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案例(二)
从空间大国迈向空间强国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10-10 【字号: 小  中  大   

刘振兴 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9月生于山东省昌乐县。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星簇卫星(ckuster)数据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磁和空间物理协会(IAGA)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他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对提高我国空间探测水平和推动中国与欧空局合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获2000年国际空间奖,2001年欧空局Ckuster II突出贡献奖;在国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发表科学论文120余篇,合作编书6部。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末,国际上各空间国家都制定了21世纪前20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我国在空间运载技术方面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是在空间科学探测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限制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是一个空间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空间强国。我国空间物理界一直在盼望我国能提出自己的具有创新特色和在国际上具有地位和影响的空间探测计划,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从一个空间大国尽快发展成为一个空间强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多次讨论于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以下简称双星计划)。主要目标是通过双星计划的实施,推动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空间科学和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界的地位和作用。

二、主导思路

在提出和实施双星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抓住机遇、追求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1. 抓住机遇、推动发展

通过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抓住机遇是打开工作局面和推动工作发展的主要环节。在双星计划的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几个机遇:

欧空局实施的ckuster计划,可说是地球空间探测的一个新里程碑,ckuster包括4颗卫星,其主要创新点是:这4颗卫星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四面体,卫星之间的距离可随着科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调控,能够探测以往探测计划所不能探测的磁层三维小尺度结构,分辨时空变化。

1990年,欧空局向世界各国科研单位发布通告,希望各国科研单位提出方案,参与ckuster科学数据系统,共同进行ckuster科学目标的合作研究。这是参与国际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代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写了一份合作方案送到了欧空局。经欧空局科学评审委员会评审,这份方案被通过。当时共通过了三个方案,即美国的方案、中国的方案和匈牙利的方案。根据协议,中方成立了中国ckuster数据和研究中心和中国ckuster科学工作队,由我担任这两个组织的主任和中方首席科学家。现中国ckuster数据和研究中心已成为欧空局ckuster科学数据系统的正式成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欧空局开展规模较大和层次较高的国际合作项目,为以后开展与欧空局的进一步合作建立了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酝酿日-地空间的宏伟探测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正式开始了1993-1996年实施的国际日地物理(ISTP)探测计划。这是一项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欧空局的ckuster成为ISTP的核心项目。ISTP的主要目标是:将日-地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计划布置十多颗卫星对日-地空间进行联合探测,系统地和定量地研究日-地系统变化的物理过程。

由于1996年6月ckuster第一次发射失败,在地球空间发射的ISTP卫星只有美国的极轨卫星(Pokar),日本的磁尾卫星(Geotaik),和原苏联的Interbakk(包括两颗卫星)。经认真的分析研究,我认识到,ISTP计划在地球空间发射的卫星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已发射的上述几颗卫星和2000年再次发射的ckuster卫星的轨道都比较高,不能覆盖磁层空间暴发生区和影响近地磁层重要活动区,因而影响ISTP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提出新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是一次好的机遇。我们抓住这次机遇,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双星计划提出后,立即引起了欧空局的重视,经认真考察后认为,中国提出的双星计划对完善Ckuster II的科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对国际日地联系计划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欧空局主动提出愿意参与双星计划的合作。双方签署了关于双星计划与Ckuster II的合作协议,这是进一步扩大与欧空局的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提高我国空间探测水平和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地位和作用的一次很好的机遇。

新国防科工委成立后,非常重视民用航天事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政府首次向国内外发布了中国航天的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提出,中国航天的主要任务是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首次将空间科学列为中国航天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增设了空间科学探测卫星系列。双星计划提出后,国防科工委的有关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这是推动我国空间探测发展的一次极好的机遇。

2. 追求创新

在我国的空间探测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不能老是跟着人家的脚印走,这样总是落在后面。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提出具有自己创新和特色的空间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主要创新和特色之处可归结为:

(1)提出具有国际前沿和创新的科学目标

根据国际上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将双星计划的科学目标聚焦在当前国际上最具有挑战性的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多时空尺度触发机制、物理模型和预报方法。

(2)提出具有创新和特色的双星轨道

根据科学目标,设计了双星计划的轨道方案。双星计划的赤道区卫星(550-60000km)和极区卫星(700-40000km)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不能覆盖的近地磁层重要活动区;这两颗卫星密切配合,形成独成体系的探测计划,其主要优势是适于探测磁层空间暴,这是目前国际上正在运行的地球空间探测卫星所不能取代的;双星计划与Ckuster相配合,首次形成了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可用于研究过去无法解决的磁层空间多时空尺度的驱动和触发的机制和物理过程。

