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创新的脚步 > 新疆分院
新疆理化技术所:从边疆走出的创新之路 创新科技 建设边疆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7-04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所和新疆化学所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新所成立题写的贺词中写到:“创新科技,建设边疆”。2002年5月10日,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几年来,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科教兴新”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的要求和部署,根据新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重点在能源、新材料、资源深度加工、信息技术等方面与国内外广泛交流形成区域优势,创建并发展高技术创新和集成的平台,以创新高技术成果、专利、专有先进技术、产品服务于新疆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增值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做出具有实质性的贡献。

40多年前,我国许多著名院校毕业的热血青年,来到了新疆这片虽然欠发达,生活、工作条件较艰苦,但广阔美丽、资源富饶的土地上,开始了研究所前身的创业之路。通过40多年的努力,他们在边疆扎下了坚实的根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研究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国家委、办、部、航天科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托的重大项目,以及大量的与企业合作的项目。

到2004年底,研究所拥有各类人员261人,其中科技人员190人;有9人获得博士学位,61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职攻读博士生7人,在职攻读硕士生2人,在学研究生98人;已培养博士生14人,硕士研究生91人。现设有4个硕士授予点,1个博士授予点,1个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4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152项。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2004年底,研究所拥有专利202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5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工程和销售总额已突破4000万元,年上交税金近300万元。

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以来,新疆理化所有效、稳步地推进了研究所创新体制的建立,构筑起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框架,创新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由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负责的“新疆精细化工工程中心”、“植物资源化学”学科领域和“特种热敏元件”学科方向,突出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协作奋斗的科研开发集体团队。少数民族技术骨干中有3人分别荣获“第一、二届新疆青年科技奖”。1人荣获“2004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作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有自己的基本定位,同时也应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进步方面进行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设计和部署。要紧紧瞄准新疆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新疆经济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的知识准备,并且进一步解决新疆特色资源向优势产品的转化和增值的深加工技术,以形成具有战略性集成的科学技术;根据新疆的地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和培育在材料和信息方面的高技术储备和超前点,对新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支柱产业效益、新增长点的形成、新产业的形成做出自己的前瞻性贡献。在新疆从资源输出大区向特色产品基地前进的过程中,实现在资源和新材料领域有若干重要的核心技术来源于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形成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点;研究所将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各高技术研究所在西部大开发中进军新疆的“桥头堡”和技术创新、发展、转移的基地。我们相信,经过5~10年左右的建设,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将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在边疆最具有特色,对新疆经济不断有显示度贡献的一流的西部高技术发展基地。

创新科技,搭建新疆民族医药现代化技术研发平台

新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具特性的植物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利用当地的植物防病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用药上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点。发掘和开发新疆少数民族药用植物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新疆植物资源化学实验室,是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后,立足新疆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从研究所学科建设实际出发,由天然产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学科整合组成。2004年4月,经自治区专家评议审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认定,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批准,新疆理化所植物实验室被指定为自治区9个重点实验室之一。

几年来,实验室根据ApoAI及其受体SR-BI在人体胆固醇逆转运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大鼠ApoAI及其受体SR-BI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系统,这项技术是将基因工程技术用于药物初筛的尝试。初步建立起了分子靶点初筛平台——从维吾尔药中筛选降血脂作用的先导化合物。为研究民特药对分子靶点作用创造了条件,为利用现代技术对民族药的作用原理做出更加科学的解释,为新疆民族药走上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内涵。

在国家、中科院、自治区等多个重大项目资助下,实验室建立起了包括7000多个化学部位、3000多个单体化合物的新疆维吾尔医常用药材及新疆特有的植物化合物样品资源库。从中发现一批新药苗子和先导化合物:例如从草花中分离得到具有抗老年痴呆的有效部位,目前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5类天然药进行新药申报;在新疆首次提出了要建立维药化学对照品制备技术平台,并在化合物库基础上建立维吾尔药质量标准制定技术平台。

