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技动态 > 国际动态
卵子+卵子产生新生命技术暂不适用于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4-25 【字号: 小  中  大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生命工程企业Macrogen22日表示:“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的河野友宏教授组一起,通过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结合两个卵子的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方式,成功培育出了健康的老鼠。”该研究结果已刊登在世界学术杂志《自然》22日版。

但是在理论上,这一技术也能应用于人类,所以,若在人类中出现“无父生殖”,则有可能出现伦理上社会上的争议。

过去一直认为通过单性生殖不可能培育出健康的哺乳类新个体,但是研究小组以化学方式去掉卵子的遗传基因中可能阻碍单性生殖的遗传因子(h19)后,与健康的卵子结合,培育出了健康的老鼠。研究小组表示,将343个“受精卵”移植到26只代理母体内,共生出8只,其中有2只最终存活。

河野友宏教授组的7名论文作者中,有5人参加并主导了该项研究,而Macrogen研究小组则提供了分析通过单性生殖方式培育出的老鼠遗传因子的DNA芯片技术。

Macrogen总裁徐廷瑄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打开了解开父母的遗传基因相互作用并传达到子女的生命中的神奇现象的道路。这将有助于包括调整有关疾病的遗传因子在内的现有的各种生命工程学研究。”(中新网)

“卵子+卵子”生出小老鼠 人类首次打破哺乳动物依赖雄性繁衍规律

2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称,日韩科学家一起通过将两只母鼠卵子结合方式,成功培育出一只幼鼠,这只幼鼠被命名为“辉夜姬”。这是首次实现哺乳动物的孤雌繁殖,打破哺乳动物繁殖必须依赖雄性的遗传规律。

雄性似乎成为多余性别

报道称,幼鼠培育没有借助雄性精子和雄性染色体,这似乎使雄性在繁殖上成为多余性别,引发了不亚于克隆多利羊的争议。但克隆出多利羊的专家组组长维尔穆特称:“这是激动人心和引人注目的一次举动。”

通过孤雌繁殖方式“创造”幼鼠是惊人的成就。维尔穆特与其他科学家强调说,这种繁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明朗,这种方法比克隆更不安全、更复杂,效率也更低下。

激活“母亲”卵子当精子

在自然界中,蜜蜂、蚂蚁、蚜虫以及某些鱼类和两栖类物种也可以“单性生殖”方式繁衍后代。但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哺乳类动物无法实现“单性生殖”。然而,“身世”不凡的实验鼠“辉夜姬”不仅得以降生,而且“发育为成年,具备了繁殖后代的(正常)能力。

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胚胎必须从“母亲”遗传获得一组染色体,而从“父亲”遗传获得另外一组染色体。如果仅仅包含源自“母亲”的染色体,那么,胚胎一般会在母体内死亡;而如果仅仅包含源自“父亲”的染色体,那么,降生后的“婴儿”会带有先天残疾。日韩科学家为克服这一难点的途径,是人为地让“辉夜姬”的一位“母亲”发生变异,缺失一部分脱氧核糖核酸(DNA)遗传物质,致使“她”的两个相关基因能像来自雄性实验鼠那样发挥作用,并在其未成年之际取出卵子细胞。变异“母亲”贡献的卵子细胞再与另外一位未变异“母亲”贡献的卵子细胞融合,实现卵子重组,继而以化学方式激活,形成实验鼠胚胎,用于植入实验鼠子宫内。

技术目前不适用于人

研究人员认为,在其他物种进行类似实验非常困难,但在某些家畜中实验有可能成功。但当媒体问及两个女人是否能生孩子问题时,近卫就不愿回答。他指出,问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此举是一个重大成功,但是由于该技术太复杂,并不适用于人。

据悉,这次成功大约经过了460次实验。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10只幼鼠。对幼鼠的基因检查表明,它们的遗传特性相对正常。不过,只有其中一只幼鼠发育到成年,它目前已经有1岁多,并且顺利产出幼鼠。专家认为,这种单性繁殖技术的后果与克隆技术一样难以预见,培育出的动物可能存在先天性缺陷,危险性很高。(《广州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