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创新的脚步 > 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创新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10月10日 发布时间:2005-10-12 【字号: 小  中  大   



    黄河之水天上来,蜿蜒曲折,一往无前,奔向大海;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凝重浑厚,历经沧桑巨变,巍然千万年。“一直向前”、“凝重实在”,正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创新发展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果说知识创新工程是中国科学院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那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发展也是全院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映射出的一个亮点。

    2002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批通过,资源环境信息中心进入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经过3年多的发展,该中心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凝练了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定位;作为国家专业信息中心和西北地区中心科技图书馆,即使与国外同类机构相比,发展理念也是先进的,服务是一流的;确立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信息服务从内容到方式、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整体实现着从一个传统图书馆到信息港再到思想库和知识库的转变。

    (2)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使中心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化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空前增强;网络化信息服务环境已经形成,有力地保障了e-Science形势下创新科研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整体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效果日益显著。

    (3)实现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面向社会开放式发展,加强了院地、院校、院企的合作,对外借智借力,对内建设开放式的跨部门学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通过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型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汇聚社会精英、富集社会资源、服务经济社会、抢抓发展机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4)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带动战略”、“人才兴馆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突出信息资源建设、突出信息开发与传播能力,开拓了创新生长点,在决策咨询服务、信息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强化了情报研究工作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情报和战略情报研究体系,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工作成绩突出、影响显著;初步建成了资源环境科学数字图书馆,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业务骨干团队,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年轻化;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育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时刻注意加强对国际图书情报与信息服务发展趋势的关注,以国际一流图书馆为目标,努力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从无到有建立起了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有2个硕士学位点和1个博士学位点,为今后解决高级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保证。

    (6)重视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与策略的研究,不断调整创新布局,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三期创新思路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

    完善信息资源体系 提高信息保障能力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夯实了馆藏文献基础。馆藏印本文献总量达到170多万册(件),基本覆盖了目标服务领域的所有重点学科;同时,还重视收藏了有关寒区、旱区和极区研究的重点文献,使馆藏文献资源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加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积极参与院内外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建立起了适应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数字资源体系。中心可以提供服务的外文网络版数据库42个、国外光盘数据库6个;中文镜像数据库16个、中文网络版数据库10个、学科信息门户4个;自主开发建设并提供服务的网络学科信息导航系统2个、学科/专题信息门户2个、专题信息网站4个、专题文献数据库11个;建立光盘服务系统,加强了光盘资源的开发利用。网上可提供全文直接下载阅览的外文电子期刊3300多种、中文期刊9000多种、学位论文40多万篇、会议论文30多万篇;另外还有大量的专利、标准文献和电子图书。

    建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在全国的第一个镜像站点,实现了变国藏为馆藏、使一馆之藏为社会共享的愿望,通过其网上文献传递系统可以向西部用户半价优惠提供15000多种外文核心期刊和大量的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文学位论文、国内外标准、计量检定规程、国内外科技报告等总计1300多万篇文献的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

    目前,该中心所拥有的科技文献资源基本覆盖了相关创新领域的学科,中文文献保障率基本达到了95%以上,外文文献保障率也达到了85%左右。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

    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中心馆印本文献年流通总量在29万多册次,总流通率约为17%左右。印本文献复印量和电子文献下载量每年都有较大增长,各类专题检索与查新论证课题也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重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带动深化服务,探索性地开发建立了“一站式”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信息定制与推送系统,提升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尤其在向读者提供无差别文献服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服务创新方面,加强了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如青藏铁路建设与西气东输工程)、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等)的全程跟踪与定题服务,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工业园、科技园的信息定制服务,针对重点学科领域建立的虚拟专题阅览室服务,针对科学家和杰出青年团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科研用户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和影响。同时,加强资源与服务推介,举办院内“服务百所行”用户培训与信息服务推介活动29场次,各研究所前后有15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培训和资源推介130多场次,先后培训用户2.2万多人次。

    强化技术应用 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联机联合编目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图书馆各种业务管理的计算机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效能。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起了适应业务发展的网络基础。

    建立了支持分布式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实现了跨平台、跨异构系统的整合检索,可以向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个性化、特色化专题门户服务,并实现了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搜集和对因特网资源有目的的自动采集、分类、标引与组织。

    建成了基于SAN架构的数字图书馆存储局域网,支持了资源环境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支持了存储的动态扩展和共享利用,实现了多种资源系统共享利用统一存储空间并方便管理的目标,也为中心下一步进行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多媒体学习与教育网上系统等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使中心在网络存储系统的总体建设和保障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建成了移动IP接入系统,保证了一切合法用户可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到所需资源和服务。

    建成了网上虚拟专题阅览室,极大地方便了科研用户及时了解馆藏和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建设了“科学文献知识化加工系统”,实现了对科学文献基于知识单元的标引加工,为真正建立知识化的资源体系提供了技术平台的支持。这项工作也是目前科学文献加工方面具有引领意义的一项工作。

    建成了资源环境学科信息门户,实现了对高质量网络资源的知识化组织与开发利用;组织完成了国际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主题图可视化技术在沙尘暴知识导航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了数字资源整合管理与计费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中心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访问提供了又一种技术环境和平台,实现对数字资源的集成管理、访问控制、计费和统计分析。

