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王志新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侯建国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马大龙委员(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韩忠朝委员(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十一五”期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3%提高到1.8%,有了很大的增长。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坦言,“十一五”期间有三个指标没有完成,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是其中之一。规划目标是2%,2010年实际达到1.8%。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仍提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增加科研经费、加快自主创新引起代表委员广泛关注。
研发经费急需增加
【现象】我国的科研经费支出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只有少部分用于企业。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2009年全国研发总经费为5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长23.0%。
研发经费增长体现在一系列科技成果上:“嫦娥姐妹”一步步实现着中国人的登月梦想,新药研发让中国人享受着民生保障……
另一方面,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确实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委员透露,2007年全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是2.2%,其中美国为2.67%,日本为3.44%。
在目前阶段,2.2%的GDP投入能否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如何达标?
“除了够不够用,更关键是要用好。”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志新这样回答。
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
【现象】尽管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中国自主的核心技术仍然缺乏。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显示,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领域投入不多。
王志新认为,应该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按照经验,基础研究应占整个科研投入的15%左右。”基础研究受科学家的兴趣驱动,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切创新的源头”,更在于它能汇聚一批真正的科学家,既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也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不同于美国将70%—80%的科研投入花在人身上,我们的钱大都投到物上去了。王志新说:“我们在科研仪器上的投入很大方,远远超过对人的培养投入。但是,科研投入不等于实验经费,或者仪器投入。”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代表指出,要减少竞争性的科研项目的比例。“最关键的是要节约科学家的时间,让他们更多地把时间花在科研和提高学术水平上,而非申请项目上。适当增加保障性和经常性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为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的科学家,提供和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委员特别强调地区的均衡。在他看来,科研经费不能集中在“国字头”的大型科研机构,应该照顾各个省市,特别是贫困地区。
没有成果转化研究就会贬值
【现象】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每年我们诞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足10%。
国内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直与国外存在差距。北大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马大龙委员从两个角度分析说,科学家对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科学家不愿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成果转化的工作;企业有动力但缺乏技术基础,往往很难有能力、有实力去承担转化工作。
我国的科学奖励名目较多,也很复杂。侯建国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类型和数量。“基础成果奖,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让同行来评价;应用成果奖,要以市场价值和用户评价为主要标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是这样,比如一些基础研究项目需要多少资金,要由同行来评价。
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也建议:应该针对不同研究类型的项目设置不同的绩效目标,特别是注意区分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对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应加强对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评价,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真正考核科技项目的成果是否转化为生产力,符合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