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际动态
“体重”为地球17倍的新型岩石行星被发现
颠覆行星形成理论 有助梳理宇宙历史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刘霞 发布时间:2014-06-04 【字号: 小  中  大   

Kepler-10c和Kepler-10b都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旋转。

  天文学家们6月3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颗“体重”为地球17倍的新型岩石行星Kepler-10c。此前,理论学家们认为,这种行星不可能形成,因为如此“大块头”的行星在其形成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抓取氢气,变成一个与木星类似的气体行星,但Kepler-10c全是固体,且比以前发现的“超级地球”还大,因此称其为“巨型地球”。这项最新研究已在美国天文学会(AAS)举行的会议上提交。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个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宇宙飞船“开普勒”号发现了这一行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日(北京时间)报道,该研究团队使用西属加那利群岛伽利略国家望远镜上的HARPS-North装置,测量出其质量约为地球的17倍,远远超出预期,这表明,Kepler-10c一定拥有稠密的岩石和其他固体。研究还发现,Kepler-10c围绕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旋转,周期为45天,距离地球大约560光年,位于天龙星座;其直径约为18000英里,是地球的2.3倍。

  行星形成理论很难对这样一颗巨型岩石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进行解释,但新研究表明,这并非孤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院的拉尔斯·巴克哈尔表示,行星的周期(围绕恒星旋转一周所需时间)和多大的行星能从岩石行星转变成气体行星之间有关联。随着搜寻工具关注更多周期更长的行星,或许会有更多“巨型地球”被发现。

  他们解释称,早期的宇宙中仅仅包含有氢气和氦气,因此,制造岩石行星所需要的硅和铁等更重的元素,必须在第一代恒星内被制造出来。当这些恒星爆炸时,它们会在整个宇宙空间散发这些关键成分。这些成分随后可能被整合进后来出现的恒星和行星内。这一过程应历时数十亿年才完成,而Kepler-10c表明,即使在这些重元素稀缺的时期,宇宙也能形成这样巨大的岩石行星。该研究的发现者、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艾克萨维尔·杜穆斯克表示:“Kepler-10c的发现对梳理宇宙的历史以及发现其他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岩石行星的形成年代或许比我们认为的要早,而且,如果你能制造岩石,你就能制造生命。”

  这一研究表明,天文学家们在搜寻类地行星时,不应将一些古老的恒星排除在外。如果古老的恒星能拥有“岩石行星”,那么,我们应该也能在宇宙邻居那找到潜在的宜居世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