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创新话题
重中之重全面推进
———代表委员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6-03-06 【字号: 小  中  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随着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和调查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全局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

发展经济是中心

“首先得富裕起来,不富裕怎么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当了30多年基层干部的刘志华代表说。她认为,只有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让经济发展了,才能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才能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代表委员感触更深。来自贵州的王先琼委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州还有40万人存在温饱问题。她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很大支持,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的来说差距还比较大,需要更强更大的帮扶措施和支持力度。”

在如何建设新农村问题上,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政策不能简单解读,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搞所谓的样板工程。

张奎代表认为,新农村建设提出来后,大方向明确了,在具体操作中各地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及“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包办代替”等要求非常及时,也非常切合实际。

事实上,纵观南北各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呈现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态势。“一村一品”等特色经济正在一些地区不断涌现。刘志华代表介绍说,她所在的村,由于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以二产为主,90年代转到三产,进入新世纪,主要发展教育、高科技。”王先琼委员则表示,她所在的地区民族文化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自然和民俗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一直是当地政府的努力方向。

来自河南的谢伟民委员对农业大省如何建设新农村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在农村的时候,发现有几种情况。有的地方农民富村里穷;有的地方农民穷村里富;还有的地方搞得比较好,农民和村里都比较宽裕。”他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第三种,农民要富裕,这是根本;村里也得有一定经济实力,这样才有力量承办公益事业、建基础设施。他说:“虽然中央对农村的基础建设非常支持,这些年投入不断加大,但就我们自己来说,还要强调靠自己的努力。”

提高素质是基础

虽然代表委员们都认为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他们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非常丰富,决不仅仅是“宽裕”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恰恰是这一点,折射出这一概念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深远意义。

舒安娜委员曾到过不少偏远农村,她认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总要求,既立足当前全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又体现出一种长远的眼光;既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又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都有对照提高的余地。

“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会更重视经济的发展,但相对发达的地区生活虽然宽裕了,要真正做到‘管理民主’这样的要求也并不容易。”她对记者说,“这就需要提高村民素质,包括道德修养、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向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等等。”

刘志华代表也说:“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吃好、穿好就行了,素质还要提高。但是提高素质,像改变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提高思想觉悟等等,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

其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已经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所在。

王先琼委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地区70%是山坡地,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我这次带了一个提案来,就是要求把山区初中的寄宿学校和小学寄宿学校一块来办。如果能这样,就可以让同村同寨的大孩子或者哥哥姐姐带着小孩子一起来读书,路上的安全问题、吃饭问题都会好解决一些。”

舒安娜委员则就改进农民科技培训提出了建议。“我们办了不少科技培训、知识讲座,但是来听的人并不踊跃。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培训针对性不强。有的地方适合发展菌类养殖,有的地方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如果你只是泛泛而谈,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是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展经济,要提高人的素质,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对农民群众来说,新农村建设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舒安娜委员的回答最让记者心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更高更广阔的范围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仅是脱贫、致富,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生活质量的提高。”

的确,回想一号文件出台后方方面面的解读和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突出了这样几个主题:现代农业、新型农民、人居环境、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等等。这些不同的主题构成了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它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过上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回顾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们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在战略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其思路、目标、方式与以往相比更清晰、更明确,起点更高、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

代表委员们认为,国家发展到今天,是真正有实力着手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了;而今后国家要想进一步发展,“三农”问题也是必须突破的瓶颈。新的政策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信心,新的机遇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勇气,正如王先琼委员所说:“虽然还有差距,虽然任务很重,但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美好的憧憬,而且是一定会实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