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路甬祥院长六月兰州行 > 媒体聚焦
长篇通讯:策论写在西部广袤大地上(上篇)
——路甬祥副委员长视察中科院兰州地区科研机构纪行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6月21日 1版 发布时间:2005-06-22 【字号: 小  中  大   

  “高寒区与干旱区相依并存,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阶梯相联,内陆河绿洲与大漠相伴为伍,长江黄河水系同源于冰山雪原,西南山地与干热河谷同处共生”,这段立论严谨又不乏诗人意象的文字,描绘了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以及它的区域资源组合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出现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份权威报告里。 

  早在2000年初,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启动阶段,中科院就率先策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并实施“西部行动计划”,投资上亿元,组织精兵强将开展中国西部环境演变、生态建设与资源持续利用研究,为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引领作用。

  “西部行动计划”实施5年来,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全景式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估,提出了西北气候可能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推断;对西部不同时段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回答了西部生态环境“过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重要问题;整体提升了对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的科学认识,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系统划分了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区,完成了西部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规划;黑河流域等5个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的进展,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典型范例,等等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无疑是将治国安天下的策论写在西部广袤大地,已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

  6月5日至6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来到甘肃,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召开的野外台站工作会议,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地区的科研机构,以及在宁夏中卫的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他代表中科院党组,再次对中科院科研将士发出了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将论文写在西部广袤大地上”的动员令。

  野外台站: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无论是主席台上还是台下与会的人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我对野外台站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原来也是比较笼统的,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我在考察内蒙古草原站时,就表达过这种意思。”路甬祥谦虚地说,“我对野外台站的认识,受到了陈宜瑜同志、秦大河同志的教育和影响,他们在我院工作时经常对我讲野外台站如何重要。”

  6月6日上午,中科院在兰州召开的野外台站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路甬祥院长虽然一如既往地做了精心“备课”,但他还是作了即兴发挥,一下把现场的气氛调动得活跃了。

  主席台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笑了,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也笑了,几百位与会者更是乐不可支。众所周知的“秘密”是:陈宜瑜原是中科院的副院长,秦大河原是中科院的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这两位我国著名的生态科学家对野外工作台站有深刻的科学认识,曾是路甬祥院长得力的副手和助手,至今感情深处都以中科院为自己“娘家”。

  陈宜瑜任中科院副院长时,还是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组长,对中科院野外台站的布局与建设,对西部行动计划的部署和实施,都可谓烂熟于胸。他今天出口成章:“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推进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天,中科院的野外台站系统正在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出巨大的不可替代作用,我想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高,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年来都没有停顿过对中科院野外台站工作的支持。中科院希望与基金委建立联合基金,支持野外台站的工作,主要支持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主的台站的工作。基金委也已原则同意。”

  “我考察过封丘站、栾城站、安塞站、拉萨站、内蒙古草原站、太湖站、茂县站、鼎湖山站等野外台站,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野外台站在数据采集、科学研究及示范等方面,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路甬祥由衷地说,“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更要认识到野外台站观察、研究、示范网络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科技支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沙坡头站的工作,我国沙漠科学很难有今天的发展,横穿腾格里沙漠45公里的包兰铁路就难有几十年来的畅通无阻;没有封丘、禹城、栾城等站的工作,就不会有黄淮海平原农业攻关的辉煌成果;没有格尔木站的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不会有今天冻土科学的进展、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和将来的稳定运行。”路甬祥院长在讲话中用了这样的排比句。

  路甬祥院长提到的野外台站的例子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中,沙坡头站和格尔木站都在西部,都是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野外试验台站。如果说沙坡头站作为中科院最早建立的一个野外试验站,它建站50年来所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被世界所公认,格尔木野外试验站则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的通车,无论是对西部大开发的直接影响,还是对国际冻土科学前沿研究的地位提升,都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路甬祥在援引了这句诗后说:“我很高兴地看到,科技部近年来充分认识并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的作用,决定大力加强我国野外台站的工作,并且已经进行了周密规划。大河同志到中国气象局工作以后,也大力加强了气象局台站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进展。国家林业局也一直关注生态站的建设和发展,建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还准备加强湿地生态站的建设。国家环保总局也开始重视台站监测工作。如果大家都能充分认识到野外台站的作用,并且全力协同、相互合作,我相信,野外台站工作必将更上一层楼,我国的野外台站必将有更好的发展。”

  路甬祥院长的这番肺腑之言和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的讲话相互映衬。程津培代表科技部加以肯定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科院从1988年开始筹建CERN,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三大国家级长期生态研究网络之一,与美国的LTER和英国的ECN齐名。”程津培披露,科技部正准备在适当时机启动国家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新增台站工作。国家野外台站在“十一五”期间将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目前,科技部正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国家实验研究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希望通过“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初步建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等一起,形成国家实验研究基地。

  “刚刚完成的我院西部行动计划第一期任务,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在5个示范区开展工作,每个示范区都是以野外台站为基础和核心开展工作。”路甬祥院长说,“2002年,我考察了内蒙古草原站,看到了草原站在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和CERN的支持下取得的振奋人心的成果。内蒙古草原站进行沙地综合治理、退化草地恢复、天然草场合理利用和人工草地建植的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等部门和地方领导的高度赞扬。草原站的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草原上,写在农牧民的心坎上。其实,内蒙古站的学术论文也是高质量的。基于25年的观测、实验成果,他们去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文章。”

  会场响起共鸣的热烈掌声。与会的数百名代表,大部分是分管野外台站工作的研究所领导以及野外台站的领导,他们和内蒙古草原站的科技人员一样,像为国驻守边关的骁勇将士,常年野外奔波,常年顶风傲雪,将自己优异的“论文”书写在了祖国西部的广袤大地!

