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创新的脚步 > 上海分院
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集成创新 跨越发展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7-28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于2002年6月成立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第二阶段试点工作创新支撑体系。三年来,信息中心认真贯彻中科院领导提出的“一流的科技创新,一定要有一流的信息平台支撑”的要求,稳健求实、与时俱进,集成创新、跨越发展,为中科院科技创新提供一流的信息支持,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创造一流的信息环境。

勇于改革,打造全新体系

走在改革前列,勇当知识创新试点工作的排头兵。信息中心在整个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内率先机构整合,改革机制体制,打造全新的信息支撑体系。

整合:一种挑战,一个创举

2002年6月,信息中心将拥有52年历史的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取消法人整建制并入,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创新基地的13个学术期刊、10个学术性学会办公机构、1个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和分散运作的档案与网络工程等信息支撑单元并入。

这是一种挑战。整合6个不同方向的信息单元,集多项专业服务内容与工作背景于一身,基本上没有任何参照系。既要考虑各自的发展,又要考虑整体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既要克服磨合过程中的不适应,又要纳入统一发展规划。一切创新工作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边整合,边提高。

整合更是一个创举。经过3年的建设,文献情报实现了资源与服务重组,期刊实现了联合编辑出版,网络工程实现了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院网络集约化管理,生物信息研究实现了原本单一的数据研究模式向数据研究与数据服务并行模式的转变,挂靠学会实现联合办公,档案馆实现了生命科学研究院内各所(中心)的档案信息统一管理;基本形成了以文献情报和期刊出版为基础,以网络工程为支撑,以档案、生物信息和学会为补充,集信息的建设、服务、管理与交流为一体的信息支撑集成创新体系。

改革:机制体制先行

知识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先行。信息中心大力推进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适应新型信息支撑体系建设。

取消法人整建制并入六大业务板块,实现了跨单位重组建制。

率先打破中央与地方、公共与专业文献情报系统的机制体制差异,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建共管“生命科学图书馆”,成为中科院首个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图书馆。

执行民主、集约、高效的现代管理机制。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各板块负责人联席会议决策制度;取消职能部门,合并为一个综合办公室,只设6名职能人员,面向全中心提供服务;后勤服务也全部实现社会化。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对不适应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新要求的职工妥善安排转岗分流;人才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用人机制进入良性循环。

集成创新,带动整体发展

以集成引领创新,信息中心通过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整合机制,在战略、资源、能力、组织上实现集成,带动整体快速发展。

战略集成:准确定位引领整体发展

将整体发展战略同学科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界最重要的信息基地之一”的总体目标,形成了“为科技研究与开发服务”和“生命科学学科服务为主导,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为发展方向”的基本发展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凝练了建“一流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心、一流的信息资源交换中心、一流的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一流的信息服务培训中心、一流的信息咨询研究中心”的发展战略,通过战略集成,高度统一各板块的资源、服务、人才、管理、文化等建设,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开展。

资源集成:内联外合广聚资源渠道

一方面充分发挥文献、情报、网络、期刊、学会等集结优势,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领域信息资源共知共享、联合交叉、集成服务系统,打造生命科学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和学科门户——“生命科学信息港”。

另一方面,改变了原先自己单一采购建立资源体系的传统做法,通过院内外系统多元化、多层次资源共建共享,海纳百川,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学科内各种高品质资源。目前信息中心馆藏文献印本346万余册,文献数据库34种,镜像与光盘信息资源达3160GB,各类全文电子期刊和图书22600余种,资源数字化程度快速提升,资源品种和数量都为历年最多。

力集成:先进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信息中心通过平台集成与技术集成手段,极大提高了面向学科的专业综合服务能力。

平台集成建设方面,集成了文献服务平台,将各研究所分散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通过地区中心这个大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协调,形成面向整个上海分院地区的联合采购和服务平台;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情报咨询研究部、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机构,建立了情报研究平台,形成情报研究链,强化系统性的学科情报服务与专题数据服务能力,以满足各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创新信息服务需求;将13个编辑部联合起来建立期刊编辑出版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和出版质量,降低了重复建设的成本;为12个单位、5个园区、400多个计算机终端提供24小时快速信息技术服务,形成了直接面向课题组的统一强大的网络服务平台;成立了学会联合办公室,共建共享学会办会资源,面向10个学会提供精干高效的优质服务;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档案馆和覆盖各个研究所的档案服务体系。