    总之,通过各种学科信息门户、特色专题信息门户和导航系统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了数字化的资源基础和服务平台,实现并通过一种广泛联合、协作的机制与平台,在整个网络环境中对多种类型、多种来源的资源、工具和系统通过应用层或用户层的灵活集成,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完善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并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与环境,从而保证使信息服务彻底摆脱地域、行政区划、物理资源差别等因素的制约;借助于“系统集成、机制创新、结构重组和角色变换”,最终促成信息服务模式、内容的创新,使信息服务更好地融入市场,从而创造与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信息服务能力结构与形态。这种发展也促进了从以具体资源和具体机构为基础的服务转移到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化服务,扩大专业化、专题化、特色化信息服务,有效地支持了用户的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

    改善基础设施 支持跨越发展

    网络不断升级,网络体系结构持续得到调整优化。借分院地区网络升级改造的机会,对中心网络地址系统进行了归整和优化,并围绕对NETEYE 5200千兆网络防火墙的部署应用和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合理规划和区分内外网应用,严格网络访问控制,基本杜绝了外部攻击导致中心各类网络资源系统性能下降或宕机事件等的发生,使中心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管理性都得到了持续提升和增强。改善了电源系统,为全天候不停机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提供了保障。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了中心硬件设施平台。目前中心有各类服务器18台(套),网络交换机3台(套),工作用计算机100多台。存储局域网容量达15TB。

    研究成果突出 社会效益显著

    学科情报与战略情报研究一直是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的优势和具有重要影响的业务领域,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后,根据全院科研创新对情报工作的要求和自身的创新发展,不断加强了团队建设,及时调整业务结构与部署,使优势更加明显。

    (1)跟踪国际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发展动态,及时提供学科情报信息;编辑印发《资源环境科学快报》(半月刊),同时出版《科学研究动态监测系列快报——资源环境科学专辑》,重点针对世界范围内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跟踪报道,为中国科学院以及其他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中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CNC-IGBP秘书处、CNC-IHDP秘书处等提供的有关地球系统科学、“十一五”优先领域和国际全球变化发展态势研究等系列研究报告,为这些部门和机构进行项目规划和遴选资助领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受到有关部门的来信表扬。

    (2)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开展科学文献的计量分析与评价工作,为相关科研决策与重点布局调整,为全面掌握相关研究所科学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情况提供科学依据,配合开展了学科规划和优势领域遴选的分析研究工作。

    (3)研究国际发展态势,直接参加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面向21世纪的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和资环局“资源环境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调研”,为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供背景参考资料。应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国际学科前沿动态变化与热点问题、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科学家及其经典论著、科学影响力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先后对1993~2003年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多学科和国际发明专利等领域进行了国内外发展态势的分析评价,提供分析报告14篇,并出版了《国际科学发展态势与中国科学的影响力》一书,许多领导、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针对NBIC四大会聚技术发展、氢能源及氢经济发展、日本第八次科学技术预见等问题,提交了《可能对21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融合问题》、《转变传统能源结构,迎接氢经济社会挑战》、《国际氢经济研发竞争态势及我国的对策建议》、《日本第八次技术预见》等报告,均被院办公厅信息处编入《领导参阅资料》,有的还被专报中办国办,并被中办刊物《参阅资料》采用。

    (4)配合全院的创新改革积极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研究,为相关决策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与战略情报研究报告。例如负责组织开展了“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科学院:重点领域分析”研究工作;参与组织了院出版委科学决策工程(SDP)项目,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国际背景资料与相关对策建议。其中《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科学院对策研究》、《氢经济及其相关前沿领域与技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对地观测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前沿技术及我院研究对策》等研究报告,均获得院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5)面向国家安全开展决策咨询,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在SARS和禽流感传播期间,及时组织人力面向甘肃省、青海省等开展了针对SARS和禽流感防治的专题信息咨询与服务,此项工作得到了甘肃省政府领导、省政府办公厅和卫生厅的来信表扬。而针对国内连续发生重大化学污染与人身伤害事件的情况,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化学污染与人类健康问题”的情报调研,并及时上报了《关于构建我国化学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议》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

    (6)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在院“西部之光”项目以及院地合作基金项目支持下,相继开展了区域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特色矿产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了《21世纪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白银市经济转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金昌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金昌市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国内外钨产业发展现状及张掖地区钨矿资源开发问题研究》、《中科院河西地区农业科研成果综合分析与农业研究目标导向问题建议报告》等,这些研究报告对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发展,尤其是对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地方优势产业遴选与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参与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承担政府官员培训任务。

    针对如何正确地评价政府绩效,促进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开展了专题咨询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受甘肃省办公厅邀请为甘肃省政府绩效评价系列讲座活动作了题为《搞好政府绩效评价,推进政府改革创新》的首场专题报告,省各厅局、相关金融单位和企业的领导500多人与会。应白银市政府、张掖市政府邀请,中心研究人员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先后为两市政府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分别作了题为《白银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张掖大发展》的专题报告,宣传了科学发展观,并就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科学建议,受到市领导和与会同志的高度评价。