  站点镜像:富集社会各方信息资源

  “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在你们这里可以看到的几千种科技文献,是全文还是摘要?”6月6日下午,路甬祥院长到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考察工作,察看中心藏书库及相关设施,在听取该中心主任孙成权的工作汇报时,路甬祥院长不由关切地问。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一套人马,却有“中科院兰州图书馆”、“甘肃省科技图书馆”等好几块牌子。2003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兰州镜像站。中心馆藏的文献达近170万册(件),形成丰富且具有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学科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电子资源和可供上网的信息资源也已达4000GB,成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

  孙成权作了介绍后,路甬祥院长接着问:“这里下载一篇文献的大致费用是多少?”

  “这方面国家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孙成权回答:“西部地区的用户通过我们获得网上拷贝的文献,收费是半价。”

  路甬祥打破沙锅问到底,显然对西部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贫困倍加关注:“假如拷贝20页左右的一篇文献,用户要花多少钱?”

  孙成权说,“用电子邮件在网上传输比较便宜,大约20元钱左右,如果是打印后当印刷品邮寄,那就要贵一点。”

  “中心虽然地处西部,但在观念上是先进的,工作上也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在网络资源共享和服务水平方面的进步显著。中心向社会开放,在为科技创新和科研人员服务的同时,也为大学、企业、政府决策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符合目前科技文献情报工作的大趋势。”路甬祥院长在讲话中肯定了中心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绩。

  “提升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你们不仅要考虑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定位,也要考虑在全国、西部地区、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中心今后要继续扎实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因为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不仅是中科院的,也是国家的、西部地区的、甘肃省的。”路甬祥说。陪同视察的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苏荣听到这话感同身受地频频点头。

  “中国与外国在发展阶段上是有差异的。我们的一些信息资源是从国外采购的,价格比较高,但我们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这个情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发生变化。”路甬祥说,“我们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对人的投入。中科院对技术支撑系统的支持肯定要加强。对技术支撑系统的支持主要是重大仪器设备、文献情报等方面。中科院目前已投入了以往不可想象的资源,一些投入已初见成效,但也要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看哪一些服务效率最高、哪些属于中等,分析原因,不断改进工作。”

  “文献情报中心是技术支撑机构,也是知识创新机构,但它首先应该是技术支撑机构,必须提高服务水平,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既要有硬件条件的保障,更要有软件方面和管理水平方面的提高,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服务能力。我们不可能花钱过于频繁地来更换设备,必须对计算机的储存能力、服务器的功能等方面做些分析,充分发挥其效益。选择无线网络时,要注意实现它真正可用的带宽,不要人云亦云。”路甬祥院长说,“中科院迈入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还是要按照已经制定的‘游戏规则’,对那些能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研究单元择优支持,‘先发展、先支持’,决不搞资源的‘平均分配’。”

  路甬祥院长最后指出,我们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精神来创造新的业绩。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地处西部,相对条件比东部有差距,但兰州的基本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中心具备了创造一流的、有特色的情报服务中心的条件。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科院要响应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方略,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加强资源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做好整体规划,实施好重大项目。

  人进沙退:谱写西部生态传奇篇章

  黄河奔腾着穿山越谷,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境内,使黄河一改往日脱缰野马的性情,成为柔美而文静的含羞少女,这个急转弯,还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

  6月7日上午,路甬祥院长一行驱车300公里,风尘仆仆从兰州来到宁夏中卫的沙坡头视察。

  “你们的旅游开发有自己的特色,采取的是什么体制?”路甬祥院长极目黄河两岸,远处是“大漠孤烟直”的腾格里沙漠,近处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喜上眉梢地问中卫市的领导。

  听说沙坡头搞生态区旅游是地方政府组织,公司化运作实施,路甬祥说:要多发挥社会的积极性、群众的积极性才好!

  “导游”的中卫市市委副书记王永忠介绍: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提出,要把中卫市建成最美的滨河城市,我们请中科院沙坡头站的科学家做顾问,要进一步发展沙坡头生态旅游!

  “这里本来就是一片沙漠,你们发展生态旅游,好就好在没有占用农业耕地。你们已经成功栽培了酿酒葡萄,今后还可以考虑多种植一些。因为旅游毕竟有季节性,种植的酿酒葡萄具有规模,不仅可以形成产业链,还可以带动周边的群众致富。”路甬祥全然忘却了烈日炎炎正当头,兴致勃勃地和陪同视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马启智等谈论起他过去考察欧洲酿酒葡萄栽培的感受。

  王永忠回答说:“是的。我们这里也有科技特派员做技术指导!”

