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地学部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学部工作局【字号:

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地学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近百位地学部院士出席,11位报告人进行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地学部常委会副主任郭正堂和张培震院士主持。

徐星院士做了题为《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介绍了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研究的四个发展时期,其中以保存羽毛的恐龙化石发现为标志的开放时期是中国恐龙研究最为快速的发展时期。报告提出,未来的中国恐龙古生物学将在古今结合等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方法和技术驱动方向继续发展。

张水昌院士做了题为《地球“中年期”的平静与动荡》的报告。研究发现,元古代中期的地球表层环境出现明显波动,气候变化像显生宙一样受控于地球轨道力和深部活动,控制了有机碳堆积和氧含量升高。提出未来应以中元古代地球系统为中心,开展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将高精度年代学和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分析与大数据和数值模拟相结合,重建这一特殊时期的地球演化历史。

何宏平院士做了题为《早期地球初始活性氧的矿物起源》的报告,研究发现硅酸盐矿物的破裂表面与水反应可产生H2O2、O2等活性氧,并形成局部氧化环境,触发蓝细菌产氧光合作用的进化。报告提出了“石头能产氧”的观点,并认为随着地壳从铁镁质向长英质演化,机械风化等过程为早期地球提供了大量活性氧,驱动了氧元素的跨圈层循环,促进了地球宜居性和早期生命演化。

张荣桥院士做了题为《我国行星探测发展及有关思考》的报告,介绍了我国行星探测总体规划和目前的研制与实施进展,通过总结天问一号任务实践经历和成功经验,提出行星探测必须坚持科学和技术融合发展,以及融合发展的四个切入点:科学目标、探测载荷、工程中的科学问题、科学中的工程问题。

曹晋滨院士做了题为《地球磁层空间能量释放、输运和效应》的报告。太阳风能量进入地球空间会触发磁层亚暴,对卫星、通讯和导航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中国双星和欧空局Cluster卫星数据等研究,在磁层能量释放方面,发现触发磁场重联的哨声电磁波动,奠定了无碰撞等离子体磁场重联波动触发的观测基础;在磁层能量耗散方面,确认了亚暴与高速流的对应关系,发现了亚暴触发因素;在磁层能量输运方面,提出国际领先的磁层能量输运动力学计算方法,发现亚暴能量来源。

倪四道院士做了题为《地球深内部边界层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的报告。地球是高度动态的行星,经过长期的演化,其内部在径向和横向上都存在不均一性。报告指出地球的不均一性既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与演化的产物,也是推动地球演化的动力,通过对综合圈层之间的界面形态结构以及圈层内部的横向不均一性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完整的地球内部物理化学性质及状态信息,从而为探索地球系统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基础观测约束。报告提出,地球深内部边界层多尺度结构特征及动力过程是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基础,是地球科学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交叉方向。

翦知湣院士做了题为《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的水循环》的报告,通过对低纬海区的上层海洋热含量-水汽循环进行古海洋记录重建和数值模拟,揭示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温跃层海温具有与表层海温不同的岁差和半岁差周期,发现暖池的上层海洋热含量可以调控太平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水汽传输,从能量学角度阐释了低纬海洋过程在气候演变中的驱动作用。

方小敏院士做了题为《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和气候环境效应》的报告,揭示青藏高原与地球南、北极如何通过三极联动对大气环流、洋流及碳循环等产生影响,驱动区域和全球气候、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变化,对理解当今气候变化机制、改进和约束数值模拟进行预测、保护青藏高原绿色屏障功能、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正堂院士做了题为《圈层动力过程整合与未来地球科学》的报告,指出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是地球科学一个正在兴起的新的“主旋律”,需要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学的变革,来理解从地质到人类尺度上联系地球各个系统变化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地质学过程与机制。报告以“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的阶段性成果为例,讨论了圈层动力过程整合在未来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将地球系统碳循环作为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新的切入点。

王敏研究员做了题为《鸟类的深时演化》的报告,介绍了近期围绕鸟类起源取得的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鸟类头骨的演化、中生代鸟类形态多样性的深时演化,和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形态多样性和演化速率的变化。

晏宏研究员做了题为《超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报告,研究发现海洋砗磲和陆地蜗牛的碳酸盐壳体,有潜力提供天-小时分辨率的代用指标记录,从而可以突破传统古气候研究分辨率上限,实现对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寒潮等的示踪。研究还发现其有潜力开拓古天气研究新方向,从而开展过去典型冷暖期极端天气事件重建,延长现代观测资料,为预测和应对未来全球变暖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提供支撑。

与会院士围绕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及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地球科学未来发展的若干重要交叉方向。本次学术报告会促进了院士间的学术交流,并为进一步的科研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梁春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