    加强院地合作 促进经济发展

    2002年12月,启动共建的甘肃省科技图书馆,很好地发挥了“两个示范”(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示范,信息化建设示范)、“两个服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职能;与周边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密切合作,为相关科研、教学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作为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平台(GSTL)建设,在促进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科技兴省”、“科技兴市”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5年6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到该中心视察工作时,在听取了中心的工作汇报后,充分肯定了中心近几年的发展和对院知识创新工程、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所做出的贡献。路甬祥指出:“与几年前相比,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的变化很大,观念、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作为中科院的一个地区图书馆,已经明确了她的责任,就是相对主要搞资源与环境,当然也要照顾到为物理和材料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服务。你们开辟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功能,不光是为科研、大学服务,也为企业、政府决策服务,这些方面做得都是很好的,顺应了科技文献情报工作发展的大趋势。地处西部兰州的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观念是先进的,工作上是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的。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我对你们的工作感到很满意。……”

    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领导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以及黑龙江省、湖南省、甘肃省、陕西省和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同行专家在参观视察该中心时,也都对中心创新工作的进展和中心的巨大发展变化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总之,在院领导和院相关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在中心领导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经过中心职工的共同努力,按照原定的创新试点工作任务书的规定与要求,中心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圆满地完成了创新试点任务,实现了创新发展目标,解决了制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为知识创新三期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6~2005年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

    ●河西商品粮基地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有关科技问题情报与文献调研(1983.3~1985.9)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系统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参加单位)。

    ●甘肃省2000年高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获1988年甘肃省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主要参加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家名录与数据库(1986.12~1989.8)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地学基础情报调研(1980.5~1990.10)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世界地学工具书指南》获1991年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

    ●黄金科技情报调研(1987.11~1990.12)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加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发展战略研究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奖二等奖(主要参加单位)。

    ●遥感技术开发专题情报研究(1986.7~1991.12)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研究及标准的制定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奖一等奖(参加单位)。

    ●甘肃省文献资源普查获1992年国家情报成果奖三等奖(主要参加单位)。

    ●天然气地球科学文献分布与核心期刊调查分析获1993年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天然气地球科学科技情报及分析研究(1990~1993)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地球科学家队伍现状研究与中国地学家数据库(1990.1~19926)获199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1995年甘肃省科技情报成果奖一等奖,兰州分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地球科学发展规律、特征与对策研究(1992.9~1995.10)获1996年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1996年国家五部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学基础研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获199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综合重大奖(参加单位)。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文献信息自动化与网络化建设》获1998年甘肃省第二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科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一期工程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参加单位)。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获200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球科学进展》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获2003年甘肃省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获2003年甘肃省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获2003年甘肃省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学生态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二单位)获200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获2005年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虚拟水、虚拟水贸易与水资源安全新战略》获2005年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三作者)获2005年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历史沿革

    ·1955年10月成立,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兰州分馆

    ·1957年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图书馆

    ·1959年2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图书馆

    ·1963年1月,又恢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图书馆

    ·1970年9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图书馆

    ·1973年10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

    ·1987年8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1997年11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同时保留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的名称

    ·2002年甘肃省科技图书馆挂牌

    ·2003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兰州镜像站

    战略定位与未来发展目标

    国家专业信息中心+西北地区中心科技图书馆+地区数据网络中心










重点目标


    建设一流的资源环境科学集成信息平台

    建成一流的资源环境科学数字图书馆

    包括:

    ·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

    ·高效的文献信息集成服务体系

    ·重要的科学数据导航与交换服务能力

    ·高素质的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队伍

    主要任务

    一是,针对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尤其是地球科学、资源与海洋、生态与环境、现代农业、能源科学技术等创新基地建设,提供相关文献数据信息保障和咨询服务;

    二是,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公共健康等领域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求,向院领导、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持续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报告和相关信息分析资料,为科研决策和重大工程开展咨询服务;

    三是,在重点服务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同时,充分发挥知识传播、社会教育、科学普及、信息中介和咨询服务的社会功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跨越发展总体思路与措施

    ·明确“一大方向”:

    ——建设学习型信息中心,推动创新文化,发展和谐单位

    ·狠抓“四个突出”:

    ——突出信息资源建设

    ——突出网络信息传播能力建设

    ——突出情报信息开发利用和分析研究

    ——突出体制与机制创新

    ·实施“三大战略”:

    ——人才兴馆战略

    ——技术带动战略

    ——国际化发展战略

    开放性跨部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兰州查新咨询中心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战略研究中心

    ·科学信息分析与评价研究中心

    ·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西部大开发信息咨询中心

    ·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地球科学数据导航与交换服务中心

    ·WDC山地高原生态学数据中心

    ·数字图书馆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

    ·情报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

2005年6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右)在孙成权主任陪同下视察中心工作。


1993年5月17日,周光召院长(右四)视察中心。


1996年11月29日,白春礼副院长(中)视察中心。




领导关怀


国际交流


学术成果


馆藏文章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