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科技创新助力青藏铁路 > 媒体追踪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倾诉:“天路”是这样建成的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5-10-26 【字号: 小  中  大   

在青藏铁路即将全线贯通的日子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在海拔4000多米的施工工地上接受了新华网的连线采访。他以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在建设这条通往世界第三极的“天路”的过程中,建设者们克服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禁区的挑战……

[主持人]:请您谈一谈青藏铁路建设难在哪里?为什么把青藏铁路比喻为可以和长城相媲美?

[黄弟福]: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是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是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

工程建设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的挑战:一是多年冻土。线路经过的连续多年冻土区长达550公里,另有部分岛状冻土、深季节冻土、沼泽湿地和斜坡湿地。此外,沿线地震、崩坍、滑坡、泥石流、风沙、雷电等灾害严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二是高寒缺氧。铁路沿线地处雪域高原,线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占线路总长的84%,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世界上已建铁路最高点是4817.8米)。沿线空气稀薄,氧气只有海平面的50-60%,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为-45°C,属于“生命禁区”,对参建人员是严峻考验。三是生态脆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短期内极难恢复,具有不可逆转性,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

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南行攀上昆仑山,穿可可西里,过风火山,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的安多、那曲、当雄,到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142公里。

青藏铁路的修建凝聚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关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青藏两省区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它的修建将结束占全国八分之一国土面积的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急需的机电设备、钢材、水泥、化肥和生活日用品,通过青藏铁路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

随着铁路开进西藏,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加快流动,会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从自然形态的游牧生活中摆脱出来。同时,低成本、大运能、全天候不间断运输的铁路,将为西藏带来现代文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绵延千余公里的青藏铁路是高原人民的幸福路、团结路,是可与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

[主持人]:进藏铁路为什么首选青藏线

[黄弟福]:党中央十分关心进藏铁路建设。1994年7月19日,在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铁道部进行了进藏铁路的选线论证工作。

经过几年的踏勘,包括大面积选线、可行性方案研究等,对进藏铁路提出四个方案,分别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青藏铁路。

规划中的滇藏铁路从云南大理接出,沿苍山东麓、洱海西岸北行,跨澜沧江,穿梅里雪山进入西藏,跨怒江,抵林芝,最后到达拉萨,线路全长1594.9公里,静态投资635.91亿元,总工期约为10年至15年。

川藏铁路方案由四川都江堰站引出,经甘孜昌都、林芝而抵拉萨,全长1927公里,总投资767.86亿元,建设工期12年以上。

甘藏铁路方案从甘肃永靖出发,经广河、临夏、玉树、那曲至拉萨,全长2126公里,静态投资为638.4亿元,建设工期约为12年。

青藏铁路由青海格尔木出发,翻越昆仑山,进入西藏的安多、那曲、当雄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总投资330.9亿元(国家已批复),建设工期为6年。

专家对这四个方案进行比较,认为青藏铁路线路较短、投资小、工期短,沿线地形平坦开阔,桥隧少,工程较为简易。

[主持人]:高原施工,工人们面临哪些生存难题?能描述一下高原的环境状况吗?

[黄弟福]:青藏铁路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高寒缺氧,紫外线强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给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高海拔带来的低氧、寒冷、低气压,构成了一种严酷的生存环境。

低氧环境会使人的机体缺氧,致使体力、脑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严重者会发生慢性或急性高原病。同时,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恶劣,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一天之中可能出现狂风、暴雨、大雪、冰雹等天气。夏天下大雪的情况常见不鲜,狂风肆虐、雷电、风沙、冰雹等恶劣的天气交替出现,都给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听说青藏铁路创造了人类制氧史上的奇观。请您谈一谈职工的“氧生活”

[黄弟福]:黄弟福: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紫外线照射强烈。为了预防高原病,我们除了分发高原药物以外,在海拔4500米以上还建立了大型制氧站,要求每位工人每天吸氧不少于2小时,并且保证每位工人的床前有氧气,睡觉前可以吸氧气。

如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施工中,大型制氧站向隧道内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使洞内氧气含量达到了80%左右;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建设者背负5公斤的氧气瓶作业,工地宿舍安装供氧管道,职工随时可以吸氧。

在我们施工工地上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天大地大没有反应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

[主持人]:有多少职工得了高原病?救治的情况如何?

[黄弟福]:拉萨街头矗立着一块高大的英雄纪念碑。它就是拉萨公路通车纪念碑。为修筑青藏公路、川藏公路,3000多名建设者因高原病献出了宝贵生命。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设,在海拔3700米,仅四公里的关角隧道施工中也有55名英灵长眠在工地。

当听说铁道部希望实现:“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不因高原病牺牲一位同志”的目标时,不止一位高原病专家表示“青藏铁路建设这样大一个工程,高原病不死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青藏铁路自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以来,累计进入高原的青藏铁路建设者已近十万人,不仅胜利完成建设任务,而且,十万名职工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没有烈性传染病发生。全线共接诊病人49万余人次,其中450例高原性脑水肿、878例肺水肿患者全部得到了有效救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非典零发生”的奇迹。

[主持人]:指挥部为保障职工健康出台了哪些卫生保障措施?

