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5年“两会”专题 > 聚焦科教
前瞻两会关键词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5-03-03 【字号: 小  中  大   

■和谐社会 ■宏观调控 ■区域协调 ■反分裂国家法 ■农民增收 ■国企改革

3月,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这里的声音将影响中国的未来。

和谐社会、区域协调、农民增收、宏观调控、反分裂国家法、国企改革……这些频现报端的词也许会成为最关键的音符。而和谐,无疑是最美妙的旋律。

和谐社会

和谐,成为“两会”前出现频率极高,且日渐升温的词。2月19日,全国约二百名省部级领导政要云集北京,参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研讨班。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从高层领导发言和媒体报道传递着一个信息:构建和谐社会,将成为本次“两会”热中之热。有专家预计,众多议案、提案都将以此为出发点。因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走向,也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以贯彻和落实。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国家只有政通人和,方能国泰民安。和谐,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构建和谐社会新理念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来,已成为我党施政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从社会关系的协调,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进一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它还包括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和谐关系。以和谐促发展,已成为共识。

在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快车道的今天,现代化转型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收入分配、“三农”、拆迁、失业、治安等问题中的种种“不和谐音”频频出现。但是,人们也从“循环经济”、“绿色GDP”、“环保风暴”等重大新闻事件的关键词中,读出了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区域协调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幅员辽阔的中国,区域之间的如何协调发展,正被世人所关注,无疑将成为本届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统筹区域发展”是中央于2003年提出的,此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2004年,已经开发五周年的广阔西部地区发展正在“逐步提速”,这一年也是振兴东北的“开局之年”。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始终快速前行的东部从来没有放慢过发展的脚步,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前行提供着强大的推动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各大区域间互动、互促的格局已经开始显现。

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已经搭建,但中国的区域战略如何由非均衡增长向互动协调发展转变,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各个区域如何实现齐头并进,共同致富?将有待进一步求解。

农民增收

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出台27条惠农政策,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不难看出,尽管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创下8年来的最高值,但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仍被中央政府视为影响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从继续坚持“减法”、“少取”,到增加“加法”、“多予”的政策,帮助农民增收已然成为清除这一障碍的首要策略。

有经济学家指出,农民收入过低,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就无法启动,造成内需不足,城镇企业的效益同样上不去。社会学家则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最终影响全社会的稳定。

然而,就目前我国三农的形势而言,政府仍然面临多重考验:如何防止农资涨价“掏走”免税实惠;没了农业税,成为空壳的乡村集体经济如何开展农村公益事业;高达几千亿的乡村债务黑洞怎样填平;在中央惠农政策激励下,各地农民“要地热”引发新的土地矛盾如何化解;不再扮演“收税者”的广大乡镇干部新的工作定位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处理,都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无疑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解读去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2004年年初,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滥占耕地现象严重,粮食连续五年减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特别是部门行业投资过度扩张。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大幅减产,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主动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谈到取得的经济成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曾表示,自己最看重三个有关钱袋子的指标:农民的“钱袋子”,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企业的“钱袋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去年总额突破了一万亿,增长幅度38.1%;政府的“钱袋子”,财政收入去年增长了21.4%,突破了26000亿,一年就新增了4600多亿元。

控制投资规模过快增长是一年多来宏观调控的重点。然而,随着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开发等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的明显回落,一些新的盲目投资正在形成。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防止出现反复,是200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反分裂国家法

2004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136名委员以全票通过议案,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提请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自从去年五月温家宝总理访英期间,英国侨领当面建言,中国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一事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外媒体上。当该法草案被提请于今年人大会议审议后,百姓高度关注此项立法,不少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也以多种渠道表达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04年12月29日指出,反分裂国家法草案以宪法为依据,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围绕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中国大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两会”召开在即,这部法律将最终揭开面纱。可以预料,对这部反“台独”护和平的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审议,将是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最重要的议程之一,也是今年两会中的“热点”。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攻坚战”在2004年频繁见诸报端。历时多年的国企改革在这一年进入“深水区”。

当前,历时20多年的国企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推进到最核心之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力度明显加大,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现产权多元化,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稳步推进,明确大型企业严禁管理层收购。

截至目前,国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全国290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有1464家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在50%%以上。7家国有独资的中央企业实行了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试点工作。近九成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革实现放开搞活,337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关停并转解决了退出问题。国资委官员表示,当前国企改革的市场效果非常好。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后,国有企业如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各种“枷锁”,在国际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求生存和发展?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化解各种矛盾?显然是一个焦点。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