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在新疆有2500年的生长历史,是维吾尔医常用药材,维吾尔族名为诺胡提,具有清除异常体液,开通体液闭阻,调节机体等作用。在世界上享有“黄金豆”的美称。该所与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对鹰嘴豆的药效做了初步的研究。已与日本专家合作详细分析了鹰嘴豆中的大量及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成分,初步发现它的成分中有特殊功能的肽类化合物存在,解决了鹰嘴豆多糖及纤维素等成分的分离提取难题,现已得到纯品。上述研究证明了鹰嘴豆多糖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作用。作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天山北坡经济带昌吉科技合作洽谈会”签约项目,为帮助新疆木垒县脱贫致富,实验室与木垒大龙王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5种鹰嘴豆系列保健食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鹰嘴豆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0万亩,2004年木垒大龙王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打入北京、上海市场,为地区脱贫找到了一条出路。

IT技术成为新疆经济腾飞的翅膀

现今世界,IT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之一。对于地处祖国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的新疆而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是新疆自治区最早从事计算机研究和计算机应用的单位之一。现为新疆计算机学会的理事长单位、新疆自动化学会的挂靠单位及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后,根据研究所自身的实际和所处的区域特点,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室确立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多语言等研究方向。其中“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项目“基于国产Linux系统的综合资源应用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近日荣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在国产LINUX、NC机、国产OFFICE等产品的基础上,成功地开发出了了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安全可控、支持电子政务公众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管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西北星信息发布系统”。相关成果已成功部署应用于自治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等十多家单位,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极大的提升了自治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水平。

打破国外垄断,促进国产软、硬件产品在新疆地区的推广应用

在科研项目的建设和推广中,一方面课题组采购并部署了大量的国产优秀软、硬件产品。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了支撑政府信息管理与发布的“西北星信息发布系统”,并在各应用示范单位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课题组的参与单位还通过市场竞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教育行业成功的推广了国产永中OFFICE1500,进一步推动了国产软、硬件产品在新疆地区的推广、应用。

这对目前在国内信息技术领域占据垄断地位的国外厂商造成了压力。2004年10月中旬,微软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专程来疆,与自治区领导商谈政府采购其正版软件问题。其间,专门约见了课题组负责人,承诺微软也将在自治区电子政务建设中提供技术培训、软件安全应用部署和民族文字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特别支持。

全面推进自治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3年来逐步完成或完善了自治区10个政府公众信息平台应用示范的建设,全面提高了示范网站技术水平,也提高了自治区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整体建设水平。该所带动了新疆地区电子政务及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截止2004年10月,自治区地州市政府全面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站,自治区政府厅局部门70%以上建立部门网站(网页)、自治区县市级政府也有近60%完成政府网站建设。随着新疆自治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推广,促进了政府形象的树立,全面提升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对公众和社会的网上服务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政务公开,加强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

探索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应用模式

“西北星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支持多操作系统、多种数据库、多种浏览器、分布式、全面支持基于国产LINUX和NC的信息管理、发布与维护。通过该系统与国产linux、NC和国产永中OFFICE的应用,已形成了从CPU到系统软件、应用软件、NC终端的完整应用链条。通过在电子政务领域成功应用,必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打破NC发展的临界点,加速NC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发展。

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平台 努力实现地方优势资源转化

新疆的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有两个制约因素:人才和技术。没有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没有新疆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作为国家石油化工业的原料基地和未来的精细化工基地,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了新疆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2年3月,中心被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技厅正式批准为自治区级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自治区第一家以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9月又被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该中心从新疆理化技术所的定位和市场需求出发,以新疆丰富的红花油资源为原料,积极开展“共轭亚油酸合成研究”。在借鉴国外技术路线、集成国内外先进手段形成了自己的合成工艺、并在已申报7项发明专利之后,不断进行工艺的优化,首次提出“油脂合理拆分”理论,并自行研制出固相负载型绿色催化剂,实现了无溶剂合成。

“α-亚麻酸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的合成工艺研究”结合先进的薄膜蒸发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研究开发了生产α-亚麻酸乙酯的新工艺,显著提高了α-亚麻酸乙酯产品的质量,可使产品过氧化值降至2.0(meq/kg)以下。该生产工艺高效、无污染,原料适应性强,即不论原料亚麻油是否脱胶,均可适用。可制得α-亚麻酸乙酯含量≥55%、60%、70%、75%、80%的系列产品,并在制取α-亚麻酸乙酯的同时,还可获取高质量的副产品甘油,显著降低了成本。目前,已生产55%、65%、70%的α-亚麻酸乙酯产品共计12吨,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产品质量均已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赢得了国内企业的认可,已陆续得到产品订单。2003年年底,“α-亚麻酸乙酯”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外商采购的货物,经检验完全达到国外的产品标准。