[黄弟福]:为确保建设队伍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卫生保障先行”的指导思想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一是制定严格的卫生保障制度。根据铁道部、卫生部制定的《青藏铁路卫生保障若干规定》和《青藏铁路卫生保障措施》,组织编写了《青藏铁路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手册》,制定了预防高原病、非典、鼠疫等一系列卫生保障预案、规定和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全线卫生保障工作。

二是建立科学的卫生保障体系。在全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形成了能够快速及时有效救治危重病人的网络体系。工地医院配备了先进适用的常规医疗设备3900多台(件),设置大型制氧站17个,购置高压氧舱25台。医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比例达到1.5-2.0%。

三是健全卫生保障工作机制。严格掌握高原准入标准,进行阶梯式习服适应;开展全员高原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加强日常健康检查和巡诊;大量采用机械施工,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免费提供医疗、抗缺氧药品和劳保用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提高伙食补助标准,为参建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探索防治高原病的有效途径。组织高原医学专家成立“高原生理咨询组”,邀请青、藏两省区专家医疗组到建设工地培训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研制出在海拔4900米以上地区每小时生产24立方米高纯度氧气的医用制氧设备,并在全线推广,有效改善了作业环境。

[主持人]: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修建了那么高质量的“天路”,这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吧,您可否给我们举一些例子?

[黄弟福]: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这样的故事不仅会感动你,我身在其中,常常都深受感染。你想想,火车跃上世界第三极,哪能没有英雄呢!

今年42岁的汽车司机张少华,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青藏铁路生活保障中心工作。两年时间里,他驾驶着生活保障车跨昆仑山、越风火山、过五道梁,安全行驶13万余公里,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为7个单位58个工点运送食品,提供了满意的生活保障服务,被参建单位誉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特种兵”。

青藏铁路的建筑工地,海拔高度平均在4500米以上。这里气压低,空气中氧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饭根本做不熟,生活必需品更是无处购买。为了确保在这里承担施工任务的中铁一局集团3000多名建设者的健康和旺盛的战斗力,一局青藏指挥部决定,在格尔木市南山口建立生活保障中心,为前方加工和供应蔬菜、肉禽、蛋奶等主副食品。

运送任务就交给了物资工贸公司青藏物资站,张少华就这样成了青藏线上的“特种兵”。

在高原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即便是感冒,治疗不及时,也会导致肺水肿、脑水肿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次,张少华由于连日奔波,患了重感冒。当时他呼吸急促,眼前一阵黑一阵白,甚至产生了幻觉,头又重又沉。他心里非常明白,无论如何不能闭眼,不能停下,不能耽误任务完成。他将车窗摇下,让冷风吹面,咬紧牙关,靠着坚强的毅力硬挺着把装满食品的保障车开到了沱沱河。车一停,他就一头栽倒在方向盘上什么都不知道了。

由于修路堵塞和雨雪天气影响,加上工点多、品种繁杂,常常卸车到半夜。一次张少华赶到最后工点———位于通天河的机筑处时,已是凌晨3点了,他不忍心叫醒正在熟睡的工友,就在车里等待。纷纷扬扬的雪花飘洒在寂静的高原上,发动机的声音格外吵人,他怕把职工们吵醒,就熄了火。这下可把他们冻惨了,车外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他们不敢睡觉,就在车里裹着军大衣等着天亮。很快脚冻麻了,浑身冻透了,最后话都说不出来了。天终于亮了。职工们发现门口被大雪覆盖的生活保障车,急忙把他们从车里扶进温暖的屋里。

[主持人]:什么是冻土,青藏铁路面临怎样的冻土环境?

[黄弟福]:冻土是一种含冰的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公里多年冻土地段,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面临着冻胀和融沉两大危险。

冻胀和融沉取决于冻土中水的存在形态,当水变成冰时体积增大,使土体膨胀,地表因此而拱起升高,这就是冻胀;当土体中的冰转变为水时,体积缩小,地表便发生融化下沉,这就是融沉。

在冻胀和融沉的反复作用下,铁路路基就会出现塌陷或冻起。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现象主要有冻胀丘、热融滑塌、热融洼地、冰锥等。

[主持人]:我们主要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高原冻土难题?