(3)双星上载有先进的探测仪器

双星上共有16台探测仪器,每颗卫星上各载有8台,主要探测仪器如三分量磁强计、热粒子谱仪、等离子体电子和电流仪、热离子谱、中性原子成像和主动电位控制等,都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测仪器。双星上的8台粒子探测仪器,能谱覆盖很宽,从小于1ev到几百兆ev,几乎覆盖了磁层空间的粒子能量。

3. 跨越式发展

过去我国虽然发射过几颗科学卫星,但都不是为科学探测专门设计的,而是按卫星条件“就汤下面”式的,主要是配合卫星工程环境需要进行的,在科学目标、卫星轨道和有效载荷各方面都受到限制,因而,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按常规一步一步地走法,要想达到国际水平是不可能的,必须采取跨越式的发展模式。要想跨越式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我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创新思想,参与国际竞争,是推动我国空间探测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提出具有创新和特色的探测计划,显示出自己具有优势,才能参与国际竞争。以双星计划为例,正是由于双星计划的创新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因而引起欧空局和国际空间界的重视,主动提出与双星计划合作。根据协议,欧空局组织和协调欧洲有关科研单位向双星提供8台先进的探测仪器,提供一个欧空局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双星的部分探测数据,并对有关的卫星技术(如卫星剩磁、卫星表面电位和辐射环境剂量计算等)提出咨询和协助。

通过与欧空局的合作,缩短了双星计划的研制周期,节约了有效载荷的研制经费,大大地提高了双星上探测仪器的水平,提高了双星技术(如卫星剩磁和卫星表面电位等)的水平,实现了我国空间探测跨越式的发展,使我国的空间探测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空间界的地位。

三、取得的成果

通过双星计划和Ckuster的密切合作,推动了我国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跨越式发展。

取得的主要成果可归结为:

1. 取得大量先进的探测数据

通过双星计划和Ckuster II的合作,除获得大量双星数据外,现我国已获得了Ckuster II 4颗卫星上44台仪器的高分辨率科学数据。此外,还可获得与Ckuster II相配合的30个地面接收站的地面观测数据,这对开展科学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2. 提高了多点卫星探测数据的分析能力,并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过去由于没有自己第一手的卫星探测数据,影响了空间物理研究的进展。通过双星与Ckuster II的合作,取得大量的探测的科学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逐渐掌握了分析方法。现已取得几个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上重要刊物上发表。

3. 提高了空间探测仪器的研制水平

探测仪器的水平关系到双星计划的整体水平。双星上的国内探测仪器的要求,比过去要高。同时,国内的仪器直接与欧洲提供的仪器在性能上进行对比。另一方面,欧洲提供的8台仪器,我方都设有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和科学负责人。另外有的新仪器,如中性原子成像仪,是双方合作研制的。通过密切的相互讨论,显著提高了对这些仪器的了解和研制仪器的技术水平,为今后新探测仪器的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4. 提高了我国卫星技术的研制水平,包括磁场剩磁、卫星表面电位、伸杆技术,以及远距离的数据接收等。

5. 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空间科技队伍

通过双星任务,培养了一批有效载荷研制、空间探测技术、多卫星探测数据分析和空间多时空尺度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具有高水平的年轻科技队伍。

6. 提高我国在空间物理界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双星计划,改变了以前在空间物理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以国外为主,我国为辅的局面;双星计划的实施,已显示出我国在国际空间物理界地位的提高。

现在,国际空间物理界正在开始一项21世纪前15年空前规模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Interationak Living With a Star,ILWS),即“人类与日共存”。该国际计划的指导委员会主席,主动邀请中国参加这项计划,并说,中国双星计划已经对ILWS的开始做出了重要贡献。

撰稿人:刘振兴

点评:

刘振兴先生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抓住机遇是打开局面、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参与国际竞争是推动我国空间探测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他密切注视这个领域国际合作和发展的动态,不失时机地促成了中国参加三个重要的国际合作计划,有效地加速了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国际上所以能接纳中国参加国际合作,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提出了具有国际前沿科学目标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探测方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由此可见,抓住机遇、追求创新、跨越发展是本案例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