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创新话题
建设新农村勿忘环境保护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03-09 【字号: 小  中  大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社会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既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本身也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关系国计民生的宏观命题,今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纷纷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


让人民喝上清洁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这是本届政府作出的郑重承诺。出席今年两会的部分委员认为,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使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农村不再是世外桃源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农村已不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人民健康受到危害。”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邢台市市委书记董经纬说。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特别是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农村地区)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有1.5亿亩耕地受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导致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以畜禽养殖污染为例,民进中央近年来组织多位政协委员就我国农村畜禽养殖场污染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污染等相关问题接踵而来,畜禽粪便成为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2005年,在应对“禽流感”的过程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进一步凸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因靠近城市、排污量大且集中,污染问题更加突出。2005年,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30.87亿吨,粪便中的COD(化学需氧量)含量7741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COD的5.07倍。目前,我国8242个规模养殖场亟需污染治理。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福建省委主委张帆告诉记者说,近年来,我国在食品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然较重,由于部分地区农药化肥过量和不合理使用,所有农村污染源中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特别是食品污染的危害最大、最直接。

三亿多农民饮水不安全

不久前的哈尔滨水危机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但在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据卫生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目前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氟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苦咸水、污染的地表和地下水是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三大隐患。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政协委员陈勋儒认为,改水技术措施不够科学,直接影响了饮水水质。目前,农村饮水主要是采取家庭自建水井的分散式供水和集资或政府拨款建村镇水厂的集中式供水方式。水井多设在室内灶台边或住户的房前屋后、田边、池塘边,有的距离圈养家禽或人畜粪坑比较近,水源水质极易受到严重污染,而且大都没有任何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基本上只是采用常规的自来水净水工艺,无法解决农药化肥和砷、氟超标的问题。管理分散、资金缺乏,都阻碍了农村水质的改善进程。

从环境变化上看,水源环境的变化往往使原本合格的饮用水变得不合格,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污染物的迁移变化是破坏改水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李烈荣指出,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对地下水环境缺乏有效保护,垃圾和工业“三废”任意处置,造成我国江河湖泊普遍污染,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使广大农村地区浅层水大面积污染,至今仍在迅速发展。地下水中的微量有毒有机污染物危害较大,通常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并能通过生物链积累和放大,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地下水污染给中国饮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中国北方丘陵山区,还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也需要引起重视。

综合整治农村环境

张帆委员说,要重视对污染源头的治理,严格限制或减少化学农药的生产比例,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加速推广普及农产品安全生产配套技术,综合运用物理、生物等手段防治病虫害。严禁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董经纬委员说:“农村环境保护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推进。”

陈勋儒等多位委员在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加快农村环境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中提出,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各级政府环保工作的重点,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专项用于农村环保事业。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广,缺乏系统可靠的基础资料,很多基础性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对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摸清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

同时,各地应加强对农村污染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弄清本地首要污染物种类、污染形态和污染来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防控和治理方案。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改水关系到全体农村居民的健康,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科学深化农村改水工作,应针对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生活、思想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系统、合理地稳步推进农村改水和生态健康建设。

据了解,国家环保总局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旨在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村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该计划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服务“三农”的基本思想,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逐步推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