[黄弟福]:一是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冻土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功经验,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通过不断深化实践和认识,在多年冻土工程设计上实现了对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对冻土保护由被动保温转变为主动降温,对冻土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综合施治的“三大转变”。

二是编制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施工的暂行规定,确定了冻土区桥涵基础形式和设计参数,充分体现了中国高原冻土技术的最新水平。

三是加大勘探力度,掌握了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是坚持科研试验先行,有针对性地建设了五个冻土工程试验段,组织数百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研究,并用研究试验成果指导优化设计和施工。

五是采取片石气冷路基、碎石(片石)护坡护道路基、通风管路基、热棒路基等一整套主动降温工程措施,其中在多年冻土段采取片石通风路基已达168公里。桥梁采用桩基础,隧道设置防水保温层,有效保护了冻土。对特别复杂的不良地质路段采取“以桥代路”措施,冻土段桥梁总长度达到120公里。

六是施工单位积极研究开发先进工法,采用先进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检测手段,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有效提升了冻土施工技术水平。

经过两个以上冻融循环观测表明,冻土上限有所上升,冻土环境得到保护,没有发生大的冻胀融沉病害,冻土路基变形逐步趋于稳定,已建成的桥梁和隧道都处于稳定状态。

[主持人]:在高原施工中,如何切实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黄弟福]: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爱护青藏高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精神,切实保护沿线生态环境。我们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铁路,是要将天路上的高原列车把风险变成风景。

一是全面贯彻环保法规。依法按程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缓解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对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的方案和措施;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二是创新环保管理模式。首次建立环保监理制度,建立起由青藏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并承担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施工环保工作日常监理、环保监理实施全面监控的“四位一体”环保管理体系。

三是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和地表覆盖层造成碾压和破坏;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海拔4500米以上)地段选择3种不同类型植被区,进行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均获成功,并大力推广,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同时,认真做好已完工地段线路两侧施工场地的地表和景观恢复工作。

四是有效防止铁路沿线水土流失。唐古拉山南段草皮边坡、草皮水沟路段形成“绿色长廊”。对不宜于植草的地段采用干砌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方格型骨架护坡进行防护,或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护。对半固定沙丘和风沙流地段,在路基两侧设了石方格或土工格栅。对位于河流地段的线路,路基边坡采用了干砌片石或砼块防护。对高路堤、深路堑,设置了挡土墙。施工中严格控制破土面积,相对集中设置了取弃土场和沙石料场。

五是确保江河湖泊不受污染。在错那湖顺湖路段,用装满沙石的编制袋垒成20公里长的护堤,有效保护了错那湖自然保护区。在拉萨河特大桥施工中采取多项环保措施,防止拉萨河受到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

[主持人]:青藏铁路环保投资有多少?

[黄弟福]: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用于环保的投资达11.2亿元。

[主持人]:听说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建设施工单位曾停工为藏羚羊让道。能详细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黄弟福]: 高原精灵”藏羚羊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广大建设者十分珍爱野生动物。每年6—8月是藏羚羊的迁徙产仔的季节,也是施工的黄金季节,但为了不影响藏羚羊的正常迁徙,不少施工单位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不惜遭受重大损失,毅然拔掉彩旗、关机熄火,停工为藏羚羊让道。

2002年6月20日前后,两万多只雌性藏羚羊北上产崽,铁路夜间停止施工,为它们开辟通道。

[主持人]:青藏铁路建设如何做到不影响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黄弟福]: 青藏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设置了桥下、隧顶和路基缓坡平交等三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共33处,这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尚属首例;在藏羚羊迁徙季节,施工单位主动停工让道,最大程度地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开展野生动物穿越动物通道诱导试验研究,2004年仅从可可西里五北大桥动物通道经过的藏羚羊就有数千只,从而使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做到了不影响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主持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建设者踊跃到青藏线工作?

[黄弟福]: 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能够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对于每个建设者来说,不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人生的挑战,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和磨砺意志品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大舞台。因此,许多人积极投身于青藏铁路建设而无怨无悔。

[主持人]:人们说,青藏铁路建设打造了一座精神高原。你能谈一谈青藏铁路精神吗?

[黄弟福]: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青藏铁路建设大军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表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创造,是发扬新时期火车头精神的最新成果。

“挑战极限”和“勇创一流”作为青藏铁路精神的主体内容,内涵十分丰富,蕴涵的建设者的精神品格,极为鲜明。

首先是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广大建设者为着国家的发展,为着民族的复兴,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义无返顾地投身到青藏铁路建设第一线,这种爱国奉献的强烈意识是鼓舞广大建设者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其次是敢于挑战的英雄气概,这是广大建设者以爱国奉献为思想基础所表现出的永远向前,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顽强生命力。正是这样的英雄气概,鼓舞着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三是善于攻关的科学态度,他们运用科学方法破解治理冻土、维护生态、保障健康等难题,强调开拓创新,打破陈旧理念,开创了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

附小资料:

青藏铁路创六个世界之最

1.世界海拔最高铁路:青藏铁路。

2.世界最高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

3.世界最长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4.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唐古拉车站。

5.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

6.青藏铁路线上最高的桥:三岔河大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