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内动态
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记者 陆琦 发布时间:2009-12-16 【字号: 小  中  大   

  12月13日,Nature刊登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全面掌握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对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的基因组样品取自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动物代表大熊猫“晶晶”,项目自2008年3 月初启动至今,科研团队已经完成了大熊猫“晶晶”基因组精细图的测序和组装工作。结果显示,大熊猫有染色体21对,基因组大小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经过二倍体测序,证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经过对同源基因的分析发现,大熊猫不喜欢吃肉主要是因为基因T1R1失活,使大熊猫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其本身并没有能够消化竹子纤维的基因,消化竹子纤维主要靠胃肠道细菌群。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

  据介绍,这一研究工作是全球第一个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序列图,全部组装和分析软件全部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编写,该成果证明了短序列也能组装成完整基因组,并将成为基因组绘图的国际标准。新的测序技术使得成本降低了几个数量级,时间也缩短了几倍,极大地加速了解码生命的进程。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为大熊猫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的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保护我国其他一级保护动物提供范例。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也证明第二代测序技术可成功用于大型哺乳动物基因组,将促进其他物种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的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