技术集成建设方面,通过3年时间建设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平台,将信息服务延伸到研究人员的桌面,中外文科技期刊的使用90%在网上得到实现,中外文科学数据库检索、中外文博硕士论文、中外文专利文献的使用100%在网上得到实现,馆藏图书的网络服务量也达到了20%,通过网络提供全文传递的服务量位居全院第二;作为CSDL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网络成员和上海中心图书馆知识导航咨询专家单位之一,在网上实现用户虚拟参考;期刊编辑实现网上投稿与全文上网;档案服务在中科院系统内首先实现网络化;各挂靠学会也建立了基于网络的会员注册与信息发布系统。同时,结合科研与管理的需求开发计算机系统,先后自主或参与开发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研成果统计系统、课题和论文查询系统、SARS专题管理系统、试剂网上订购系统、研究生查询系统、一卡通系统、CBA数据加工与检索平台、空间生物学统计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科研系统开发项目,信息支撑能力大大提升。

组织集成:交叉互补实现高效运作

组织内部实施跨职能、跨部门的集成,通过知识与能力的互补,充分发挥项目团队作用来实施联合攻关,避免过去“人自为战”、“组自为战”的陋习。例如,在抗SARS工作中,信息中心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各方面优势,搭建了“抗SARS科研信息支撑平台”,用最快的速度创编了《生命科学快报——抗SARS专辑》,用最快速度抢先刊登了一批高质量论文,用最快速度开通了24小时响应的抗SARS数据库网站,集中满足了科学家的需求,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组织外部,通过学科领域的专家委员会、期刊编委会、学会理事会等实现与服务对象的沟通,通过图书馆理事会实现与共建单位的沟通,通过协作网络实现与资源联盟的沟通。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许多创新目标得以实现。

依托学科,形成发展个性

生命科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最主要的学科,是我国和我院的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研究领域,信息中心以生命科学为专业文献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导向,依托学科,学科带动,形成了自身特色。

建一流的学科文献资源体系

信息中心文献资源以学科为导向,重点建设生命科学领域信息量密集的、有代表性的中外信息资源,以生物学、医学、化学、农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级文献为主,兼顾其他学科。整个资源体系呈现出数字化与学科化特色,其结构瞄准了我国生命科学前沿发展对专业科研信息的需求。

提供一流的学科文献情报服务

信息中心积极向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供学科信息服务和资源推介培训,主动帮助他们更有效地使用学科信息资源,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学科文献资源服务保障率达到85%~95%。

依靠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情报服务,先后与中科院生物局、政策局联合主办《生命科学研究快报》和《科技动态监测快报——生命科学专辑》,受到了院士与专家好评;向中科院提供决策咨询报告,自2003年4月有统计数据以来,共被采纳41篇,并得到过国家领导人、中科院领导批示,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刊物的采纳;陆续完成了植物学、空间生命科学、生物制药、抗体技术、基因组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研究态势报告;为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供生命科学专题项目的决策咨询;同时,该中心设立了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查新中心,通过近3年的努力,业务量已近1990年的140倍,并分设了浦东张江、嘉定、昆明3个分中心,2004年完成科技查新1129项、引文检索230项、专利二次开发检索58个,在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上海地区位居第二。

办一流的生命科学学术期刊

信息中心编辑出版13种学术期刊,代表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最高水平。据最新统计,该中心的Cell Research、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和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的SCI影响因子在中国4800多种科技期刊仅入选的71种中,分列第2、8、9位,在生命科学领域雄踞前三甲。该中心的13种学术期刊中,有4种期刊进入SCI,有4种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有3种期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有5种期刊获中国科协基金资助,有5种期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有6种期刊在中科院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榜上有名,有9种期刊被美国CA收录、6种被美国BA收录、7种被美国Medline收录、3种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1种被英国科学文摘收录。Cell Research有关干细胞国际研究热点论文的首发,还迅速引起国际权威刊物Nature、Wall Street Journal和Washington Spot等评论,国内《科学时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新闻周刊》等报刊也纷纷报道,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朱作言副主任的电话鼓励,中科院路甬祥院长为此作了亲笔批示。

