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国现代化亟待生态转型 > 生态社会与生态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 发布时间:2007-08-06 【字号: 小  中  大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但从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中,也亟需关注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偏低

社会发展总支出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2006年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共计26853亿元,占GDP的12.8%,人均2048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5815亿元,占GDP的7.6%,人均1206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1038亿元,占GDP的5.3%,人均842元。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明显偏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合计占GDP的比例,我国只占10%,低于美国、法国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20%左右的比例。

20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估计为5400亿元,仅占GDP 2.6%。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4.8%和发达国家7%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不公平,机会不均等,造成文盲率过高。据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6岁及以上未上过学的文盲率仍高达10%,其中女性高达15.1%,主要集中在农村。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较少。2005年卫生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只有1587亿元,只占GDP的0.86%,人均仅122元。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也严重不公平,约有80%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较普遍。医疗费15年来上涨了9倍多,个人医疗费的支出增长了10多倍,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80%左右的农村人口无医疗保障。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6年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的财政支出,只有1608亿元,占GDP的0.8%,人均123元。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人均图书出版量只有5册。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06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2943亿元,占GDP 1.4%,此比例低于国际水平,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发明创造少且质量不高。

2006年国家和企业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为15815亿元,占GDP 7.6%,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我国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32%,而且大部分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如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尤其是退休较早退休的人员退休费过低。据审计部门审计,全国约有半数省市存在挪用和挤占社保基金的现象。

二、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额从1990年至2006年年均递增7%,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10.2%的速度。居民消费率从1990年的48.8%降为2006年的36.3%,已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高于我国20~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90年的23.3%上升至2006年的49.8%,而每一单位投资的新增GDP,即投资效果系数,由1990年的45.1%降为28.9%,降低了36%。二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偏低。据调查,约有80%的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购买力,消费能力最低的贫困人口居高不下,消费能力较强的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20%左右,比例偏低。当前中低收入者承受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的巨大压力。2006年,三项支出约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23%,约占农民消费支出的22%。消费率较低和下降趋势,是长期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形成的。

三、社会不公平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各种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1.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它是各种收入差距的综合反映。据2006年城乡住户调查,20%的高收入与20%低收入的比较,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为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为7.2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为6. 5倍,比1978年的2.7倍扩大了3.8倍。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的水平,比1984年的0.26扩大了近1倍,不仅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且也超过了美、法、日、英、德、韩等国0.3~0.4的水平。

2.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57倍,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 2006年已扩大至3.28倍。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

3.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缺乏有效控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其中,2005年金融证券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最高,达5.6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次是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达5.28万元和5.26万元;最低的是林业职工,约为7250元。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由上年的7.5倍扩大为2005年的7.8倍,如果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差距更大。

4.地区差距扩大。近几年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6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5973元,东部为25332元,为西部10230元的2.5倍,比1991年的1.9倍扩大了0.6倍。东部以上海人均GDP最高,为57310元,省区以浙江最高,为31684元,贵州最低,为5750元,两省比较,由1991年的2.7倍扩大为5.5倍。

四、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秩序指数由警力、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按逆指标计算,2006年比1978年,社会秩序指数下降了33.4%,年均递减1.4%;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0.5%。此两项指数互相影响,均呈现负增长,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综合指数的增长。1979年~2006年,经济社会的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4%,若包括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有关指标综合计算,则年均递增只有4.3%。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影响经济社会综合指数1.1个百分点,影响度为21%,其中1991年~2006年影响度上升为27%。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五、环境与资源状况依然严峻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005年为75.1%,比2004年增长3.7%,比2000年增长16.6%。其中,噪声达标率、绿化率、空气质量增幅较快,在32%~16%之间;地面水达标率较低,增长慢,2005年达标率仅为60.6%,其中湖泊水质达标率仅为36%,仍低于2000年的水平。全国有17%的土地已荒漠化,30%的土地被酸雨污染,有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40%的城市人口呼吸着污染的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引发的群体事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发生的环境污染纠纷达5万起。当前人与环境、人与资源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六、几点对策建议

(一)提高社会发展总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我国国情和经济实力看,已具备了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社会保障支出应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国家应重视发展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其作为硬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到2020年,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2%提高到20%左右,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从目前2.5%提高到5%左右,社会保障覆盖面从目前的32%提高到60%。实践证明增加社会发展投入不仅不会牺牲经济增长的目标,反而会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二)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着力提高消费率

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矛盾,从投资拉动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导。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根本措施。尤其应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水平;要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居民的消费动能。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消费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减轻农民消费负担。力争在近期内扭转居民消费增长慢于GDP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将消费率提高到50%以上。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制度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工资和福利政策,在城乡有条件的地区普遍实施低保和社会救助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条件和享有医疗、基础教育等权利。二是要从战略上调整城乡关系。在财税政策上,要继续向农村倾斜,并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要改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保障其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使他们融入城镇。只有减少农业和农民的比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三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建立较完善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利用税收、价格政策调控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

(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例,从目前的1.3%提高至2%以上,至少使环保投入能补偿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为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对禁止开发的生态区,允许一些地区GDP零增长或负增长。

(五)建议计划统计部门尽快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

为了彻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指标,建议计划统计部门设计一套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反映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发展、经济效益、投资效果、环境质量、社会稳定、社会安全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指标,全面考核各地政绩,并加强对考核目标的定期督促检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