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邢定钰:钱要用在刀刃上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03-08 【字号: 小  中  大   

作科研总感觉一方面钱不够花,而另一方面又需要把它花掉,这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在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规定上,只有不超过15%的部分能用于人员费,其他部分则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科研业务的开支。其他委员也提到,每年的科研经费几乎到12月份才能到账,这些经费可以用来购买设备。然而有些设备很长时间连包装都没有打开过,这是在科研界中存在的现实。

2008年以前,我国总的科研经费在世界上排第六,2008年之后,我国的科研经费总额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四的位置。但是,人均科研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这显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我想说的是,现在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很大,但是怎么把钱用到刀刃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一个科研项目的计划是5年,但每年一次的总结会,每两年一次的中期总结会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况且基础学科是不是很快就能出成果呢?既然如此,为何不能把过多花在总结会上的钱用于人身上呢?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前瞻部署了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量子调控。南京大学的量子调控实验室是科技部的研究基地。但在人才方面,我们最优秀的、排名在前50的学生基本都出国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研究人员待遇低。如果我们的科研经费能划出一部分到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上,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而不是人才投入,但我们很多仪器设备的水平都可以和国际接轨了,为什么研究水平就是上不去?这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人是最核心的要素。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如果真正做到扩大这部分经费的比例,对于吸引人才将会很有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