目前中心已完成亚麻酸乙酯、蔗糖多酯和共轭亚油酸3个产品的全部中试实验,可生产产品达到10余项,形成的专利技术达到8项。已实现三项技术的成功转让,与两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于本中心)。

目前,在自治区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即将组建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

“西部之光”——研究所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西部之光”实施8年来,已经覆盖了新疆、青海、甘肃等8个省(区),通过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的方式,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骨干,对稳定西部科技人才、提升西部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东部成为国家建设重点,沿海成为改革开放前沿,一时间,专业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资金技术则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据新疆有关部门统计,十几年间流到内地的有职称的人员就有27万。中科院在西部地区的研究所这时同样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由中科院启动、1998年中组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了区域性人才工作计划——“西部之光”,为西部的人才困局提供了一种破解之道。

常爱民博士主持的“西部之光”项目“微波烧结制备低B值高阻型NTC热敏电阻材料”应用微波烧结技术提高了NTC热敏陶瓷的附加值,开发出了具有独特优势的NTC热敏陶瓷微波烧结新工艺。以该项目的良好执行产生的前期成果为基础,在该项目执行期间还滚动申请到了与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与产业化有关的乌鲁木齐市科技局项目一项。“西部之光”项目作为种子基金项目的作用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尤为可喜的是通过该“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人才也留住了人才,对研究团队的形成起到了团结促进作用。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执行人本人获得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在新疆理化所知识创新工程体系的首次岗位公开竟聘中,以助理研究员职称低职高聘,直接竞聘为创新研究员。团队中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形成了一支以在职人员和在读研究生为主体的青年学科研究团队。

新疆西北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壮大与“西部之光”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该公司总经理、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创新研究员蒋通海是首批获得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资助的学者之一。他曾被评为2000年~2004年度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公司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项目“基于国产Linux系统的综合资源应用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于2005年4月,被评为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公司具有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人员50多人,其中高级人员20多名,硕士生导师3名,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3名,并有一批在读的和已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成绩是和当初“西部之光”的推动分不开的。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蒋通海和他的团队又连续得到了“西部之光”的支持。

由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所属新疆计算机控制工程公司承担的“西部之光”项目“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其目的是系统的对医院业务进行深入地研究,开发一套适合于新疆地区医院基本业务要求的“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01年3月,在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管理系统实施的尾期,新疆计算机控制工程公司、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等4家单位联合出资成立了新疆易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研制和实施。“西部之光”项目也顺其自然的纳入到新公司的技术部,继续研制和开发。2002年初,公司在Hisys5.0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出Hisys6.0系统。“西部之光”一直伴随着Hisys5.0和Hisys6.0系统的整个过程,为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2001年7月Hisys5.0系统获得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这两个版本支持着该公司的所有医院系统用户。从2002年起,5.0和6.0系统已成功的应用于全疆个市、地州级医院用户20余家,县级医院和行业医院用户今36家,是新疆唯一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医疗行业软件开发和经销机构。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吾满江是“西部之光”启动后首批受资助的15名攻读博士学位者之一。2000年,以“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为主攻方向,获得“西部之光”18万元的资助,通过这一“西部之光”项目的实施,以吾满江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确立的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研发和保健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方向得到了认可。就这样,从“西部之光”起步,如今吾满江和他的团队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自治区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由博士、硕士组成的30余人的研究队伍。2003年,已经成长为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新疆理化所副所长、新疆理化所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疆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的吾满江博士由衷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当初'西部之光’的“第一推动”是分不开的,'西部之光’不但把我送上征程,而且在随后的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中,我们项目组又先后有3名科技骨干受到'西部之光’的资助,这对稳定人才,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之光”起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起到了种子资金的作用。

“西部之光”不仅是项目的孵化器,更是人才培养的平台。“西部之光”是许多青年科技人员毕业后第一个主持的项目,在完成“西部之光”项目过程中,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一批通过“西部之光”支持成长起来的青年将才正成为西部的科研栋梁,为大西北的开发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栽下梧桐树,翱翔的金凤才有了立足之点。为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才会培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产生滚雪球的效应。“西部之光”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