的助学金。他很省,除了吃,每个月省两块钱,因为家里很困难,这是第一代。到我儿子是千元左右,一年的费用包括吃住都在了。到我的第三代现在是上万元。这个是不是改革的成果,我一直在反思,人的收入有没有同步提高,我觉得不是同步的。

    然而也有相当多的民意代表另有高见。

    如重庆某区政协副主席提出:“将《重庆教育》杂志办成一份公开发行刊物,打造成重庆名片。”不知这位委员关心的到底是教育还是“城市名片”。

    又如,天津市人大代表、某商学院党委书记称:“'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启动更名工商大学申报程序,建立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特色专业对接的天津分校。”这位委员显然是一位务实的校长,“学院”改称“大学”,恰如当年的“县”改“市”,背后的利益格局变化足令许多人激动。至于搞个“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天津分校”倒也与“城市名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与网友们的意见相比,我发现,各地民意代表极少有涉及“教育腐败”这个话题的。我只找到了一个这样的实例:

    兰州市政协委员周迎平,在接到市民王清明关于教育腐败的投诉时说:“目前,教育腐败现象确实存在。要解决教育腐败问题,唯有对目前的教育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及改革。”(2006年2月18日,《兰州晨报》)

    学者的见解

    学者的见解更加莫衷一是。

    杨振宁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说:“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理由是:“问及何为'三角方程式’时,中国学生会脱口而出,而美国学生则不知所云。”

    钱学森则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他强调:“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而口无遮拦的朗咸平则对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说:我对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说:“各位来宾,你们记不记得,20多年前你考上清华、北大的那个情景。你当然记得。你的父母含着眼泪把你送到火车站。他们买不起硬座车票,给你买一张硬座的站票,让你站到北京上清华大学。你毕业了,功成名就之后,把你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而你就开始搞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了,你断送了当初和你一样贫穷农村子弟唯一脱贫致富的机会,因为学费提高的结果是他们再也念不起大学了,你怎么忍心啊?”

    这让人想起了鲁迅,他曾指出:今天的学生在骂官僚,岂不知今天的官僚正是昨天的学生。鲁迅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官僚”,他在反思培养精英集团的整个制度。朗咸平由此得出结论:什么叫教育改革?这是最为荒谬的一种改革。什么叫做荒谬?你们知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能够考得上清华?因为你们的成绩好,你们是社会的精英,这就是一个供需不平衡的精英取向制度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供给和需求不可能平衡的精英取向制度。

    精英取向的教育制度,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整100年,以敢言著称的南方某报发表了一组纪念文章,称:“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并将清末民初的社会乱象归诸“康熙昔日的疑虑,在清末成为现实:废止八股文,儒学独尊地位遭损,恐异端思想滋生,扰乱社稷”。

    反思与希望

    面对教育,网民、官员、民意代表、专家的观点见仁见智、横岭侧峰。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民族的教育,其核心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

    1840年后,中华民族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基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如何向基于工商文明的社会转型。工商文明要求其劳动者有熟练的技能,而这技能本身又在快速更新。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于:工商文明加速了社会分工,原本同质的农夫,被成千上万的职业、工种取代。而原本分散在土地上的人口,加速向城镇集中。在这样的社会中,能有效统治农耕社会的专制帝国显得颟顸而麻木,而建立在契约、权利、义务、制衡这类理念上的现代社会则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由此,工商文明的出现对社会民众的素质提出了两个挑战:其一,由单一农夫变为掌握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的各类专业人士;其二,由臣民变为公民。由此,沿袭了数千年的单一精英教育势必改变。平民教育势必成为教育的主体,这正是走向工业化道路的各国厉行“义务教育”的根源。由此决定了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使全体国民获得在工商文明中生存的能力。

    至于精英集团的教育,核心在强化其对社会的责任能力、对平民集团的关爱和服务意识。面对高学历、高智商犯罪,面对数不胜数的、貌似公正实则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决策和政策选择,教育系统应该深刻反思。如果我们培养出的是一帮精明妄为、结帮营私、捞了就跑甚至吃里扒外的精英,民族前途何在?

    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民智由此开发,民力由此培育,民德由此树立,人民由此形成国家认同,社会由此形成凝聚力。离开这个定位,所谓“教育改革”会走到什么道路上,人们已经看得清清楚楚。

    2006年1月18日,教育部网站报道:

    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召开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中央有关资金已基本安排到位。教育部已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春季开学前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惠及西部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中小学生。

    《通知》强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体制的地方和学校,今年寒假前,一律不准再向学生预收下学期杂费。从今年春季开学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课本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除此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任何收费项目,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通知要求,建立新机制的各项专项资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不得用于偿还以往债务。不得将公用经费用于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对以往一些地方和学校通过收费解决教职工福利待遇的问题,要报当地政府另行统筹解决,严禁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

    这是值得欢迎的举措,希望这样的举措能落到实处,能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真正感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爱。希望有更多务实的举措去解决我们教育体系的真正症结,诸如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所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精英集团占用过多教育资源问题、师德问题尤其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廉洁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很多网友强烈关注的。

    “国将兴,听于民”,希望两会的民意代表自觉地代表民意,深入讨论百姓强烈关注的教育问题,推动具体而有效的举措;希望不太长的数年之后,教育不再让百姓们议论纷纷;更希望10年、20年后,我中华民族的国民整体素质,能排在世界前列。

    如此,民意代表们功莫大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