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
艾滋病病毒感染易引发外周血管疾病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段文利 张正尤 发布时间:2010-02-26 【字号: 小  中  大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教授李太生与心内科曾勇等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较健康人群更易发生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这意味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更容易发生如高血压、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威胁病人存活的血管疾病。但使用特定的鸡尾酒疗法方案可以改善、预防或延缓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2010年2月最新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艾滋病杂志》上。

既往研究已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但是否增加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尚不明确。为了找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课题组负责人李太生与曾勇等选取41例未经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1例接受了鸡尾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以及43位健康对照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经典心血管危险因素、艾滋病病毒感染指标以及用于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脉搏波速度(PWV)及踝臂指数(ABI)等指标的检测。

PWV指数是目前较公认的测定动脉弹性功能的方法之一;ABI指数是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臂动脉收缩压之比,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WV指数越高表明血管的弹性越差,ABI指数越低表明患病风险越大。

研究数据表明:未经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PWV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值,而ABI指数低于对照组,提示艾滋病病毒感染可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

数据还表明: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PWV指数比未经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明显下降,而ABI指数有所回升,提示特定的鸡尾酒疗法方案有望改善、预防或延缓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是降低ABI的独立风险因素,即艾滋病病毒感染是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也就意味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更容易发生如高血压、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威胁病人存活的血管疾病。

李太生介绍说,鸡尾酒疗法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寿命,使我们有机会对长期感染艾滋病病毒者的继发疾病展开深入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