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戴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推动城市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6-11-13 【字号: 小  中  大   

    2005年6月,中国市长协会邀请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办《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的编写工作。这一提议得到中心和中心主席蒋正华院士的同意和支持。中心与市长协会多次协商确定了《报告》的有关编写事项,决定《报告》的编写工作由发展战略学部和城市科学学部负责,地球信息科学学部、可持续发展学部配合,同时邀请国内相关单位协作,建立了由汪光焘、马俊如、戴逢三位院士为负责人的总体组,开展筹备工作。

    2006年1月,总体组召开编写工作计划会议,制定下述工作原则并开展具体工作:明确《报告》书定位:为城市发展服务,为市长科学决策服务,是市长的良师益友;确定《报告》书主题:健康城镇化。在此基础上,讨论通过了《报告》的主要内容,确定了《报告》由论坛、综论、观察、专题、案例和附录等六大内容板块组成。其中论坛篇由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位政府高层领导亲自撰稿,文章高屋建瓴,内容涉及城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引导性;综论篇反映2005年度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承前启后,既回顾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发展模式,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观察篇编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技术援助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形象工程、公共安全和公共政策等突出问题,旨在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警示性和探索性;专题篇针对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许多共性或个性化问题,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学术性;案例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十多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特点进行了总结,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启示性;附录篇提供了大量公众比较关心的重要信息,如2005年中国城市规划大事记,2005年中国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等,有很强的资料性。

    《报告》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陶斯亮指出:“国际欧亚科学院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了众多专家、学者、编撰人员,不辞辛劳,奉献有加,以扎实的科学态度、求真严谨的学风,完成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的出版工作,给我国城市工作献上一份厚礼。”

    “《报告》不仅有助于市长们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全局,对决策自己所在城市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个参照系,扩展了科学思考的视角,也为广大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中外学者、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提供了一本适时的城市百科全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蒋正华评价说:“《报告》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助于社会各界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认为:“相信本书的编辑与出版,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都多家新闻媒体也对报告的出版发行进行了及时报道,《科学时报》报道认为:“《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第三方立场、客观地陈述问题。在它的观察篇中,从资源瓶颈问题、形象工程问题、公共安全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等方面剖析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张用发展的眼光、从更高的社会视角谈问题、提建议,是对目前社会上一些喜欢讲成就、谈政绩的风气和单纯追求GDP的一种理性反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坚持多视角才能够研究分析得比较透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在主持这项工作中,聘请了20多家在城市发展方面实践经验丰富、有长期知识积累的高水平单位和100多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工作。这部报告集中反映了专家们的群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主办单位对这部报告十分满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