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发完“榜”挂了“帅”,下一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3-10

来源:中国科学报 韩扬眉【字号:

  今年以来,国家与地方密集张贴“英雄榜”。比如,科技部在“十四五”首批重点研发计划中已部署实施87项“榜单”任务;辽宁省发布首批50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山西省发布的2021年“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成功揭榜……
  “揭榜挂帅”机制正在成为激活创新、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如何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这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榜单”写啥最重要,不要“自问自答”
  去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特设“揭榜挂帅”榜单任务。
  作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揭榜挂帅”中榜单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好“榜”?
  “有比较确切的问题,聚焦重大需求、有难度、有创新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告诉《中国科学报》,“比如应用基础研究,就是要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田刚说,“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地与科技挂钩,对我国应用技术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
  “‘揭榜挂帅’的科学研究应该有明确的导向性。”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个“榜”中既包括基础研究问题,也包括从重大需求中提炼的科学技术问题。因此,提出榜单的主体一方面是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型企业。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间相互补充,效果会更好。”孙东明说。科技创新型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提出科学技术难题,科研机构、大学等根据自身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来承接;同时,科研机构、大学等产生了新兴前瞻性技术、原创性成果但处在实验室小试、中试阶段的,也可以通过“发榜”由研发需求旺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承接,进一步孵化放大,实现产业化落地。
  “问题是最重要的,发榜方和揭榜方可以是合作伙伴,但也要避免‘自问自答’。”孙东明强调说。在他看来,“揭榜挂帅”的初衷在于,通过发榜扩大“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问题所在,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最终解决难题。
  “让信息真正畅通非常重要,要像‘竞拍’一样。”孙东明表示,理想情况是,“榜单”常“贴”在那里,吸引很多人“围观”,而不是今天刚发布,明天就急着“揭榜”。
  谁能当“帅才”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看来,“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新措施让科研人员备受鼓舞,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田刚表示,这一机制的最大特点在于激励科学家专注解决问题,不仅要把在“前线”的真正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给真正做事的人做事的平台,让“幕后英雄”有机会展现能力。
  在田刚看来,“专注”是“帅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他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任务中,要有足够的深度思考和理解,集中精力,专注所要研究的问题。”田刚说,“‘揭榜挂帅’可以更多地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对于有资历的专家来说,他们有经验,有一定优势;对于年轻学者而言,他们创新力强,敢于突破。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持之以恒。”
  黄维也表示,资深科学家应发挥“领头雁”的作用,青年科研人员则应在前辈的支持和鼓励下,勇担重任,揭榜挂帅。“长期在科研领域探索的工作者要在自我奋斗的同时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长带新、共担使命。要体现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断鼓励青年人才积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揭榜挂帅”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国家战略迫切需求,这意味着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与创立一个学派、发展一种新理论等基础研究相比,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应用研究也有其难度,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需要时间、也需要坐‘冷板凳’。”田刚表示,只要科研人员安安心心地专注研究,就应该给他们一些时间,允许他们犯错。
  如何评价揭榜行为成败
  孙东明表示,“帅”体现了责任主体,很大程度上“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一方面要对“帅才”充分认可,给他们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要建立科研诚信体系,有监管、有考核,即使问题最终没有解决,也能对其所提出的研究策略进行客观评价,尊重客观事实就是讲科学,要允许失败。
  以解决问题的成效为衡量标准,不能重申请轻考核,这是受访专家的共识。
  田刚表示,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初期,什么是成功的、如何评判等很重要。“这是一种导向,对后续项目的实施和年轻人成长有较大影响。”
  在田刚看来,评判要依据项目的“成效”,比如,问题解决的程度、是否有实质性进展等。
  若“出师未捷”怎么办?
  华为公司全球技术合作副总裁艾超认为,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组织,必须追求效益。同一个技术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如果“揭榜挂帅”的最终研究成果比不上企业内部考虑了性能和成本因素的工程方案,或者科研人员的成果还暂时无法得到很好应用,企业落地成果的意义可能就会打折扣。
  孙东明认为,对于风险较大的前沿性、“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揭榜挂帅”,政府部门可以参与其中作为保障,扶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这样“揭榜挂帅”的优势更能充分发挥。
  黄维则表示,原有的评价制度不再完全适用于当代经济与科技进步,尽管如此,完全否定论文、学历和奖项等事项的含金量也是不合理的。“任何革新都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验证。”他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2-03-10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江澄)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