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10月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他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了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的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发现地质体中的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其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新模式与理论。论证了新生代以来六次地外物体撞击事件,提出地外物体撞击诱发地球古气候旋回的假说。近年来,提出地球初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通过长期研究与论证,向国家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规划与首次探测的科学技术目标,现为我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
在一次同年轻的科研人员座谈时,欧阳自远说:“一个人一生的科研道路与自己选择的进取方向关系非常密切,现在最时髦的东西将来也许是过剩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学发展的方向,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前人已构筑好了框架,甚至已经很充实了,我们很难再去填充什么。我们应该争取去创建新的框架,打开一些新的路子。有些人虽然会考虑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一定会做工作,我希望既能提出设想,又能给出证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成绩来。”
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类对地球的整体认识水平;天体化学应是获得对地球整体认识的起点。他冷静地分析当时地质学的研究状况后发现:地质学并不深究地球的起源、早期演化和各圈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也不研究元素及元素丰度的起源和其在地球上不均匀分布的起因,更不理睬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员与其他行星演化的联系与特性,各种局部的认识无限制地被扩展到全球而缺少对全球整体性、综合性的深刻理解。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向地球外层空间进军的新前景。他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到来,并坚信30年甚至50年以后的地质学,必然与人类探测太阳系的成果相联系,将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这是地球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经过科学分析,他决心选择这条漫长求索之路,去开垦这片处女地。于是,他抓紧时机,着手准备,打好基础,开展研究。
在开始调研领域的进展时,他深感自己当时的知识面狭窄,基础浅薄,无法适应将要开展研究领域的需要。根深才能叶茂,基础要打好,果实才丰满。只有了解各门相关学科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学术思想。于是开始自学天文学、物理学、间科学等领域的有关知识。在20世纪60年代,他随侯德封教授研究“核子地质学”,从更深层次探讨成矿的本质过程。他撰写了《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演化》一书。该书对地球演化的能量体系提出了一个定量表征的框架;指出地球物质的演化取决于地球内能的产生、传输、积累与释放的过程;地球的内能来源于重力调整、物质相变和核转变,核转变能是地球演化的主要能源。
1976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陨石坠落事件--吉林陨石雨的发生,给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机会。经过多年的探索,他首次提出了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在对陨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与规律,他系统地开展了高空、海底和地层中的宇宙尘以及月球岩石等地外物质的研究,进而结合太阳系各行星的探测成果,进行比较行星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模拟。并从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形成与非均变的演化过程探讨全球构造演化与成矿控制。长期的研究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必须“脱离”地球去研究地球,“跳”出地球,才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深化对地球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认识。从太阳系各行星演化的共性与特性着手研究地球的整体演化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球。这些自成体系的研究工作,力图构筑起他的天体化学研究理论框架,并为地球科学与核物理学、天文学及空间科学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促进和发展,开了新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继续,他又及时地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升华;1988年,他完成了著作《天体化学》。国际同行认为,“从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这部《天体化学》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方面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著作出版”。
近40年,他对月球和行星的系统研究,逐渐构筑了中国深空(月球和火星)探测的新思路。中国的月球探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要高,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达到科学上有重大创新,技术上显著突破,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经过多年论证,国家接受了他提出的中国月球探测三阶段发展规划和首次月球探测的四项科学目标的建议。
撰稿人:卢盛魁
点评:
这是一篇介绍欧阳自远先生如何在地球科学方面创建新框架,打开新路子的案例。其一,有预见性。在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他就敏锐意识到将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这是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生长点。其二,早有准备,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他认为只有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学术思想。其三,他抓住吉林陨石雨发生的机会,开展了各科地外物质的研究,进而使自己的研究系统化。其四,不断开拓新领域。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与论证,向国家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规划与科学技术目标,成为我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