  “法国、意大利的雨水比较充沛,比较适合种植酿酒葡萄。”路甬祥院长接着说,“宁夏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区都比较缺水,你们这里包括葡萄种植在内的农业滴灌要搞起来,但滴灌要注意解决管道堵塞的问题。还有,旅游者真的大批地来,还要注意下水的排放,研究下水是否可以循环利用,不能直接排入黄河,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路甬祥转过身去,对中科院的有关领导同志叮嘱说:“我们要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沙坡头搞效益生态农业,我们要做好发展生态农业的示范工程!”

  身边的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资源环境局局长傅伯杰回答说:这项工作在中科院沙坡头实验站已经开展。

  午后短暂的休息,路甬祥院长接着到中科院沙坡头野外实验站实地考察。

  沙坡头地处祖国第三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隅,包(头)——兰(州)铁路从这里千里穿越。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保护从这里通过的包兰铁路,著名沙漠专家刘慎鄂教授率领中科院的一支治沙队伍,骑着毛驴来到这里,探索降服沙漠恶魔、铁路被肆虐的风沙不断掩埋的良方妙策,拉开了实验站治沙护路的序幕。

  5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这里包兰电气化铁路两侧无边无际一片昏黄的沙丘,已被生机勃勃、绿油油的植物驱逐得很远。定睛仔细看去,那大大小小的沙丘上,一个个带草的方格子纵横衔接、随坡镶嵌。这就是给沙漠披上绿衣、名扬世界的“草方格”。

  用稻草埋扎成半米见方的“草方格”,一半紧扎黄沙,一半露出沙面,它制止“草方格”内外沙粒的流动与侵袭,保持沙面的稳定。日久天长“草方格”累积了土质,渐渐生出小草和野花,时间再长,还可种油松等植物。

  “这里的沙真细呀!”在铁路人工围沙实验区,路甬祥院长俯身掬起一抔烫热金黄的细沙察看,向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认真问询这里的降水量、光照等气候条件,以及实验站近年来开展科研的情况,说:“看来,这里的植被恢复不可能种植太多乔木,而只能是靠那些降水量无需太多的草本和灌木。”

  路甬祥还视察了实验站的农业生态示范基地等,“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带来的严重干旱,我们要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恢复大自然的本真,只能辅助一些人工手段,而不能盲目地搞大投资的大工程。我们要引导西部地区的农民群众搞生态效益农业;走节水型现代化农业的道路,要提供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数据,中科院的野外台站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路甬祥对李新荣笑曰,“你说实验站积累的许多数据已经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我晚上到了兰州,可是就要上网检索查询的吆!”

  接着,路甬祥和陈建国、马启智、李家洋一行来到沙坡头办公区,共同为试验研究站50周年纪念碑揭幕。

  沙坡头试验站当年的创业者如今大都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当中,有1961年从缅甸归国的华侨、如今满头白发苍苍的石庆辉,有早年当过试验站领导、如今79高龄仍精神矍铄的王康富,有早已退休回广东老家颐养天年、不远千里回到沙坡头重温创业的光荣与梦想的刘家琼等。看到这些披红挂花的老英雄,路甬祥院长和他们逐一握手,激动地和围在身边的沙坡头实验站的同志们说:“我衷心感谢历代沙坡头实验站领导和老同志为国家所做的贡献!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你们形成的‘沙坡头精神’,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弘扬下去,争取今后在西部的生态农业、节水灌溉等科研工作中创造新经验,做出新贡献!”

  “经过50年的发展,同志们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沙漠生态环境科学前沿,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不但保障了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还不断开拓学科前沿,研究了干旱区植被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不断将你们的创新成果引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国家储备了非常宝贵的治理土地沙化、包括干旱农业的种子资源及其它的材料,配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的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研究、可循环农业和效益农业的研究,已创造出了一些新的高产的种植方式,不仅在宁夏地区,也在西部的甘肃等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应用。”路甬祥院长来到沙坡头站的荣誉室,和沙坡头站的全体科研人员进行座谈时说,“我衷心希望同志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沙坡头精神,认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集中优势,继续致力干旱沙漠地区生态恢复、生态农业发展研究,为西部农村经济振兴和农民富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你们建成了中国一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的生态站,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你们所创造的一切,已经载入了中国科学发展史册、中国沙漠治理史册;你们今后创造的新业绩,也必将载入我们国家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光荣史册!”路甬祥盛赞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建设者,座谈会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路甬祥还通过随行视察的陈建国书记、马启智主席,表达了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感谢。中科院沙坡头试验站和西部的建设者们一起共同奋斗,在我国北方建立起的第一个沙漠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中卫市人民一起在裸露的沙丘上大面积固沙种草和造林,建成的保护区面积约有20万亩。宁夏回族自治区陈建国书记说:“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动显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继续加大和中科院合作的力度!”

  “西部省、区的党和政府,西部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我们的知识创新、对我们的西部行动计划投以极大的关注,我们一定要不负中央和西部省区党和人民群众的嘱托和期望,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我们的行动写出让党和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路甬祥铿锵有力的话语,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