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我发现新型人冠状病毒感染机制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吴长锋 发布时间:2013-07-24 【字号: 小  中  大   

记者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胡亚伟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教授高福指导下,对在中东发现的高致病性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进行研究,发现人CD26分子(又称作二肽基肽酶4)是MERS-CoV在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揭示了该病毒对人感染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2012年7月在中东新发现的新型人冠状病毒MERS-CoV,可以引起人体严重的肺部疾病,很可能成为继SARS-CoV之后的第二大高致病性冠状病毒。胡亚伟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人CD26分子是MERS-CoV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病毒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与CD26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介导病毒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附并诱发膜融合,由此起始病毒的初始感染。但MERS-CoV如何识别细胞受体的分子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该项研究显示,如果使用特定抗体影响细胞表面的这种蛋白质,新型冠状病毒在失去“登陆点”后,就无法再感染这些细胞;相反,如果改造一些本来不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使其表面出现这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就会开始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但也揭示这种病毒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因为二肽基肽酶4不仅存在于人体细胞中,还存在于蝙蝠等许多动物体内,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利用这种蛋白质在多个物种之间持续传播。目前有观点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源头就是蝙蝠。鉴于很多抗体都是通过靶向RBD破坏病毒受体结合来中和病毒活性,该项新研究为未来开发新型MERS-CoV中和抗体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数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