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案例(一)
“辽西队”研究群体的创新启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10-10 【字号: 小  中  大   

“辽西队”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创新研究群体的简称,其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小组”。研究群体的骨干均为30-40岁之间的青年学者。其学术带头人是周忠和博士。研究群体的研究领域涉及带羽毛恐龙等爬行类、鸟类、原始哺乳类和两栖类动物等。研究群体自形成以来已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创新性成果。成果部分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迄今已在这两种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篇。成果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入选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成果(1999年),两度入围了科技部的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0年和2001年)。

“辽西队”这个研究群体,在古脊椎动物学这一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探索其创新历程,可以给予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当代的古生物学研究是集地层学、古生物学和近代生物学一体的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群体研究骨干的学术背景及专业特长不同,因此客观上要求他们充分地交流、互补,求同存异。研究群体这些年来在鸟类恐龙起源说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获益于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的积极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周忠和博士从事早期鸟类研究,而研究骨干徐星博士、汪筱林博士则从事恐龙演化和地层学研究,他们经常性的交流和有机地融合两方面的资料,促成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的发表,如他们一起对长羽毛的恐龙--董氏尾羽龙和千禧中国鸟龙的研究,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辽西队”不仅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且也积极参与和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群体与国内外同行广泛地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定期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古生物学者到研究所做学术专题报告。古脊椎所开办的“学术茶座”为这些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目前,每周都有相应的学术交流讲座或研讨会在此举行。同时,研究群体的成员们也积极地参加和组织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2000年6月,研究群体曾成功地组织了“第五届国际古鸟类大会暨热河生物群研讨会”,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把群体所做的研究推向国际该学科研究领域学术舞台的前沿。

二、大胆创新 敢于挑战学术权威

大胆创新,敢于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说,挑战学术权威,是研究群体取得硕果的另一支利刃。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原本是两个对立的极有争议性质的假说,更无从谈起两种假说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研究群体却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确凿的化石证据证实并丰富了两种假说。在经对现有标本的研究后发现,驰龙类的中国鸟龙等带毛恐龙在形态上与鸟类最为接近,窃蛋龙类的尾羽龙已经具有真正的羽毛等。随后,他们在发现的第六种带毛的恐龙(被命名为赵氏小盗龙)中又找到直接、有力的证据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小盗龙是一种大小和始祖鸟相仿的带毛的驰龙类恐龙,同时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小个体的恐龙。深入研究表明,它已经具有了爬树的本领。这一研究发现不仅有力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而且还改变了人们脑海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型兽脚类恐龙都是在地面快速奔跑的观点。这一重要研究结果首次在理论上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假说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为鸟类的起源描绘了新的图景。此论文一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的争论。

又如,依据最新的发现,他们提出了热河生物群不是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而是许多新兴生物发祥地的假说。通过对鸟类和恐龙原始羽毛的研究,他们提出了羽毛全新的演化模式,对流行的羽毛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在这些理论和假说的提出和论证过程中,他们取得众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使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中国。

简而言之,他们提出的新观点、新假说,把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理论和假说所引发国际同行的激烈探讨与争论,以及研究群体自身寻求支持理论和假说的全新证据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快速推动了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研究的创新发展。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理论和假说的确立-推翻-确立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过程的完成都会使得我们的研究逼近科学真理一步。

“辽西队”这一研究群体所从事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已经驶入基础科学研究的快车道。科学真理的探索之路是漫无止境,仍有许多有关地球生命起源、演化的科学难题亟待解决,研究群体的年轻骨干任重道远。在此,对“辽西队”研究群体创新历程的总结,也是对研究群体成功经验的归纳,希望能够带给众多活跃在我国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的勤奋耕耘者一丝启发。

撰稿人:魏涌澎

点评:

“辽西队”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涌现出的青年科研群体。他们学术思想活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广泛地开展项目合作研究,把研究工作推向国际该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近几年来,已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20篇。在研究工作中,他们不拘泥于陈规旧俗,大胆创新,敢于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说,勇于对流行的理论提出挑战,力求超越前人。他们提出的新观点、新假说,引起国际同行的激烈探讨与争论;他们艰辛的努力,快速推动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研究的创新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