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知识创新布阵联营”系列报道
为了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科学发展
——访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筹建组组长施平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09-18 【字号: 小  中  大   

施 平 1957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筹建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海洋学会理事长。《热带海洋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海洋学报》编委。

《科学时报》:请简要介绍你接受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筹建小组负责人工作的过程。对于这一工作调整你有何感想?

施平: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于今年6月开始筹建,6月5日筹建工作组正式成立。在接受筹建新所的任务时,我首先感到这个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是个责任非常重大的任务。

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科院、山东省、烟台市对新所建设的重视、关怀、支持和期待。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主动上门沟通需要审批的有关事项。烟台市有关部门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烟台海岸带所地方法人的注册,路甬祥院长在中科院新所建设工作研讨会上曾经以烟台市为例,说明地方政府对共建新所的大力支持。

我在烟台调研工作过程中,曾经路遇一位姓姜的农民企业家,他得知我们是中科院派来这里建设新所,马上调集他个人的越野车协助我们的野外调研工作(我们的轿车在雨后的野外泥泞路上难以行走),并盛情招待午餐。而自始至终,他压根就没问我们姓啥名啥!

在得到多方面大力支持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责任重大,要努力推动好新所建设工作,实现路甬祥院长提出的新所建设要“让地方政府满意、让企业和群众满意、让科技同行认可”的三条要求。

《科学时报》:请简要介绍烟台海岸带所的发展使命和主要任务。

施平: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岸带不仅拥有潮汐、波浪、风等丰富的能源资源,芦苇、海藻、海洋微生物、鱼类等生物资源,又多发风暴潮、台风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集约地区,其可持续发展对区域乃至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近些年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国在这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研究力量不足,研究工作零散,规律认知与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及技术转移脱节,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综合国家、区域发展需求以及中科院自身应该承担的创新责任,烟台海岸带所的使命是: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相结合,坚持院地共建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和院内有关研究所协同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灾害防治、生态环境治理不断作出科技创新贡献。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海岸带水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重点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海岸带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控、海岸带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海涂、沙滩、岸线以及海潮涨落带清洁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和工程示范;同时,建立起符合这一要求的现代研究所管理制度,完成相关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科学时报》:请问现在研究所的基础建设、人才招聘等各方面工作进展如何?与初期院地各方设定的进程是否一致?

施平:目前,研究所的基础建设、人才招聘等各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基础建设方面,烟台市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推动征地工作,筹建组则已经进行了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招标工作,已有5家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前来应标,在9月20日左右我们将进行评标,届时我们希望一个有创造力、有活力的研究所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研究所建设的关键是队伍建设。我们在筹建组成立的一周内就建立了研究所网页,并在多个网站上发布了招聘信息。目前已有包括6名海外学者、8名国内大学和研究所教授在内的30多名科技人员应聘烟台海岸带所科技岗位。我们在9月15日召开了烟台海岸带所首名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候选人答辩评审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秦伟博士顺利通过了以袁业立院士等专家组成的招聘委员会的评审。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和海洋研究所的帮助和支持下,新所2007年依托海洋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

建所伊始,我们目前在科技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方面有诸多不足,海岸带研究急需的临海试验台站建设选址也存在不少困难,这都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抓紧解决,以避免影响新所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工作计划。

《科学时报》:此次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新研究院所,均选择在原有布局较为薄弱的地区,你认为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什么?是否也带来一些不便?

施平:山东省海岸带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中小城市密集、产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北方海岸带区域水资源与能源短缺、近海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科院在山东省仅设有一个研究所,新建烟台海岸带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就能在山东省形成三所犄角相依、优势互补的研究所布局,在全国形成北、东、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格局。因此,共建烟台海岸带所,既是山东省及北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与区域创新体系结合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基础薄弱的地区建设新所,好处是由于原有的东西少,所以受到的束缚也少,同时边际效益也较为显著。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许多筹建工作大开绿灯,有利于推动新所筹建工作的进展。同时,地方政府把新所建设当成自己的事业,也有利于研究所的未来发展,也促进研究所积极考虑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新所建设将显著提高地方科技工作和科技意识。但与此同时,由于烟台市现有的相关科技力量较为薄弱,相关的人才资源和人才氛围也较为薄弱,这给烟台海岸带所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科学时报》:新所筹建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院地各方为新所发展设定了较高的目标,你是否对此感到压力?新所建立后应如何保证这些目标顺利实现?

施平:如上所述,最大的困难是吸引人才,中长期是如何吸引科技将帅人才,短期是缺少建设新所的管理骨干。新所、新人、新地方、新思路,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我们有来自同行的压力,有来自院内外的压力,有来自当地政府的压力,我们不仅在跟时间赛跑,也在跟自己赛跑,在这一点上,我们希望得到院里、地方更多的支持和谅解,让我们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好。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是我们人才工作的方针,我们将努力建设吸引人才的环境,吸引人才提高研究所的竞争力,以竞争力的提高促进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努力进入这一良性循环的“高速档位”。

加强院地合作、所所合作、所校合作、所企合作,建立烟台海岸带所的文化理念。“跨越界限,共创价值”。对烟台海岸带所来说,海岸线不再是我们的边界线,机构与体制的分割也不再是我们的界限,我们希望能推动形成一条“海岸带科技价值链”(或增值链),并成为其中的一个有主动活力的增值环。

《科学时报》:中科院领导对知识创新三期新建一批研究所有全面、深刻的调研和规划。你如何理解这些思想?如何用其指导工作?

施平:“创新跨越”与“持续发展”是中科院在创新三期中的工作目标,由于科技发展有无止境的前沿,尤其对于资源环境等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断提出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新的重要需求。把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互衔接,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发展,是中科院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战略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使命,新建所就是在这样一种战略背景下产生的。路甬祥院长在对整个宏观局势进行深思熟虑后,创建性地提出了建设“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思想,这既定位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同时也立足于支撑地方的当前发展。

凝练学科方向、吸引和培养人才、制度创新,这是路院长对新建所提出的几点期望之一。在这一点上,烟台海岸所已经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一些经验,目前正在不断推动新建所的筹建工作稳步向前开展。

《科学时报》:此次新所建立对你个人事业发展来说有何重要意义?新所建立后,你打算将研究所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哪个方面,并将如何安排个人的研究工作?

施平:我感觉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将尽责尽力。新所建立后,我希望研究所能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管理带头人,尝试新的运行机制。关于个人的科研工作,我目前还没有精力安排和考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