开展一流的学科信息研发

信息中心承担多项国家“863”、“973”、中科院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并成功开发出多个生物信息数据库,成为国内同行业核心信息源;自主开发了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是目前国内惟一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曾经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纳入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自建生命科学信息门户等多个学科专题数据库。例如在SARS期间快速建立了供科研人员研究的SARS专题数据库,在2003年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作为典型范例被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援引介绍。

院地合作,集结优势资源

战略联合:与上海图书馆合作渐入佳境

信息中心在2002年7月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建“生命科学图书馆”,集中双方在生命科学方向的优势资源和优势服务,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为标志,共同打造符合前沿科学需求的文献情报服务。2003年至2004年期间,双方合作举办了“院士论坛”、“国际科学家讲坛”、“东方之声——知识与健康系列讲座”等一系列科学文化活动,共同组织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王安忆与裴钢院士进行的一场以“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为主题的对话,在上海市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2004年5月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在浦东张江依托上海药物研究所设立生命科学图书馆浦东分馆,向高科技园区和市民开放,读者十分踊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年11月,增开“社会科学与文化阅览室”,为研究生素质教育提供直接服务。

引领作用:成为上海文献情报协作体系的骨干力量

信息中心发挥中科院创新引领作用,打破门户与地域界限,参与建设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是上海中心图书馆的成员单位,牵头参与上海市科委上海公共研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担任了科技文献服务系统项目专家组组长单位,并担任了上海科学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单位,在上海文献情报协作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放眼国际,拓展发展空间

与世界第一科技期刊出版商Nature出版集团和第四大科技期刊出版商Blackwell出版公司开展合作,被认为是信息中心放眼世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里程碑。2004年11月,该中心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和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3份英文期刊与Blackwell达成合作协议,2005年7月13日,Cell Research成为Nature出版集团在亚洲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加入国际一流办刊阵营,引入先进办刊理念,大大提升了中国顶尖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而在此之前,信息中心始终致力于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2004年3月该中心在英国Hixton与EBI建立了蛋白质组学数据库研究合作关系,为完成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04年10月信息中心与英国CABI(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达成合作开发CBA的意向,将在数据库加工生产、联合出版等方面进行合作。

信息中心还先后组团赴美国NIH、BA、Medline、ISI、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德国UB、TIB等国际著名文献情报与图书出版机构学习调研,邀请北京大学图书馆、Blackwell、CABI、欧盟信息社会总司、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同行来访,海纳百川,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国际化的思维元素。

创新文化,营造事业氛围

信息中心积极倡导与信息支撑体系相适应的、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推进环境改造、推进创新文化内涵的积淀、推进职工队伍建设、推进科学普及与文化辐射、推进科学文化传播,营造良好事业氛围。信息中心于2004年7月历时一年半完成了11227平方米馆舍改建,新馆舍以人为本, 兼具开放性、专业性与功能性,体现了科学文化的辐射效应,为读者和职工营造了一个优雅清静的公共空间。

信息中心致力于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信息支撑体系与读者的关系,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科图文化与读者的互动。致力于建立和凝聚起一支知识化、年轻化的优秀团队,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树立员工爱岗敬业、主动为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优质综合信息服务的价值观;目前该中心115名职工中就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硕士27人,其中有生命科学学科背景的58人;并且鼓励员工进行信息科学的研究与探索,近2年公开发表文章共47篇(不包括会议论文),其中有11篇为SCI论文,并有职工作为数据分析组第一作者在2004年1月Science上发表了抗SARS生物信息研究文章。

在注重自身创新文化建设的同时,信息中心还始终致力于科学文化传播和科学的普及。该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与地方机构共同建立了上海市首个“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共同组建了国内首个“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共同举办面向市民和网络的“知识与健康系列科普讲座”18讲,获得市民广泛欢迎,现场观众5000余人,视频日均点击3000余次;协助科学家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男科学论坛”、“第四届亚洲睡眠大会”等国际学术活动等。

信息似海我如帆,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正从新的坐标扬帆启航,展望未来5~10年,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集成创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界最重要的信息基地之一,不断开拓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