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比巨人高,你要敢于把巨人踩在脚下。”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唐本忠院士对与会学子给出如是建议。
10月17日下午,唐本忠教授应邀来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57场报告会上,为同学们作题为《科学创新三部曲》的报告。
开场,唐本忠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做研究?做什么样的研究?怎样做研究?这是值得每一位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深思的三个问题。在本场报告中,唐本忠教授围绕科学创新这一主题,细致地谈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给出了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这对在场的国科大青年学子有直接且深刻的指导意义。
唐本忠认为,促使一个人成为科学家的因素无疑是多样的,而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是浓厚的好奇心、强烈的责任心、取得成功的荣誉感和做出发现的成就感。
他谈及哲学家关于人生、需求和快乐的论述: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生命,人的快乐来源于需求的满足;人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人总是在需求什么,这是贯穿人一生的特征。唐本忠告诉学生,科学研究给人愉悦感、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他认为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迈克尔·贝里道出了他的感受:“科学发现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我们搞明白一些东西之后的满足感。在科学的世界里,当你有一些新发现的时候,你会好几天兴奋得像飘在云端一样。这是很多科学家的快乐之所在。”
唐本忠谈到,现在每天有几万篇科技论文被发表,而70%左右的论文引用率为零,因此,“做什么样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开发能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发现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新现象”。唐本忠谈到被称为“光纤之父”的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举了光纤改变人们生活的例子。他说:“诺贝尔奖的宗旨是什么?要么改变人们的思想,要么改变整个世界。”在新现象的发现方面,他认为做导师要有赵本山的本事——能跟学生们“侃”。因为当战斗在第一线的学生忽视掉一些新现象时,导师在和学生“侃”的过程中容易把它们发掘出来。
“颠覆‘众所周知’的传统观念,挑战教科书传授的常识或教条”。唐本忠提到,国外教授曾与自己讨论中国学生的特点,正面的是“基础扎实”,反面的是“崇拜、迷信权威”。“这是科学研究要命的一害,”唐本忠说道,“要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比巨人高,你要敢于把巨人踩在脚下。”
“开拓并引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唐本忠说,纵观一部科学发展史,“旧观念的推翻”和“新概念的建立”周而复始地推动着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如黑格、马克迪尔米德和白川英树关于导电聚合物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关于“聚合物是绝缘体”的传统观念。他以幻灯片上“概念!概念!概念!”的标题,着重强调了提出新概念的重要性,“概念把以前没意义的东西变成宝了” 。唐本忠建议国科大学子:“做研究时要提出有特色的新概念,力争开拓并引领全新的研究领域。”
唐本忠教授提出“创新研究三部曲”,分为“发现新现象、发掘新问题 ”、“提出新概念、建立新模型 ”、“开发新应用、开拓新领域”。通过聚集诱导发光(AIE)的研究,他在解释聚集态荧光淬灭(ACQ)的原理后,鼓励大家科学研究要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盒子外思考,善于发现新现象、发掘新问题。通过讲解分子内旋转受限(RIR)新模型的建构,他建议同学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研究中提出新概念、建立新模型。他还介绍了高科技、新先进材料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在科学研究中要善于开发新应用、开拓新领域。“如果你一辈子都是读别人写的书,你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失败的,你最好能够撰写新的篇章。”唐本忠鼓励现场学生说。
主讲人介绍:
唐本忠,湖北潜江人,高分子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曾获2007年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唐本忠在报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