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信息化工作动态 > 2007年第1期(总第一期) > 重点报道
深入基层调研信息化现状,全力推动院信息化工作(第一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1-15 【字号: 小  中  大   

    为全面了解掌握院信息化工作情况,落实院领导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科研活动信息化和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2007年6月30日至12月17日,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谭铁牛副秘书长率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院ARP办公室人员组成调研组,走访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研究生院、西安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过程工程所、成都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广州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和武汉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就全院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环境、科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文献、ARP、院网站和数字化科普等信息化工作,以及所访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


1  20071217日调研组在武汉分院召开座谈会

    调研中了解到,我院各单位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是全院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识有所提高,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应用,推动全院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提升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成为全院上下的共识。有关研究所的信息化整体建设工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推进,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Digital DICP信息平台构想,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集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为一体的所内一卡通系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院网络中心等单位在e-Science建设与应用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文献情报中心的n-first文献服务体系,研究生院的校园网络建设和教育资源规划TRP系统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是经过百所联网、“十五”信息化专项建设以及ARP部署实施等多阶段的整体推进,我院在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环境、科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文献、ARP、院网站和数字化科普等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首先体现在全院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所访3个分院网络的实际物理带宽分别为2.5G和155M,据悉目前中国科技网到各分院的地区节点的网络物理带宽均在155M以上,其中上海、南京、广州和武汉等4个分院已达到2.5G,院属独立研究所接入中国科技网的物理带宽为155M和8M不等。一些研究所还同时租用了当地互联网运营商的网络信道,还有些所建设了所内涉密网。多数单位对院网的物理带宽和信道质量持认同态度,认为运行速度和稳定性都优于社会运行商,但对院网运行模式和资费政策持有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信道容量相对充足,而实际使用带宽相对紧张的问题意见较大。此外,大家还对地区网络与应用的运维队伍建设工作和信息化设备质保与备件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对邮件系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系统容量、系统安全性、垃圾邮件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所访单位普遍对院建设视频会议系统持认同态度,除个别单位外,对系统在数据、声音和图像传输的质量和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基本满意,呼吁加强现有所级视频系统的利用率,扩大桌面视频系统建设。

    在调研中,使人感触最深的是ARP实施给全院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有单位无不把ARP的实施作为本单位的重要工作来抓,所领导亲自挂帅,所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并拨出专款、提供场地,增建机房、新购设备,积极派人参加核心团队,招聘专人负责运维。有些研究所建设了ARP专网,实现了内外网的分离。在一些研究所, ARP已成为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平台。ARP实施的社会效益也已经开始显现,一些研究所充分利用ARP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将所网站与ARP系统共享基础信息,既丰富了网站的内容又提升了网站内容的时效性。还有些研究所以ARP数据资源为基础,自行开发了更适用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预警系统、查询系统、研究生管理、实验物料管理和专家信息系统等,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水平。但ARP系统在系统设计、系统功能和安全措施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使调研组的同志感到了ARP下一阶段的工作的艰巨性。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缺乏统一设计和科学实施,健壮性比较差;对管理业务的分析研究不够充分,业务模型不够规范标准且各应用模块之间相互关联性功能实现不充分,集成度较弱;院所两级系统的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上下两级系统在稳定性与运行效率方面的差异,兼容性较差;应用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的灵活方便性有待改善,综合查询、统计和灵活报表等信息挖掘利用的应用性功能,离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尚有距离;院、所两级系统的数据贯通尚未完全实现,IRC管理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分布式部署模式在系统升级、维护、安全等方面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化支撑服务队伍需要明确的岗位和激励机制来稳定充实。

图2 调研组在成都分院调研
图2 调研组在成都分院调研

    截至到“十五”末期,由院直接投资的超级计算能力5Tflops,内存容量超过2.6TB,拥有80TB的硬盘存储空间和100TB的磁带存储空间。其中,联想深腾6800于2003年落户院网络中心,曾经是2003年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的第14名,在2005年11月的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中名列第93位。作为我院目前性能最好的计算资源,深腾6800为我院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5月以来,累计为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院知识创新工程在内的140多个项目提供了2600万CPU小时的机时服务。2005年机时平均使用率为89.3%,2006年以来达90.0%,大大超过60-70%的正常使用率,CPU总利用率也达78.4%。目前,平均每天有50个并行作业在深腾6800上运行,平均每天排队等待计算的并行作业达300多个。由于院高性能计算环境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些研究所自行投资购置了不同性能的高性能计算机,有些课题组到上海市超算中心,甚至花费外汇到国外寻求计算资源支持。目前院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与应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需求逐步增大,现有计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科研工作需要;由于投资额度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能满足重点学科领域需要的计算软件不够丰富;研究所自行购置的计算机,也由于缺乏专业运维人员和持续投资,存在着资源分散、机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由院投资建设的“科学数据库”系统起始于1982年,通过“十五”的专项投资,目前已形成总数据量超过16TB拥有503个专业库的科学数据库系统,数据资源覆盖了物理、化学、天文、材料、生物、地学、资源环境、能源、海洋等学科领域。参加建设的研究院所达45个,形成了分布式网络数据服务体系。除院统一投资建设的科学数据库系统外,有些研究所结合自身科研工作陆续建设积累了自己的科学数据库。参加科学数据库建设的单位也对科学数据库的定位和架构、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以及开放应用、实现科学术数据与文献服务等的集成化服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目前我院e-Science的相关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协同关键技术与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待研究开发,e-Science应用也仅限于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宇宙线数据预处理、虚拟天文台、禽流感数据分析与研究,以及生命科学领域虚拟研究环境等探索性的工作。

    调研中,深刻感受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或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但还是有些单位对信息化可能带来的科研方式的革命,对信息化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似乎认识不足甚至尚无意识。此外,我院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和信息化项目与工作的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改善的方面。

    通过调研,调研组对全院在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支撑服务体系、评估考核体系以及管理规范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为全面推进“十一五”的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 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