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令钱学森“久久不能平静”的问题如何破解

发布时间:2024-03-12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思辉 倪思洁【字号:

2023年10月31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逝世14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国科学报》刊发报道《令钱学森“久久不能平静”的问题还在吗》,回溯了“钱学森之问”的本质,探讨其对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再次就相关问题采访多位科教领域的代表委员,进行深入讨论。

原始创新不确定性太大

《令钱学森“久久不能平静”的问题还在吗》一文中提到了钱学森先生在1995年1月2日写给6位科学家的信:“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创新吗?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我们这个小集体,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信中提到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问题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科教界仍有许多弊病亟待反思和改进,破解这一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2017年两会期间,我强调过‘做基础研究,创新更需从0到1’。但是,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确定性太大,研究所需经费和完成所需时间都存在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做。特别是当前研究人员的部分收入来源于项目经费,做‘从0到1’的研究可能做着做着就没钱了,还怎么敢继续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认为,科研人员之所以“迷信洋人、胆子太小”,是因为要做出重大成果就要冒更大风险,而做简单的课题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即可。

“这种情况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经费需求少的科研人员来说,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大科学装置的研究来说,影响非常大。”1996年回国的张新民,前期从事宇宙学理论和唯象研究,自2014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在西藏阿里建设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项目。多年科研经历让他对原始创新的困难感受颇深。他为此呼吁,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应给予科学家更稳定的支持,让他们敢于去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认为,目前我国缺乏更多战略科学家、顶尖科学家的原因是“缺乏平心静气的科研环境”。“静下心来的一个前提是能看准一个目标,并拥有长期稳定的支持。”王赤表示,培养顶尖科学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而目前我国相关体制机制仍然缺乏相关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王赤非常赞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政策,“培养顶尖科学家,绝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事情”。

他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是教育体制要改革。目前,社会普遍落入应试化教育的窠臼,要求学生给出标准化答案。王赤提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学术生态。这不仅需要在政策上有长期稳定的支持,也需要在科学共同体学术交流中有鼓励质疑的文化。王赤希望,未来的科研学术生态是可以容忍失败、敢于质疑的。

培育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培育原创力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旭东提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育人的原创力。

他认为,中西方科技人才在智力、知识水平上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在非智力、非知识因素上可能存在差异。他认为其症结在于中国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培养还存在不足。

“原创力离不开价值观和人格培养。只要勇于开拓新领域,勇于突破知识边界,在重要问题上坚持不懈,加之长期稳定的支持,中国培养的科技人才必然会产出大批独特、创新的成果,对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徐旭东对此持乐观态度。

“我希望能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非常重视研究生的需求。13年来,严建兵团队已有2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成长为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或创业先锋。

谈起如何探索人才自主培养路径,他认为应该通过实施具体科研项目,让学生“挑大梁”,让他们在科研项目中拥有更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进而锻造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技企业急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创新。对科技企业来说,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说。

黄立表示,钱学森先生当年的疾呼,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注重原始创新、注重科技自立自强。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作为、参与挑担。民营科技企业敢于挑担的关键就是要有拔尖的创新人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黄立提交了《关于加速推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的建议》等3份建议。他认为,加快抢占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新高地、新赛道,需要培养更多顶尖的脑科学领域领军人才。

黄立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助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民营科技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自主创新、敢于争先的高质量领军人才团队。他希望高校、科研院所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有扎实基础学科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又有创新创业活力、敢想敢干敢拼精神的拔尖人才,助力企业集智攻关,与世界先进企业一决高下。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03-12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梁春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