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期刊纵览
自然子刊综览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笑 发布时间:2013-11-14 【字号: 小  中  大   

  《自然—免疫学》
  疫苗接种新方法或可预防多种流感病毒
  《自然—免疫学》介绍了一种可预防多种流感病毒的疫苗接种方法。流感病毒具有快速变异的特点,这使得病毒新变种能够不被已有疫苗产生的抗体识别出来。因而,当流感季节来临时,针对流感病毒的疫苗接种必不可少——虽然疫苗可能对新的病毒株没有作用而导致免疫预防出现潜在缺口。
  Maureen McGargill等人发现,在一种以宿主酶mTOR为目标的药物Rapamycin存在的情况下,对H3N2已产生免疫的小鼠能够在面对H1N1、H5N1和最新的N7N9流感病毒时也产生保护性免疫。Rapamycin能够抑制针对H3N2病毒的高亲和性抗体的产生,并引发免疫记忆和针对保守型病毒序列的抗体反应。因此,利用Rapamycin抑制疫苗接种时的免疫反应——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反而能够增强对更多种类流感病毒的预防。
  《自然—光子学》
  一种新研发植入体或可用于监测治疗
  据《自然—光子学》上的一项研究称,科学家研制出一种透明聚合物植入体,能够为小鼠提供特定的局部体内治疗。该植入体只有火柴棒大小,其所含有的合成细胞经过基因修改可通过光激活。
  通过首次演示这种光控植入体的医学应用,Seok Yun等人调节了糖尿病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他们将蓝光通过光纤照射植入体,从而引发植入体细胞合成一种能够刺激胰岛素生产的蛋白。
  在另一项演示中,研究小组研制出另一种植入体,该植入体的细胞在觉察到特定毒素比如重金属的存在时会发出绿光。通过测量植入体发出的光强度,这种植入体未来或可作为用于实时监测病人体内毒素浓度的传感器,因为该植入体同时具有高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的优点。
  《自然—神经科学》
  研究揭示大脑mPFC行为控制机制
  当大鼠和人因为犯错吸取教训而发生行为变化时,两者使用的神经机制具有共同性,这是《自然—神经科学》上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
  适应性行为控制允许动物根据优先结果作出选择调整。在人和动物体内,大脑前部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损伤会阻碍大脑在一系列错误监测任务中的改进表现,比如针对短跑比赛中抢跑的调整。但是,mPFC施加这种行为控制的精确机制一直不清楚。
  Mark Laubach等人设计了一项估时任务,该任务需要实验对象针对任务提示做出适应性行为反应,他们发现,为了调整适应在任务中发生的错误选择,大鼠和人使用的是一套共同的神经网络机制。
  研究人员注意到,当大鼠和人在任务中犯错时,mPFC中的低频振荡型神经活动发生调节。这种活动与人和大鼠大脑中的运动区活动相互耦合,而从药理学上限制大鼠的mPFC活跃度会阻碍其行为表现以及运动皮层的振荡耦合。
  这一系列结果显示,mPFC能与大脑其他区域活动同步,以调节啮齿目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行为控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