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刘广润院士谈:三峡库区蓄水135米高程是否引起地质灾害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13 【字号: 小  中  大   

6月10日,三峡水利工程提前达到135米高程,一个蔚为壮观的峡间平湖展现在世人面前。据了解,此次三峡蓄水将在宜昌三斗坪至丰都近400公里的水面上,形成一个举世无双的峡谷型水库,最高水位比现在深60多米。其中,瞿塘峡水位将升高9米,巫峡水位将升高16米,西陵峡水位将升高46米。

如此大的变化,能否产生地质灾害的问题自然在一般人心中挥之不去。

针对这种担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家组组长刘广润自信地说:“由于所有已发现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都已得到治理或监测,三峡库区在135米高程蓄水后不会出现影响大坝安全、影响长江航道畅通,或造成群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从1957年从事三峡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开始,刘广润走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他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说,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且处于暴雨频繁的亚热带气候区,三峡库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现象时有发生,古滑坡分布广泛。这些古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多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大坝施工及移民工程的扰动下很多将会复活,一些新滑坡也会出现。从1982年至今,库区已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0起。

刘广润说,尽管三峡工程蓄水至135米后,水位将比目前提高55米左右,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几率有可能变大,但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以及众多科研单位已经分别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大量工程地质勘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航空遥感等新技术被用于地质调查,使库区建立起了GPS监测基准网和变形监测网,可以基本掌握库区地质灾害点的分布情况。

目前整个三峡库区共有滑坡、崩塌2490处,其中涉及135米水位需要加以治理的有581处。依据滑坡、崩塌的危险性、防治难度及危害对象的可迁移程度,这些地质灾害的防治被分为工程防治、搬迁避让和监测预警三类。目前已经进行工程防治的有198处,搬迁避让232处,剩余的151处则处于严密的监测预警体系内,如果发生灾害,按照目前的工程技术水平,完全有能力随时治理。另外,对于因蓄水可能造成的塌岸灾害,目前已经对81公里的库岸进行了坡岸再造。

刘广润说,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科技人员此前已经采取了三种措施:第一,进行了抗滑工程的治理;第二,对已经有危险的居民进行了全面搬迁;第三,加强了监测预警,采取专业监测并由国家统一指挥管理,并建立了畅通的信息网络。目前,库区已经建立起严密的应急预警系统,以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受地质条件限制,库区小规模的地质灾害还将时有发生。”刘广润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完成,须待水库蓄水达到正常高水位和所有移民工程建设竣工前后,对相应的地质灾害再做进一步防治,并经若干年的防治效果观测后(约至2010年后)才能作出最终结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